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论析

2014-03-22 21:50
关键词:民主制度政治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提出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当前,我们党正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政治生态理论认为,任何政治体系都是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动态系统,在其内部诸组成部分得以冲突与合作为特征的互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中实现着协同进化[1]。民主建设作为我国政治体系的子系统,也必须遵循政治生态法则。鉴于此,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然后正确处理好与其联系密切的政治生态关系,进而按照政治生态路径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发展。

一、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系统内在环境分析

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构成,因而从政治生态的观点看,民主政治建设必然要有其存在发展的内在环境。这种内在环境是就民主政治建设系统本身存在的内在构成要素及依存关系而言的。从构成上看,民主政治建设系统的内在环境主要包括民主政治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主体等构成。

民主政治建设系统的生存必须具有明确的民主政治价值。民主政治价值取向在民主政治建设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民主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也就是追求实现最广大人民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方面的真正的当家作主,而不是由哪一个政党、哪一个社会组织和力量对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垄断。具体说,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主主体的专属性,保障最广大人民真正享受民主权力,反对国家权力和社会管理权被少数政治势力、强权集团或少数个人所垄断;二是民主参与要具有全面性,不仅主张参与民主选举,而且主张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各方面的全面参与;三是民主的实现要具有真实性,认为民主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首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就不能真正实现和保障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这种民主政治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民主价值理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它体现在党领导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因此,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具有并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价值。

民主政治建设系统的生存必须具有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系统的生存不仅需要明确的民主政治价值,还需要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完全不同于西方代议制的一种新型代表制度。小平同志一贯高度评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明确指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而不是美国式的三权鼎力制度[2-3]。江泽民也强调“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西方国家的三权鼎立制度要民主得多、优越得多”[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又不是一党制,而是体现着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这一独特的政党制度完全符合我们自己的国情,对于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对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学说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中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也显示了极强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巨大作用。因此,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保障。

民主政治建设系统的生存还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主政治主体。民主政治主体是民主政治行为的承担者和受益者。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政治民主的主体,是政权的主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目前,我国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大大加强,广大农民成为新型农民,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人民的范围已经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政党是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各民主党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任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这里的“民主”就充分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具有广泛的民主政治主体的实践,才能实现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可见民主政治建设系统的内在生态环境要具有明确的民主政治价值,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广泛的民主政治主体。同时,民主政治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主体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民主政治价值不仅是民主政治制度,也是民主政治主体的内在灵魂和文化思想核心。民主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价值能够实现的措施、手段和保障,是民主政治主体的行为准则。民主政治价值、民主政治制度都是为民主政治主体服务的。因此,树立科学的民主政治价值观,建立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加强民主政治主体的自身建设,是从民主政治建设系统内部分析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然要求。

二、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外部政治环境分析

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我国政治体系的子系统,不仅自身是一个系统存在并有着自身生存的内在环境,同时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政治体系的子系统,也与政治体系的其他平行子系统乃至整个政治体系产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构成民主政治建设系统本身的外部政治环境。因为,民主政治是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存在和发展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体制一经确立,它就成为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政治因素密切相关。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也受政治体系的整体状态和特征的制约。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决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无论作为一种国家形式,还是作为一种公民权利,民主都是和一定阶级的专政联系在一起的。由哪个或哪些阶级掌管国家政权,决定民主政治建设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出的伟大创造。国体决定政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工人阶级是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国家政权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人民的主体,如果他们不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他们的意愿得不到体现,他们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仍然与农民保持着天然同盟军的关系,工农联盟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工农联盟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民主必定是维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体人民作为主人管理自己的国家,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也是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我国的宪法,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使旧中国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获得了法定的民主权利。新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广泛、最充分的人民民主,这种民主适合中中国国情,得到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国家政治稳定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人民主权,即保证国家各级政权代表人民、由人民掌握;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扩大和发展人民权利;保障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合法有效的民主形式,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们有序政治参与。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施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整体政治运行状态,即只有在确保整个社会政治安全和稳定的状态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过程才能顺利展开。为此,要化解和消除社会政治矛盾和冲突及种种不稳定因素,保持政治体系的协调稳定发展,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条件[5]。当前,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策稳定与政局稳定相结合,以政策稳定保证政局稳定。二是农村稳定和城市稳定相结合,以农村稳定促进城市稳定。三是局部稳定与全局稳定相结合,以局部稳定巩固全局稳定。四是外部稳定与内部稳定相结合,以外部稳定服务内部稳定。

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度制约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程度。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同这种地位相适应的各项权利,行使这些权力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制裁侵犯人民民主权利行为的方式和途径,都需要通过法律来确认和规定,并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2]。社会主义法制内在地包含着民主,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制就是法治。为此,要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第一,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把有利于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民主政治制度固定下来,并以法治的方式维护它,使我国民主政治获得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可靠性。第二,制度化、法律化的人民意志必须是最高意志。代表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法律必须是最高意志,有极大权威,任何人都无权随意改变它。如果改变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第三,制度化、法律化的人民意志的实现,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三、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所处社会环境分析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政治体系的子系统,既与其平行的子系统以及整个政治体系相互作用而形成自身所处的外部政治环境,同时也与自身赖以存在的政治体系以外的社会状况相关。这种相关性形成了民主政治建设所处的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民主政治建设所面对的超出其赖以生存的政治体系之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条件。根据环境要素的性质来分,主要包括社会现象中一些非政治性现象,即主要是指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建设本身等要素。

市场经济对民主建设的同步性提出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是逐步地转入市场经济轨道的。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商品经济一直没有全面发育起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强力推动下,我国才逐步地转入市场经济轨道。所以,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没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培育,是一种跳跃式的。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6]。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应该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而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状况逐渐显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等等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明显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当前,党和国家已经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7]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而也就为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要求。

传统文化和集权思潮对民主建设形成冲击。用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来分析,中国从秦王朝至清王朝属于东方专制主义社会,这种专制主义社会在世界历史上持续的时间最长,中央集权程度也最高。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价值取向,主要是以家庭或家族为本位推出整个社会伦理本位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以皇权主义为核心,以宗法观念和平均主义为内容的价值体系,公民、自治、主权、民主这些概念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历史上是没有生长土壤的。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体系本身带有很大的保守型、封闭性、落后性,这些因素不利于民主意识和自由观念的成长,也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国家向企业放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8]。譬如,党政领导干部实际上的自上而下的任命制,使一些干部眼睛只往上看。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血缘、裙带关系罗织关系网,甚至形成了人身依附关系。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习惯于集中制和任命制,对民主选举和群众监督制约极为反感,甚至千方百计加以抵制。有些领导人存在着严重的个人独裁作风和家长作风,习惯于一言堂,听不得反面意见,等等。中国老百姓在历史上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民主思想的启蒙,民主观念、民主意识比较淡薄,这就决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基础。

社会管理与创新为民主建设注入新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无论是在社会管理的内容上还是在社会管理的形式上都基本实现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要求政府职能必须符合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转型进步的需要和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深化。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进社会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基本建立公众积极参与、专家充分论证和政府科学决策的社会管理机制。基本建立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责任追究等体系;在社会管理中,积极探索体制创新,通过实行信息公开、政府上网、透明办公、决策公开、任前公示、透明执法等形式,切实保障民众知情权;通过实行立法、基层干部直选试点、干部竞争上岗、公推公选和决策听证等形式,全面推进政府行政的民主进程,有效保障民众参与权;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对民主建设提出新课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所有制关系得到重新调整,经济结构由简单化、单一化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的复合结构发展。同时,一些经济联合体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或一时难以界定的所有制也悄然兴起。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等,进一步加速了原有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并产生新的利益阶层。随着不断涌现出来的各利益阶层在规模特点上的相对稳定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各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也是不断变化。这些矛盾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应该看到,各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不断涌现和发展,必将在政治上形成相应的意志要求,并谋求相应的表达渠道,特别是新生利益阶层,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利益变动较大,其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不相称,使他们难以表达自身利益,这就对当前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9]。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民主政体的优势,通过民主机制和民主机构磋商,畅通各利益阶层表达渠道,保障各利益群体的民主权利,使各利益群体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各利益群体的和谐相处。

四、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所处国际环境分析

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与自身的内部环境以及所处的国内政治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也与所处的国际环境密切关联。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是指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总体状况。一方面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要在积极适应国际环境的过程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塑造和改变国际环境。

20世纪中叶以后,以代议制民主、多党制民主为主要形式的西方民主浪潮席卷全球。这些西方民主形式最早在南欧地区出现,后来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推广。东欧和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这股浪潮作用的结果。在这股浪潮冲击下,按西方人的民主标准,全世界民主国家数量,从1974年的39个,占世界国家数的37.5%,上升到2010年的151个,占世界国家数的68%[10]。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已经普遍成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这是意识形态的终结,是历史发展的终结。不论持什么观点,有一种共识就是,以代议制民主、多党制民主为主要形式的西方民主浪潮,对世界政治局势形成非常强劲的冲击力量。这对我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必然带来强势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已经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不照搬照抄西方民主模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才能真正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格局处于转型的新时期,世界格局正从两极向多极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在不发生战争或世界形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立足发展本国经济。到21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的新兴工业经济国家将步入发达国家行列,21世纪将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世纪。俄日两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趋势不可避免,大国数量的增多有利于多极化发展,使单极的图谋难于实现。欧盟会成为世界政治当中很重要的一极,印度的发展使其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世界各国越来越不愿意接收单极统治,绝大多数主张多极化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为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世界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理想、观点和意愿,有利于各国间展开对话交流。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必将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广为借鉴,抓好自身的民主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的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国家与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生产协作关系愈加密切,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快发展,国际化生产趋势越发突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必然要求我们的经济逐步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们的市场也必然逐步扩大,逐步发展走进世界市场,我们的经济也将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在世界市场按照市场规则开展竞争,实施交易。2002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格局当中。必然涉及政治体制的碰撞,特别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碰撞。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必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冲击和影响。促使我们在对外经济开放和交流中,不断丰富、调整和完善我们的民主制度,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创造条件。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带来了世界范围的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发明,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世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利益格局产生巨大的变化,政治格局、安全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新时期,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对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为提高综合实力而兴起的改革、调整潮流。这种潮流极大地冲击着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而且其影响之深、力度之大、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对我国政治改革及民主政治建设势必带来冲击和影响。譬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突破了信息传播与扩散的时空界限,一方面使西方民主思想在我国的渗透和传播更加迅速,更加广泛,为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图谋插上了翅膀。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如何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手段,实现政府与民众的对话互动,倾听民众呼声,扩大民众高效有序的政治参与,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综上通过分析民主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可知,民主政治建设系统本身的内在环境是由民主政治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主体等构成,三者互相作用,形成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动力。民主政治建设的外部环境包括其处的政治体系,以及政治体系以外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外部环境对民主建设的影响和作用,或推动民主建设的发展,或阻碍民主建设的发展。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只有在实现其内部结构的生态化以及与所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的互动交流中,才可获得可持续性生存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政治效应。

[1]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2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

[4]江泽民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1.

[5]余潇枫.中国社会安全理想的三重解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2-18.

[6]张利华,唐士其,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J].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232.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8]白雪枫.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演变及启示[J].长白学刊,2012(6):50-54.

[9]王浩斌.中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8.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10.

猜你喜欢
民主制度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