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丽 刘飞飞 张晓锋 李建宇
解放军第302 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中心门诊中医科(北京,10003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病变主要为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的破坏性炎症,由于长期持续性的肝内胆汁淤积,最终演变成为再生结节不明性肝硬化[1]。临床以皮肤瘙痒、黄疸、肝脾肿大为特点。UDCA 是目前治疗PBC 的有效药物[2]。中医药治疗PBC 具有一定优势,笔者就80 例PBC 患者的证候中医特点以及中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80 例患者为2005年6 月至2013年6 月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40 例,其中男4 例,女36 例;年龄20~61 岁,平均(43.7 ± 12.0)岁;病程0.9~12年,平均(5.0 ±3.1)年。对照组40 例,其中男3 例,女37 例;年龄20~63 岁,平均(45.0 ±11.6)岁;病程0.5~12.3年,平均(5.5 ±3.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肝功能及免疫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美国肝病学会 (AASLD)2000年制定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管理》中的标准[3]。
1.3 纳入标准 ①所选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且血清AMA 或AMA-M2 亚型阳性;②AMA/AMA-M2 亚型阴性,行肝穿刺病理符合PBC 改变;③首次症状发作或实验室检查异常确诊后,4 周内使用本方案有关药物治疗(如UDCA、复方鳖甲软肝片等);④B 超:无门静脉高压、腹腔积液等肝硬化失代偿表现;⑤开始治疗TBil≤170.0μmol/L,血清Alb≥34g/L;⑥中医辨证标准:依据文献[4,5]中的判定标准;⑦自愿接受药物治疗,坚持完成疗程;⑧年龄20~65 岁。
1.4 排除标准 ①有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饮酒及接触毒物或服用具有肝损害药物者;②Child-pugh 分级评分>13 分者,合并感染、消化道大出血、大量顽固性腹水、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终末期并发症者;③血小板<60 ×109/L;④合并肿瘤及严重心、肾等系统脏器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PBC-AIH (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PBC 第Ⅰ及Ⅳ阶段患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餐后均口服UDCA (商品名:优思弗胶囊,250 mg/粒),13~15mg·kg-1·d-1,餐后口服3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豨莶二黄汤(由豨莶草、生地黄、黄芩等组成),1 剂/d,水煎,2 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4 周。两组中门诊患者均另加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25 mg/片),50mg/次,3 次/d,疗程2 周;住院患者均另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20ml/支,)60 ml 加入5%葡糖糖250ml 静脉滴注,1 次/d,疗程2 周。观察维持原方案治疗,每12 周复查肝功能1 次,并且随访观察半年。
1.6 观察指标和方法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并按正常为0 分、轻度为1 分、中度为2 分、重度为3分的标准计分[4,5]。②治疗前,治疗12 周、24 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 (ALT、AST、ALP、GGT、Alb,Glo、TBil、TBA)。
1.7 临床疗效判定 参照邱德凯《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相关标准[6]:分为①完全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乏力、皮肤瘙痒、口干、纳差等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肝功能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后AST 和GGT、ALP 水平下降≥50%以上;②部分反应:主要临床表现有部分改善,但仍未达到满意的缓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后AST 和GGT、ALP 水平下降≥30%,<50%;③无反应: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肝功能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后AST 和GGT、ALP 水平下降<30%以下;④复发:完全反应后,症状重现,伴血清AST 和GGT、ALP 水平升高。
1.8 统计学方法 用SASS 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F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症状体征表达频数 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倦怠乏力(95.0%)、胁肋疼痛(93.8%)、口干咽燥(87.5%)、两目干涩(75.0%)、皮肤瘙痒(58.8%)、食少(75.0%)、纳呆(56.3%)、便秘或粘滞(50.0%)、脘腹胀满(37.5%)等;体征依次为:面色晦暗(75.0%)、肝掌(56.3%)、蜘蛛痣 (46.3%)、唇及肢端紫绀 (46.3%)、胁下积块(43.8%)等。
2.2 中医证型与出现频数 我们对80 例PBC 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显示:以肝肾阴虚(93.8%)、湿热瘀阻(86.3%)最为常见,其次是肝郁脾虚(56.3%),脾胃气虚(18.8%)、脾肾阳虚(3.8%)出现最少;并且同一患者可有几个证型重叠,以肝肾阴虚证与湿热瘀阻证重叠最为常见。
2.3 中医症候积分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0.05,**P <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ΔP <0.05,ΔΔP <0.01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指标的变化 见表3。
2.6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PBC 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大多数患者早期的症状不明显。目前对于PBC 的治疗,西医也缺乏特异的治疗措施,UDCA 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并延缓疾病进程,它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保护及促进胆汁分泌来发挥作用,成为公认的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药物[7],其他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联合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争议[8,9]。
中医对PBC 的临床研究没有统一的病症标准,但可根据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其分别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鼓胀、虚劳等范畴。其病机为本虚瘀毒。本是正气虚弱,以肝肾虚、阴虚为主;标是热湿瘀毒胶结,阻塞肝络所致。故当以清热解毒,滋养阴血,凉血活血为大法。在豨莶二黄汤的组方中,以黄芩清湿热、实热、血热、瘀热为君药[10],一药四用,豨莶草助黄芩清湿热,化瘀血为臣药,干地黄助黄芩清血热为佐药,三药相伍,从而使湿浊化、热毒清、阴血复、气血调畅,肝得滋养,肝复如常。结合现代药理:黄芩能抑制异常免疫,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脂质过氧化以及保肝降酶等功效为君药;豨莶草也能直接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抗过敏及保肝降酶、防止肝纤维化等功能为臣药;生地黄调控免疫(既增强细胞免疫,又降低体液免疫),提高体内激素水平以及保肝之作用为佐药[11]。综观全方,不仅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更有能抑制异常免疫反应,调控免疫,降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血管炎的作用。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化验指标的变化(±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化验指标的变化(±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P <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 <0.05,△△P <0.01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48.
[2]Pares A,Caballeria L,Rodes J.Excellent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 to ursodeoxycholic acid [J].Gastroenterology,2006,130 (3):715-720.
[3]Heathcote EJ.Manage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Pracdce Guidelines[J].Hepatology,2000,31 (4):1005 -1013.
[4]郑莜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6 -162.
[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9.
[6]邱德凯,马雄.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0 -111,191 -192.
[7]李林,钟德珍,钟德雄.中西医结合诊治胆汁性肝硬化32 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杂志,2002,21 (5):287 -288.
[8]Fukushima K,Ueno Y,Shimosegawa T.Treat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 new challenge [J].Hepatol Res,2010,40 (1):61-68.
[9]Levy C,Peter JA,Nelson DR,et al.Pilot study:fenofibrate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dlosis and an incomoplete response toursodeoxycholic acid [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1,33 (2):235 -242.
[10]唐裕杰,吴传勇,蒋延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疗效分析[J].现代免疫学,2009,29 (2):129 -133.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华(上册,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82 -1693,907 -918,1738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