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岩 马珊珊 沈 倩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高校学生公寓不仅是广大青年大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行为的影响、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强化高校学生公寓文化育人功能,以高校学生公寓为主阵地,以公民意识教育为核心,以程序规则意识、道德监督意识、权利责任意识教育为重点,实现大学生观念与行动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和谐校园的形成。
高校文化育人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1],从这个层面来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可以看作是通过文化培养人的过程。
既然是一个教育过程,就应该有目的、有原则、有内容、有载体。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是为了塑造人,在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更是为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高校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对这个问题,我国典籍中早已做出了回答,《礼记·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语》中的“因材施教”,以及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等,都表达了教育的原则在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这一点对于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文化育人的内容肯定是文化,人、人类社会在发展中的一切活动都会过去、消失,沉淀下来的就是文化[2]。可见,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时,有必要对文化的内容进行清晰的界定,不能太泛,也不能太窄。1995年,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刚起步的时候,周远清先生就指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识;是艺术的基本修养;当代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三个方面……”,2003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指出,经过8年的实践,证明周远清先生的定位是准确的[3]。2011年,张岂之先生再次指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的行为是由内在价值观支配的[4]。在“文化”这个词语中,包含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但作为文化价值观则主要是人文学科,在大学践行“文化育人”,需要有效进行价值观教育,使人文学科受到应有重视[5]。可见,在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其主要内容就应该是人文学科的各种知识。
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主要载体是素质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传授人文知识固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达到对大学生人文知识进行普及的目的。然而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共性教育,而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学科的各种知识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的智慧在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课堂教学以外,拓展第二课堂,实现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引导无疑将给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拥有先进的配套设施和优质服务的学生公寓不断涌现,形成了特定的社区,学生们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将在那里度过,公寓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教室外观测大学生思想动态、言行举止的主窗口。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公寓无疑是第二课堂的首选,我们可以将学生公寓发展成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又一主要载体。
高校公寓文化育人应遵循与高校文化育人相同的原则和内容,结合公寓社区化的现状,公寓文化育人的目的可进一步具体为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总结起来,高校公寓文化育人的定位应该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为目的,本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通过公寓文化建设,帮助学生从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中获得成长,同时又通过建设的公寓文化反哺学生。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着重指出,“要以学生宿舍和公寓为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丰富学生宿舍和公寓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育人的目标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即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信、乐观、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核心要义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学生在公寓中过着集体生活,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这一特殊群体年轻而富有朝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他们在一起生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很容易在观念上和日常行为中形成相互认同感。良好的公寓文化以其形式各异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每个学生步入成年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仅具有学生的身份,而且也是社会公民的一员。高校学生公寓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生活在这种环境的成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日常行为习惯,在充分享受各种权益的同时,更要正确履行群体生活的责任。
高校学生公寓作为一个群体居住场所,已经逐步发展为小型社区,它与整个社会的联系并不因为校门是否敞开而终止。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和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公寓内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居住,他们将逐步了解各类角色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学生的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将不断提高。
公寓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则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于大学生这么一个思维异常活跃的群体,充分的引导与监控也是非常必要的。自我效能理论是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的积极变革者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目标的设立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一个有力因素[6]。自我效能理论尤其强调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遵循行为主义的框架,自我效能理论也看到了强化的作用,行为之后的反馈将对行为的保持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在探索高校公寓文化育人新途径的过程中,将选择班都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解决学生公寓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设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人文学科知识,积极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内部动力,之后通过公寓文化建设,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成果进行汇总并做出反馈,以保持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以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为目的,问题设置将以程序规则意识、道德监督意识、权利责任意识教育为重点,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人文学科知识的动力,用自己从文化中寻找的解决方案来建设公寓文化,建设好的公寓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公寓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展开。
对于公寓的重点问题,如安全问题、卫生问题、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等,可以通过海报的方式,提出议题,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人文学科的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然后通过在公寓学生活动室进行专项问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每次研讨会评选出一定的优秀个人,反馈给相关学院,作为评奖评优的加分项。
这种途径需要有一定的人员保障,如邀请有名望的专家教授、心理中心的老师等作为分项研讨会的组织者,在开展初期,为了减少查阅资料的难度,可以给学生列举一定的参考资料等。
对于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与人相处的方法、自我成长、大学的意义等,可以通过在每层楼设立互动信箱的方式,分单双周,单周搜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惑,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周末在寝室公告栏公告,动员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查阅人文学科的资料,寻求解决办法,通过信件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体会,在双周投入互动信箱。之后,就每个专题开展分享会,评选出优秀信件,反馈给相关学院,作为评奖评优的加分项。
这种途径需要一定的组织和队伍保障,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承办的形式开展,但必须注意公平公正和纪律性。
对于公寓的热点问题,如公共设施建设、违章电器使用、私调寝室等,可以通过宣传栏互动的形式,在每栋楼的宣传栏张贴出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人文学科的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并将自己经过思考,有依据的答案张贴在问题后面。路过的学生如果对某个问题的回答非常赞同,则可以到宿舍管理员那儿登记并索取投票券,给带给自己冲击的答案进行投票,并写下自己投票的理由,每人限投一票。在更新问题之前,对之前的问题及答案进行汇总,并结合得票情况,汇总出优秀答案,反馈给相关学院,作为评奖评优的加分项。
这种途径需要有严格的评价体系,从而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出更具影响力的问题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这三种途径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以公民素质教育为核心,所有问题的提出都与学生在公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将有利于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二是以人文学科的知识为导向,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都需要从各种人文学科的知识中寻找依据,将死的知识和自我思考相结合,发展出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每一次问题解决的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被文化浸润,自主性提升的过程,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将为打造和谐公寓,建设公寓文化贡献一份力;三是以反馈为激励因子,每一个充满智慧的努力都会得到肯定,通过与学院的评奖评优相联系,或者采用其他激励机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得以保持。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到了后期,学生就将不再需要物理上的激励,而是将对知识的学习化为内在需要,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对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单纯的“收”和“放”都是不科学的,公寓以其独特的物理空间优势,正逐步成为高校教育中“收”、“放”相结合的重要阵地。公寓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可能,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帮助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同时也通过各种公寓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构建出更加和谐的公寓文化环境,让这种文化环境进一步影响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最终真正实现公寓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公民身份的认同、培养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的能力的文化育人功能。在自我效能理论的框架下,文中提到的三种途径仅是一种思路,还有更多的方式和途径值得探索和丰富。
[1]徐公芳, 李强.文化育人 润物无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5): 161-165.
[2]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J].中国高教研究, 2013(4): 1-20.
[3]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3(Z2): 26-27.
[4]张岂之.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如何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 2011(20): 16-17.
[5]张岂之.大学如何践行文化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4-5.
[6]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