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视角下宗教社会学

2016-07-14 09:47田雪娇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田雪娇

摘要: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宗教领域也应运而生许多新问题、新现象。学术领域的众多学术思想:洛克的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思想,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精神,彼得·博格的宗教世俗化和相对应的斯达克宗教市场论范式,以及华裔学者杨凤岗从中国宗教市场概括出的三色市场论,都对我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国宗教问题多元,把握好中华文化主心骨,重构中华文化精华的话语权,对我们今天复杂的宗教问题解决和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发展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中国宗教

一、发展社会学理论建构

发展社会学讨论的是现代化,现代化又可以从五个维度分析: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理性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其中,“世俗化”主要指宗教,表示宗教的衰退,体现在: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出世到人世的变化,宗教与社会的分离,信仰与行为的转变,世界逐渐摆脱了神圣特性,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变。

(一)现代化的矛盾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遗留下许多发展问题。中国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宗教对于人民生活的精神文化生活起重要作用,即使是在理性化、科学化、技术化水平等各个领域有了极大飞跃发展的今天,宗教还是对现代人的意识形态起不可估量又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二)发展社会学对中国宗教市场的指导

发展理论的当前趋势已经克服过去盛行的宏大理论、部分性理论,越来越强调分化、反思性、学科的交叉性趋势,由民族国家主导发展转而向国家、社会、市场共同引导发展,注重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多样性,尤其是注重性别平等、环境正义等方面。发展理论经历了由帕森斯意义上的宏大理论向默顿意义上的中层理论、加芬克尔意义上的常人方法学、舒茨意义上的现象学社会学转向,更多从经验上注意微观上的行动和制度;在方法论表现上不再是粗暴的决定论,而是阐释学:在现实立场上逐渐摒弃霸权化、单一性、欧洲中心主义等取向,转而承认分化、多元、多中心。

今天中国人的精神信仰领域日益丰富,如何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当今的宗教社会学,认识宗教的魑魅与解魅形成原因,认识今天在“世俗化”下不断被“解构”和“重构”的宗教范式,对我们现代发展视角下经济增长,社会结构稳定合理,比较政治学和比较历史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二、宗教社会学理论范式与中国实际

(一)早期宗教思想启蒙:洛克的宗教宽容与政教分离

在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宗教冲突的政治背景之下,洛克为了当时的英国尽快摆脱天主教的控制建立英国国教,他的思想经历了由宗教不宽容到宽容的转变。他的理论基础即“神法—人法—兄弟法—私人法”的法律结构。洛克的思想主要包括:

①“真正通向永生之路只有一条”,这条路就是自然法。任何人间组织,都不能保证人的灵魂得救,即便是教会。

②外部礼仪是无关紧要的事,行政长官无权干涉。而公众利益是检验全部立法的准则和尺度,并明确指出,政府的立法权正是限于无关紧要的事。

③人们可以依据信仰自愿加入和自行退出宗教。教会可以引导和帮助教友的信仰,但不能带有强制性,更不能干涉政治事务。

④神法高于人法,人法无权也无力干预人的内在信仰。人法在统治者管辖的范围内有绝对的政治权威,任何世俗意义上的组织和个人都无法超越它;神法在全世界范围推行,但它并不依托政治权威,而是通过与人们的灵魂直接对话,来保障公民的服从。

⑤将一切政治权力交给了世俗社会行政长官,保证政府的行政权力。洛克的宗教思想是现代西方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并深深影响了美国的自由宣言和宪法颁布。

(二)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精神

在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探讨了资本主义产生背后的新教伦理因素。

新教伦理及其资本主义精神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并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道德依靠和价值关怀。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背后,都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社会气质的时代精神,这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简要清晰的结论:新教伦理催生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又会反哺促进新教伦理的发展。韦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揭示出经济发展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宗教代表传统,新教伦理是基于产业革命下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化转型催生的意识形态依托,它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提供一种新的文化范式的“补偿”,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逐利中“失范”状态。

对推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新教伦理学说起了非常大的启示作用。我们现在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的不只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有人民极大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源于过快的节奏中制度法律层面的不健全人和们普遍追求利己主义,暴露出人民生活的无信仰。中国的信仰自由是对个人公民权利的尊重,在今天却也带来思想领域的混乱和民众普遍的精神无依托,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类似新教伦理的信仰体系。

(三)斯达克:宗教市场论范式

宗教市场理论建立在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之上,它接受“经济人”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是人的天性。宗教市场论站在正面的立场解读宗教的社会作用,并且提出宗教不会随市场化而消亡的观点,已经成为大陆各阶层解构传统宗教观的思想工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宗教世界观,认为神性是人性的异化,科学社会主义对待宗教持负面态度,预言宗教必然消亡。进A21世纪,中国人民思想更加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愈发得到宪法和法律保障,但如何系统评估宗教的价值,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宗教信仰自由并行不悖,《信仰的法则》给出了答案。斯达克在书中批判宗教世俗化理论,构建宗教市场论范式,也为我们打开一扇现代化角度重新认识宗教的大门。此外,宗教市场论提出的多元化特质与中国国情不谋而合。中国宗教是包容的,是多元共存的,多元带来竞争,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宗教内部需求总体稳定,决定宗教生存发展状态的是供给来源。宗教市场论带来的这些定義法则,对当下中国宗教市场生存发展状态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四)张风岗:三色市场论

2006年,美籍华裔学者杨凤岗博士发表了《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系统介绍了三色市场模型。

对宗教管制的加强只能带来宗教市场的复杂化,即出现三个宗教市场:合法的红市,非法的黑市,和暧昧游离在合法合不合法之间的灰市。一旦宗教组织的活动收到政府的限制,黑市就会运作;如果红市和黑市都被压制,灰市就会出现;并且管制越严,相应宗教灰市越大。不仅如此,灰市越是繁盛,就意味着各宗教地下势力的生长,带来更多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对宗教市场的管制很可能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当下中国的灰市不容小觑。

三色市场模型的建构不仅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认清我们宗教基本状况只是第一步,就如同扬博士在文章最后说,“虽然宗教三色市场广泛存在,但是对于各个市场的具体运行机制和动力学,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究的东西。”中国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还需要我们的持续努力,宗教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政府的任何一项行动都可能带来极大的波动,建立一个和睦的宗教氛围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愿景。

三、發展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宗教问题

(一)理论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学家帕森斯指出:一个行为系统的基本问题是它的构成物,任何行动系统都必须满足四个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即AGIL模式,包括:适应(Adaption)、目标(Goal)、整合(Integration)、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对于一个宗教系统来说:适应系统A是虔诚的信教徒或修行者;目标系统G是宗教的超世俗、超自然的灵性境界,或者是某一神性和众多神灵,具有形而上学性;整合系统I是宗教信仰与仪式的尊崇,由修行者的祈祷、仪轨、冥思、音乐和艺术形式所体现:模式维持系统L是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及生活方式。

(二)中国的宗教市场现状

中国的宗教正是面临斯达克提到的无管制的市场和多元竞争的宗教。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宗教文化也繁荣多样,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各式各样的宗教问题也纷纷出现。我们作为有“包容性”文化的民族,在面对宗教问题总是选择兼容并收,从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来开,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文化精华会在长时间的实践中自觉取代糟粕文化,但是在当下,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时期中看,宗教的发展进步往往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涌现,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四、结语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在临终前说:“要注意中华传统文化,要顺应世界潮流。”短短的两句话,折射出一代儒家思想家的一生牵挂。有学者说,未来是中华文化的时代。在这个激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失本心”,不忘祖宗精华。

宗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庞大体系,从远古时期先人把一切无法理解的超自然现象都理解为神灵,虽然在今天,宗教已经走上世俗化、祛魅化的路途,但宗教的影响还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正视在发展社会下的宗教的社会化,不应囿于一种理论或方法,而应根据实际的宗教状况,不断总结出具有普遍价值的宗教学命题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