陈华丰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浙江省乐清市行政管理中心,浙江 乐清 325600)
李志新,孙文学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黄玉华 (湖北省十堰市第十六中学,湖北 十堰 442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 “四化同步”战略,推进农村城镇化,关键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以靠种田为生的传统农民向以创业为主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强农民教育,进一步发挥农民教育的巨大作用,提高农民从业、创业和就业能力,使农民不断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助推农村城镇化,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有6.42亿农村常住人口,加上2.63亿农民工,农民仍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提出了 “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发展目标,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民的从业、创业和就业能力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个国家所培养的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农民从业能力的高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农业的日益发展,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过去的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民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许多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不会应用最新的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日益提高,201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已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轨道,农业生产方式由几千年以来传统的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现代的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期、新阶段。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1/2。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很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够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造成农村实用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科技意识和能力不强[1],缺乏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能力,其从业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使现代职业农民掌握大量的农业科技知识,并且将其自觉地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使自身的从业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与工业化两者相辅相成。城镇化需要产业来支撑,一方面产业发展增加了就业和创业机会,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宽更好的平台。在农村城镇化的这一大背景下,要求广大农民要大胆创业,加快产业发展。郝朝艳等[2]的研究证实了农户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越高,创业的可能性越大。但现阶段,我国农民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相适应。就其原因来看,主要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创业知识缺乏,制约了创业成功和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还有许多农民思想不解放,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另外,农民信息不通畅,创业的机会少、风险高等也是制约农民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农村城镇化为广大农民适应新时代提供了新的平台。农村城镇化的实现,使许多 “农民”的身份发生了改变,成为 “市民”。农民在进入城镇后,主要是进入了第二、三产业就业,逐步脱离了原来的农业生产,成为了新时期的产业工人。然而,这种身份的转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农民个人素质不高和职业技能欠缺是制约 “农民”成为 “市民”、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不仅是进城农民能够在城镇找到工作、在城镇立足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融入现代城镇社会,最终取得市民身份不可缺少的成功因素。一般来说,文化素质高或者拥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农民,进城后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能较快融入城镇社会,培育城镇居民观念,承担城镇居民义务,得到社会的认同。但目前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技术水平不够高、职业能力不够强,造成了他们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心理承受能力、法律维权等诸多方面与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这一现状必须尽快加以改变。
教育作为人类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其在实现人与知识的结合,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过程中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实践证明,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5~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时期,农民仍是我国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产业工人和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农民的劳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农村城镇化,能否成功进行经济转型升级,青壮年农民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不仅会限制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推进农村城镇化,对农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 “三大能力”,将农民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已成战略需要,也是当务之急。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后,农民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加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将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将认识尽快凝聚到党中央关于解决 “三农”问题的部署上来,将力量加紧汇聚到农民教育培训具体工作上来,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明确农民教育的战略地位,将农民教育列入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强化政策措施,落实责任主体,使广大农民有机会和条件接受教育培训,为农民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青壮年越来越少,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农村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3],这些新变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也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有效解决 “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基于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民教育各项改革,不断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模式、方式和手段,满足农民轻简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实用性、针对性的从业、创业和就业培训教育需求。主要措施和途径是:一要深化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强化共建、共享、共用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纳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市、县、乡互相衔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网络,大力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能力。二要深化农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在培训模式上,实行 “院校企业合作社联合培训”、“订单农业生产培训”、“单位定向需要培训”、“供应需求方式洽谈培训”等形式,拓展各个培训领域,扩大培训规模;在培养路径上,改变教育培训方式,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安排教学时间,大力推进 “送教下乡”,就地、就近、就紧培养新型农民;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着力打造一支熟悉农民教育培训规律和特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 “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学方式上,加强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多媒体远程教学、现场指导、集中授课、参观交流、实践实习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农民生产需要、工种技术需要、企业人才需要设置课程,围绕主导产业设专业,围绕生产经营过程设课程;在教材开发上,要加强针对性,尽量应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突出生产实践过程和典型案例分析,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科技培训的只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3.7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以上者仅占0.13%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4]。针对当前农民从业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不强的这一现状,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必须大力开展多层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3.1 大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与新技术培训,提升从业能力
在开展农民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手段和农业科技直通车、宣传板、明白纸等直接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努力让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新意识,增强质量安全、依法维权、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形成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和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新风尚。其工作思路重点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结合当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特别要注重结合农时季节,根据农民特点综合运用集中办班、现场培训、入户指导、田间课堂、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效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化新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以及合作社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
2.3.2 扎实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是增强农民创业意识、提高农民创业能力,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全面推进。要以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增强农民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家庭农场主以及返乡农民工等为主要对象,开展农业创业培训,通过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培训、新技术指导、创业实践、政府政策扶持与跟踪服务,使参训学员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实体,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增收,努力形成 “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参训农民的创业能力,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
2.3.3 系统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在我国现阶段每年2.63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有1.6亿进城打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民进城的数量还会增加。努力为农民的生存找出路,保证农民的就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要依托相关农业项目特别是阳光工程项目,加强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结构,增强农民在农业和其他产业就业的能力与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一技之长和能力保障,培养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2.3.4 努力开展农民学历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农民。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和涉农高校以及农村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并重、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并重、远程教育和课堂教学并重,打破年龄限制、学制限制和学科限制,根据农民学习特点和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规律,从招生对象选拔、学制学时制定、课程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全面深入改革。重点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村组干部、农业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复转军人等,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的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成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韩长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EB/OL].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311/t20131115_3677890.htm,2013-11-15.
[2]郝朝艳,平新乔,张海洋,等.农户的创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来自 “农村金融调查”的证据 [J].中国农村经济,2012,(4):57-65.
[3]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民教育培训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EB/OL].http://www.hbagri.gov.cn/tabid/64/InfoID/39586/frtid/323/Default.aspx,2012-02-14.
[4]王等等,王希宁.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诉求与农村教育的使命 [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