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 230009]
曾经有学生问,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因为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科书中,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答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1],而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则没有明确表述。
上个世纪80年代,学术界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及主要矛盾等问题有过一次热烈的探讨。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说法欠妥,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矛盾,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不具有针对性,因此不能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即教科书中所描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种说法也欠妥,因为主要矛盾作为起着主要作用的矛盾,总是在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不同条件下形成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2]。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历史决议”中,这一段话的完整表述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可以看出,这一主要矛盾仅仅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适合于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
那么,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基本矛盾?所谓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的始终,决定事物的性质和面貌,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前进的矛盾[4]。基本矛盾规定着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基本矛盾,社会形态也不例外。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都要满足于三个条件:一是在社会形态中具体体现着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是生动体现某一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三是贯穿于某一社会形态的始终,随某一社会形态的产生而产生,又将引导社会形态逐步走向消亡并最终导致自身的消亡。
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例。首先,社会化大生产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展示出自身特征,如企业规模日益扩大,联系日益紧密,人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等。所以说,社会化大生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所有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与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一对矛盾,具体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其次,资本的天生逐利性使这一矛盾成为资本主义所无法避免的矛盾。资本家通过对劳动者的压榨而攫取剩余价值,追求个人财富的积累,逐步导致垄断,形成垄断利润。随着矛盾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劳动者购买能力与实际商品产出逐步失衡,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只要有“资本”这一“原凶”的存在,这种危机就是必然的。因此,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展现出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特性。再次,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而诞生,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在封建主义时期尚未最终形成,并且这一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尖锐,导致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不但动摇着资本主义的统治,而且也创造了资本主义的掘墓者。这一基本矛盾最终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消亡,而新的社会形态又会产生自己的基本矛盾。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应该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首先,“效率”与“公平”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所谓效率,就是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的比值,其升降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科技能力。而科技能力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公平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概念,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效率”与“公平”形成矛盾,主要基于效率是竞争的产物。在竞争中,一部分人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促进“效率”的提高。率先实现创新者就会以超出社会平均生产率的“效率”进行生产,获取更多的收益。当这种收益差距足够大时,就会出现贫富不均,冲击社会公平。反之,当人们强调“公平”时,个人占有财富的相对平均,就抽掉了人们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降低生产效率,减缓发展速度。因此,“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具体体现。
其次,“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低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实行按劳分配,最终目标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6]。之所以是按劳分配,是因为物质财富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无法做到“按需分配”。其实质上就是指社会的生产效率尚没有发达到使物质资料的生产足以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是社会主义阶段所追求的社会目标之一。“自由人联合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这就必然要求社会的公平公正,因为在一个缺乏公平公正的社会中,自由仅仅属于一部分人,而仅有一部分人自由的社会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不自由的人们所要改造的对象。这样就使社会主义始终处于“按劳分配”的社会现实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目标的矛盾冲突之中,其实就是处于提高生产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的矛盾之中。
再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始终。割裂开来的“效率”和“公平”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人们为追求效率而不断地进行着科技创新,如“四大发明”等。公平问题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如古代先贤们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农民提出的“均贫富”思想,建立“太平天国”主张等。然而,“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则是始于社会主义,并将伴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以自身为出发点,这一社会性质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公平公正是统治阶级的口号,即使有一些维护公平公正的行动,也是有限的和低水平的。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之后,效率与公平问题才成为社会的真正的基本矛盾。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生动地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7]。“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回答了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丰富社会财富的问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回答了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与方向。公平是一个历史概念,当社会主义步入共产主义的那一刻,公平公正也将成为历史,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将不复存在。
“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一对范畴。“效率”的提升能够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从而对促进“公平”的实现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注重“公平”能够维护社会的安定,为提升“效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如何对待“效率”与“公平”这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辩证矛盾就需要用辩证的方式加以解决,就是要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以提高“效率”为实现“公平”奠定物质基础,以注重“公平”为提升“效率”提供制度保障。因此,社会主义就是在“效率”与“公平”的辩证运动中而不断前行的。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70.
[2]李太俊.谈谈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区别和联系[J].延边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2):11-14.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44-145.
[4]对社会基本矛盾、根本矛盾的不同见解[J].国内哲学动态, 1983(6): 21-23.
[5]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27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41.
[7]张雷声:从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本质[J].学术界, 2005(4):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