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考试末位淘汰问题的思考

2014-03-25 10:01
关键词:淘汰制末位考试

韩 军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48)

末位淘汰制是近年来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考评方式,杜绝学生在考试中100%的通过率。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某门课程考试所得原始分数的基础上,按照其相对成绩即按名次重新评分,取后几名为不及格者。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措施以淘汰性竞争为压力和动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消除某些学生考入大学就万事大吉,在学校混学分的思想,是督促学生勤奋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以这种硬性规定给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在学业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全面推动学生勤奋学习、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考试方式利少弊多,不宜在高校实行,理由如下:

一、模糊了学生合格评定的标准,对部分学生造成精神创伤

在选拔性考试中,因为要在众多考生中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胜者,录取名额有限,只能保留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不管考生的考试成绩如何,最终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考生不得不接受考试失败的命运而被淘汰。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等教育中的考试不属于淘汰性竞争,而是水平性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只要达到了一个过关标准,就算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某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或者由于学习确实不认真、不勤奋,或者由于实在不能完成该专业的学习任务,成绩不过关是对他们的一种惩罚。而实行末位淘汰制,按相对成绩给学生评分,一场考试下来,总有几个“倒霉”学生不及格。有的情况下,不及格并不代表该生的学业没有达标,比如一个班级,除了几个学生某门课得了70多分,其他学生的成绩均在80分以上,那么按规定,这几个学生就成为不及格者。这种情况使学生的学业评定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并对由于该原因而成绩不合格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创伤。

二、容易助长唯分数论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指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末位淘汰是以分数为杠杆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分数势必就会成为学生们为了不被淘汰而努力追求的目标。少数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学好所规定课程的同时,可以拿出比较充分的时间发展业余爱好、扩充知识,提高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由于担心在激烈的名次之争下,稍不留神自己的成绩就低于普遍成绩,便不得不放弃一些全面提高的机会,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如何考试得高分上。还有少数学习吃力的学生为了尽量提高相对成绩,必须用上几乎所有的时间来学习必考科目,这样,他们甚至挤不出时间锻炼身体,更谈不上综合发展了。另外,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预测他们毕业后能够取得的工作成就。末位淘汰的考试方式在刺激学生竞相考高分的同时,可能导致学生重视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应付考试,而不注重运用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这与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要求是相悖的,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一种误导,违背了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初衷。

三、忽视了智力和兴趣的个体差异,学生出现心理失衡

大学里确实存在着一部分思想松懈、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很用功,成绩却总也不太好。究其原因,考入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从起点成绩看,水平相差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对学习某一特定的专业具有同等的能力。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左半球发达的,抽象思维比较活跃,右半球发达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比如有的学生学数学专业特别吃力,而学习英语却如鱼得水,轻松自如,那么这样的学生即使在数学课上下了很大功夫,可能成绩仍然不理想,而在外语方面稍加努力,便能学得相当出色。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尽管专业定终身随着用人体制的改革不再一成不变,但所学专业与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以及发展方向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些学生在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过程中也会成绩不理想。双向选择机制下的人才市场追求“适才适用”,一个人即使在某一岗位上不合适,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末位淘汰的考试方式在高校“适才适学”没有放开的情况下,没有考虑影响学生成绩的智力和兴趣因素,导致学习用功但考试名次靠后而不及格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丧失自信,厌恶并害怕学习,甚至后悔选错了专业或埋怨招生制度不合理,不能按特长和意愿自主选择专业。相反的是,学生在这个专业可能十分努力但仍是学习上的差等生,而在另外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可能会十分出色。

四、影响了同学之间团结互助风气的形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道德,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团结、友爱、合作互助的同学关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至少不使得分数最低,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心理压力太大,危机感太强,不知何时就会被列入淘汰之列,造成同学之间非但不互相帮助,交流学习经验,反而会敌意、自私自利,保守学习方法,封锁、独占相关的学习材料,有的甚至以不正当的手段参与学习竞争,破坏他人的正常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相对成绩。在这种风气下,学生集体主义的观念逐渐淡薄,团结友爱的精神慢慢消失,久而久之,必将导致个人主义的滋生以及班级的涣散,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造成了潜在的道德危机。

五、影响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对末位淘汰制的实施起根本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判定分数因而也是决定淘汰者的法官。末位淘汰制非同一般的竞争机制,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尽管学生为考试做了充分准备,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把握得满分,那些遇到试卷上有不会做的题或出现做错的题的学生,就会担心是否与其他同学拉大了差距,其中一些就在成绩下来之前给任课教师送礼,打听消息,换取教师的额外照顾,有些学生甚至在考前就想方设法接近教师,请求教师暗示、泄漏考试范围与试题。这样的学生人数比实行末位淘汰制前仅担心不及格而贿赂教师的学生人数多得多,形成了不良风气,影响了师生关系。另外,学生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和智力程度不一,考试结果也必然不一致,但也有少数学生平时勤奋认真学习,考试结果却不太理想,个别学生平时不够认真而考试成绩却较好,这就使少数学生产生一些情绪,有的甚至怀疑老师打分出现偏向的问题。

猜你喜欢
淘汰制末位考试
数 值 进 舍 规 则
通过ABET认证采用激励和淘汰机制的必要性研究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末位对齐与数位对齐
关于研究生淘汰制实施成效的政策反思
神秘的幂的逆运算
国家层次的政策支持与研究生淘汰制的实现
高校的淘汰制与教育质量
有趣的数89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