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份诀别书,一段抗争史,一颗爱国心。《与妻书》以洋洋洒洒千余言,记述了林觉民烈士面对苦难,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意志和决心,展现出革命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它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关键词】 林觉民;《与妻书》;爱国主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他们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这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复兴之路》展览中,陈列着一份广州黄花岗72位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牺牲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书——《与妻书》的复制件。《与妻书》原件写于一方白手帕上,长42厘米,宽42.5厘米,全文1300多字,于1959年由林觉民的次子林仲新捐献给国家,现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福建博物院。百年来,这方洋洋洒洒千余言、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遗书,被收录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出版的教科书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林觉民,字意洞,1887年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的书香门第。在13岁童生试时,他就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扬长而去。那时清朝政治日趋腐朽,不断地遭受列强的侵略,少年时期的林觉民,不满封建专制,热衷于自由民主。20岁时,他赴日本留学,研读哲学,擅日、英、德文。在日本,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宣传武装革命,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望万户侯”的少年,长大后成为希望挽救垂危中国的热血青年。
1911年,革命形势日益紧迫,同盟会在各地秘密挑选敢死队员,策划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林觉民第一批来到香港参加起义的筹备工作。黄兴见到他喜不自禁:“意洞来,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当即安排林觉民回福建召集壮士,赴广州起义。这一趟,便是林觉民与老父、妻儿的最后一别。早年林觉民每趟回家,其妻陈意映皆哭泣央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此次见面,林觉民曾想告诉陈意映起义之事,然而“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两人在无法明言的痛苦中,即成永别。
1911年4月24日,离起义前3天,组织运送起义人员和武器弹药的林觉民,深夜在香港的滨江楼,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念及自己的老父幼子和怀有身孕的妻子,他知道作为一名敢死队员,很少有生还的希望,为了得到亲人们的理解与谅解,他深情地写下了给家人的遗书:一封是给父亲的《禀父书》,一封是给爱妻陈意映的《与妻书》。天亮后,他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半,广州起义的枪声打响了,林觉民随黄兴攻入广州总督衙门。战斗中,林觉民奋勇当先。焚烧总督衙门后,在转攻督练所的途中他们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一时枪炮轰鸣,起义军因事起仓猝,孤军作战。后来,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林觉民腰部受伤,力竭被俘。当时传言抓获的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
林觉民被捕后,临危不惧。面对清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的审讯,他纵论世界大事和中国时事,在堂上发表演说,痛斥清廷腐败,慷慨陈词,宣传革命,奉劝清吏洗心革面:“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主审的李准被林觉民的陈词所动,下令解开镣铐,予以座位。李准动了恻隐之心,建议此人才可留下为清廷所用,而张鸣岐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下性命,将后患无穷。几天的关押中,林觉民粒米不进,后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其遗骸与其他死难烈士共72人一同合葬在黄花岗上。
黄花岗72烈士,其事迹大多湮灭,幸有这封《与妻书》让我们能窥见他们的心灵。广州黄花岗烈士碑上72人名单中,林觉民三字被人们抚摸最多,色亦最重。《与妻书》早已选入中学课本和各种文学、政治读本,影响深远。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反复向妻子解释,我很愿与你相守到老,自从你我相爱以来,时常希望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但今日中国,百姓水深火热,我能眼睁睁看他们受苦、等死吗?我要把对你的爱扩展到对所有人的爱,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文中,林觉民向他的妻子,同时也向世人,庄严地宣告了他参加革命的义举以及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他向腥风血雨的黑暗世界发出了战斗的呐喊,把一腔赤诚爱心奉献给天下人,为遭受苦难的百姓谋取永远的幸福。
去日本留学前,林觉民与妻子度过了两年闲适、愉悦的时光,他在信中回忆了夫妻两人初婚时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那座落在福州南后街的房子里,有他和意映的温馨小屋:在新婚不久的冬日,一个皎皎月圆的夜晚,小院里疏朗的腊梅筛摇着月影、在窗外依稀掩映,夫妻俩“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那互诉衷肠的情景,那相濡以沫的时光,如今还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对亲人的挚意真情,更激发起林觉民的刚强意气,他在遗书中对爱妻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道义、革命者的天职。
“我非常希望能和你白头到老,但是纵观黑暗政治,天灾人祸,兵荒马乱,列强瓜分,看天下之人不该死而死去的,不愿意分离而失散的,真是不计其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解救天下人的痛苦,觉民要赴汤蹈火,百死不辞。”
最后,林觉民对妻子嘱托了死后的情怀:面对死亡,我绝无遗憾,这次起义不论成功与否,都自有革命同志前赴后继。我死后希望你好好抚育我们的孩子,你肚子里的孩子如果是个男儿,一定要教他继承父志,做第二个林觉民,这样我会感到很欣慰。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真心相爱;同时我们又是不幸,因为我们生长在不幸的社会。我以往不信鬼神,现在却希望有,那么我在九泉之下就能听见你的哭声,与你遥相呼应。如果灵魂可以感应,那么我一定依偎着你,陪伴着你,永远、永远……林觉民想对妻子所诉的,如信所言,真的是“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出身于诗礼人家,知书达理,端庄大方。两人虽是包办婚姻,但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其父林孝凯带着陈意映等家眷,慌忙变卖宅邸,在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提巷的小巷买了一间小院,把家搬到那里,闭门度日。一日清晨,陈意映开门发现了从门缝中偷偷塞进来的小包裹,内为两封遗书。林觉民的死令陈意映痛不欲生,在林觉民去世不到一个月的5月19日,她即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陈意映忧郁病逝,全家人把这封遗书作为命根子保护着。1959年,林觉民的次子林仲新把它捐献给了国家。
百年中华,沧海桑田,珍藏在福建博物院的这封《与妻书》展现了那一代人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他们将永远被历史铭记。作为烈士的遗墨,《与妻书》依然闪耀着青春的光彩,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使人们受到启迪,给人们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林丹,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