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征分析及研究路径探索

2014-03-21 13:02王亚非吴满意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王亚非 吴满意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家庭、国家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它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1]。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认为,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路径,要把握其特征,在明确网络成瘾与其他危害大学生成长的因素之间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让学生规避网络痴迷而又恰当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而让网络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最终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征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征是对其外在表现的抽象与归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为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交往、网络交易、网络信息成瘾。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网络游戏成瘾的直观性

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长时间从事网络游戏,体力消耗严重,电脑辐射和恶劣的环境等会对大学生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二是,自制能力薄弱的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网络游戏上,无暇顾及学业,导致成绩严重下降,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三是,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血腥等元素诱发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暴力倾向,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二)网络色情成瘾的潜隐性

网络色情成瘾容易导致一些潜在性的问题。一方面,互联网络中隐藏大量的黄色信息和色情内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容易被网络色情信息诱惑,对性爱和爱情产生错误的认知,影响其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另一方面,网络色情文化的泛滥,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好奇与冲动。当冲动被激活,无法自抑,又无法寻求生理发泄对象时,增加了成瘾大学生通过非法方式发泄的可能性。

(三)网络交往成瘾的连锁性

大学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交往将导致一系列的连锁性反应。首先,大学生长期过度地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络交往上,脱离现实生活,导致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其次,网络社交中缺乏道德标准和观念的约束,容易导致成瘾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自我约束力减弱,道德观念缺失;再次,网络交往中的虚拟性,导致了存在部分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增加了网络欺诈行为的可能性。

(四)网络交易成瘾的衍生性

对网络交易行为的过度依赖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严重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购物价格优越性和操作便利性,符合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诱发大学生网络消费惯性,削弱购物克制能力,产生不理智的购买行为,养成浪费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网络交易成瘾导致大学生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形成错误的金钱观。

(五)网络信息成瘾的复杂性

网络信息成瘾的复杂性体现在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严重依赖,是在社会条件、行为能力、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信息爆炸式增长,使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成平方数增加,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网络信息甄别上,甚至迷失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世界,获取信息的片段性、零散性使大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减弱。同时,信息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当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困境

从上述总结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直观性、常态性、潜隐性、衍生性、复杂性等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特别是在路径探索方面,尽管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仍存在一些需继续深入解决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具有相对滞后性。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从客观方面,分析了网络成瘾问题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及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质量,甚至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伤害[2~3];主观方面,对网络成瘾与主体感受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发现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产生网络成瘾问题过程中,其对现实世界的印象被重新塑造,形成了某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观念,进而影响在客观世界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4~5]。这些研究丰富了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理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大学生网络成瘾表现多样,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往成瘾、网络交易成瘾和网络信息成瘾等多方面,每种表现的发生原因与预防策略不尽相同,对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如何理性使用网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过程中,对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关注还不够,这是学生主体本位意识研究缺乏的外在表现,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当加强以学生为本位的研究,引入多层次的教育观念,以适应时代和现实的要求。

二是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存在相对局限性。客观讲,学者们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对网络成瘾的基本理论研究集中在定义、类型、症状表现、诊断标准、易患人群和成瘾效果上[6~7]。针对网络成瘾问题治疗研究与实践,主要是依据相关量表进行调研,开展访谈,然后给出结论性的意见。具体操作上多采用团队心理辅导方法和一般心理疗法[8~9]。在研究视角上,学者主要从社会、心理和生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多采用量表调研的方式开展。但是,网络成瘾具有多种特征,现有理论研究不能完全解决或者是只能部分解决问题,因此在研究范围和深入程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方法有待创新。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学科领域集中体现在心理学和医学范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不够,没有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化优势,研究的特色不明显,研究路径有待进一步突破。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路径探索

大学生网络成瘾既有直观可见与潜隐衍生的共存,又存在常态频发与复杂连锁的交织,进行其研究路径的探索,必须坚持明确的指导思想,处理好整体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协调好理论拓展与实践落实的关系,确保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中心工作突出,理论基础完善,实现途径可行,从而有效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明确目标是中心,理论基础是依托,实践方法是重点。本文认为,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路径,要把握高校育人目标,构建研究网络成瘾问题的新理论框架,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实践切入点。

(一)以主体性教育为核心,把握高校育人目标,明确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目标导向

育人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学生处于整个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主体性教育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工作的核心。主体性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观点,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本体论,就是从人的主体性来把握和分析教育的本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是人的一种积极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生活状态[10]。

围绕高校育人中心工作,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加强主体性教育理论,激起受教育者即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觉醒,科学定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启发和促进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二)拓展网络社会相关理论研究的视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体系和理论话语,构建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新理论框架

在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领域,国外研究起步较早,理论体系比较完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给我国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借鉴。研究中,国内学者在量表的设计、投放以及模型建立等方面,大多参照西方研究范式与话语。但毕竟中西方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由于对象不同、具体情况不同,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也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西方关于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结论性意见未必符合中国高校的实情。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中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就需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进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话语和研究体系。

网络环境具有复杂性,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产生也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多数研究局限在心理学或医学的学科范围内,但单一的学科视角无法全面解释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无法全面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从更为宽广的视域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最终建立分析网络成瘾问题的系统框架,探索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理念、原则和分析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举措。

(三)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切入点和实践探索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有着网民自身生理性病因的存在,但更多的是精神性诱因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培育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实践中就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进一步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在网络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研究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手段,丰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在教育内容上,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纲领教育,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确保广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拥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拥有良好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具体工作中,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规律,即遵循有效贯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思考、探讨和实施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寻找符合当代高校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也要大力建设名师名编、名篇名作、名站名栏,把握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主动权;还要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总结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与规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进一步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主体习惯于单一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依赖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在当前网络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各种网络媒体纷至沓来,信息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呈现网络化,这使得占据主要地位的学校传统的课堂教育面临冲击,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频发,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面临挑战。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就需要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建立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信息推送平台、网络互动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和相应的技术管理、运营、编辑评论等机制,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3.进一步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表现为沉迷网络交际、痴迷网络游戏、网络购物成瘾、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等多种形态,单一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无法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在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过程中,也是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过程。

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规律,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采用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网络管理与疏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网络为载体建立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并合理定位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地位[11],发挥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作用,加强教育与引导,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这些新方法,高校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网络舆论引导话语权、网络管理主导权,最终实现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的目标。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100-120.

[2]王锁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治理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2(29): 144-146.

[3]张蕤.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1): 152-154.

[4]邓验,曾长秋.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2): 89-92.

[5]张锦涛,陈超,刘凤娥,等.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网络使用同伴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6): 634-640.

[6]周青,韩雯琛.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与网络成瘾类型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25-128

[7]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9-42.

[8]孙经,李晏,潘登,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9(9): 1041-1042.

[9]韩旭东,李逸龙.大学生网络成瘾及与人格因素、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 183-184.

[10]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04): 74-78.

[11]谢继华,木帕里色.关于高校辅导员博客建设的探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110-112.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