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东北中山中学抗战流亡史的现实意义

2016-07-14 13:25李光莹郑思佳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

李光莹 郑思佳

摘要:东北中山中学的流亡历史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历史的缩影,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及中华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实地考察的调研结果为依据,深入剖析东北中山中学以及抗战精神的现实意义,并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的理想奋斗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集聚青年力量,共创青春力量。

关键词:东北中山中学抗战流亡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青年力量

一、引言

“白山高,黑水长,江山兮信美,仇痛兮难忘。”建校82年来,这首校歌一直萦绕在东北中山中学人的心中,更镌刻着东北中山中学漂泊十二载的历史风波。2015年12月9日,辽宁大学创新创业团队走进东北中山中学,共同走进那段令人感怀的流亡岁月。

二、东北中山中学校史简述

1934年3月26日,在古都北平创办了一所招收东北四省流亡学生,以抗日救国收复失地为主旨,以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从北平建校时起,便逐步培育了鲜明而强热的反帝爱国精神,这是中山精神的核心。1936年下半年,日寇侵华日急,形势险恶,“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于是在同年11月12日中山被迫南迁。此后,战线西移,中山又从板桥西撤,全校师生南下璜璧堂。1939年5月下旬,中山全体师生跨入了静宁寺,从此开始了相对安定的校园生活。1946年10月10日,中山母校告别静宁寺去实现“我来自北兮回北方”的多年宏愿。1946年10月迁回沈阳。1996年“中山”复校,定名为东北中山中学。

三、东北中山中学抗战流亡历史现实意义

东北中山中学的悲惨流亡是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存亡,民族兴旺而奋勇抗争的缩影。通过对东北中山中学流亡历史的探索,能够概括出抗战精神内涵,从而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以发扬抗战精神在当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代功能。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是抗战精神的核心思想。日本侵华时期,国家虎狼横疆,生灵涂,面对日本侵略者,先辈没有就此退缩,而是秉承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不惜牺牲生命,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英勇的抗击着。东北中山中学如此千万的中华子孙亦如此,在他们的流亡史抗击史中,体现出了令人感慨的抗战精神,而其所蕴含的就是“为天地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在今天,仍可以对其体现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进行挖掘,通过对抗战精神的宣传和感召唤起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当代大学生身负使命,肩担重责的社会责任感。

“不求回报,甘于奉献”是贯穿抗战时期的要思想。祖国各地各领域的人放弃个人私利,投入到抗日战争的各大战场,不畏生死不求回报,将个人理想与兴复国家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荣辱与祖国的兴旺发达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东北中山中学12年的流亡当中,有很多青年教师放弃了自己相对稳定和体面地工作,放弃了与家人相聚的机会毅然决然的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当中,他们悉心照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却无法与自己的孩子相见。把课堂当战场,无不奋力拼搏,刻苦学习。

“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是我国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抗战时期,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足够的粮食,唯一拥有的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一口薄粥一披寒衣,东北中山中学在12年的流亡中,尽管饱含着物质生活的苦难,但东北中山中学的师生没有放弃,大家发扬着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收复失地,他们穷且益坚,把课堂当战场,用笔当武器,恢复中华,忘我学习。

四、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华

“星寒兮月冷兮凄凉,国恨兮不能忘”。当今时代青年学生已经远离了硝烟的战场,但是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却依然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作为青年学生,作为中华子孙,应该将这份爱国情怀一直传递和实践下去,将这种爱国情怀真正地影响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一起用青年人的拳拳赤诚之心感通寄寓着壮美情怀的白山黑水,让东北中山中学流亡史背后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五、结束语

集聚青年力量,共创青春理想。在今后的实践中,调查小组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中山中学抗战流亡历史的探索和研究,并增进与东北中山中学的联系,早日将东北中山中学建设为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和剖析其流亡历史蕴含的抗战精神,以教育基地為载体,将抗战精神的社会价值向外辐射,引领更多的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共创祖国的辉煌明天。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
论俄罗斯节日文化中蕴含的俄罗斯民族精神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刍议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立德树人”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探讨
洒洒千言,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