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测试・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八)
[A1型题]
1.关于骨髓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长骨的骨髓腔内
B.在胎儿和幼儿骨内是红骨髓
C.在成年人骨内是黄骨髓
D.变为黄骨髓后仍具有造血功能
E.成为黄骨髓后不能再转变为红骨髓
答案:B
考点:骨髓分类及功能
解析: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位于骨髓腔内。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主要为脂肪组织,当人体贫血时,其可以转化为红骨髓。胎儿及幼儿时骨内均为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松质骨中有红骨髓。故选B。
2.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最常见的原因不包括
A.急性白血病
B.急性感染
C.急性失血
D.急性溶血
E.恶性肿瘤
答案:E
考点: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
解析: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很多,包括造血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如白血病,某些细菌或特殊生物病原体的感染,广泛组织损伤坏死,急性溶血、失血、中毒等。血液恶性病变多有中性粒细胞增多,而其他恶性肿瘤无此表现,故选E。
3.下列属于正细胞性贫血的是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答案:C
考点:贫血的分类
解析: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为:大细胞性贫血,常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常见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故选C。
4.贫血伴黄疸最可能的诊断是
A.溶血性贫血
B.急性失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营养不良性贫血
答案:A
考点: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解析:ABCDE均有贫血表现,其中溶血性贫血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溶血性贫血时,可在短期内大量血管内溶血,表现为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和黄疸。慢性溶血性贫血以血管外溶血多见,有贫血、黄疸、肝脾大三大特征。其余四个选项均无黄疸表现,故选A。
5.重度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是
A.<30 g/L
B.30~50 g/L
C.60~89 g/L
D.90~100 g/L
E.>100 g/L
答案:B
考点:贫血的严重度划分标准
解析:贫血严重度分为轻度(>90 g/L)、中度(60~90 g/L)、重度(30~59 g/L)、极重度(<30 g/L),故选B。
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造血负调控因子产生增多会引起贫血的疾病是
A.肿瘤性疾病
B.肾功能不全
C.垂体功能低下
D.肝病
E.甲状腺功能低下
答案:A
考点:贫血的病因
解析:贫血的病因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和失血性贫血。其中造血因子异常可以导致贫血发生,在此题中肾功能低下、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病是因为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而导致贫血。肿瘤性疾病或某些病毒感染会诱导机体产生较多的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造血负调节因子,抑制造血,导致贫血。故选A。
7.缺铁性贫血采用的铁剂治疗,观察疗效最早的指标是
A.血红蛋白上升
B.网织红细胞增高
C.面色红润
D.血清铁恢复正常
E.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
答案:B
考点: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的疗效观察
解析: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根除病因,补足贮铁。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口服补铁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 d,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再治疗4~6个月铁蛋白正常。血清铁的恢复与血红蛋白同步,而面色红润属非特异性指标,故选B。
8.在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中,最能说明体内贮备铁缺乏的指标是
A.小细胞低色素
B.血清铁降低
C.总铁结合力升高
D.血清铁蛋白降低
E.骨髓铁染色,铁粒幼细胞减少
答案:D
考点:贮存铁的指标
解析: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肌红蛋白铁、转铁蛋白铁、乳铁蛋白等,贮存铁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因此,最能说明体内贮备铁缺乏的指标是血清铁蛋白降低,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故选D。
9.缺铁性贫血患者,最可能出现的体征
A.肝脾肿大
B.淋巴结肿大
C.舌乳头萎缩
D.指甲变薄变脆
E.胸骨压痛
答案:D
考点: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解析:皮肤和黏膜颜色苍白,疲乏无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嗳气、便秘为缺铁常见症状。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称为反甲。有一些缺铁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煤球等。肝脾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但缺铁性贫血无此表现,AB错;舌乳头萎缩可见于贫血,相对较少,C不选;胸骨压痛常见于急性白血病,E错。故选D。10.下列不支持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是
A.平均红细胞体积减低
B.血清铁减低
C.血清铁蛋白减低
D.总铁结合力减低
E.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答案:D
考点: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解析: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典型特征性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平均容积(MCV)<80 fL(80 μm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在血涂片中可见到红细胞大小很不一致,以体积小者多见,中心浅染区扩大。血清铁<8.95 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 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15%,血清铁蛋白<12 μg/L。故选D。
11.正常人铁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下段
D.回肠
E.结肠
答案:B
考点:铁的代谢
解析: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中摄铁1~1.5 mg,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铁的吸收及利用形式均为二价铁,而运输形式为三价铁。故选B。
[A2型题]
1.孕妇26岁,妊娠7个月,贫血、头昏、无力、纳差,血红蛋白45 g/L,红细胞2.5×1012/L,血常规检查提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其贫血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稀释性贫血
D.维生素B12缺乏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答案:B
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解析:缺铁性贫血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由其小细胞低色素这一特点基本可明确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会降低,A错;稀释性贫血应该有大量输入液体病史,C错;维生素B12缺乏表现为大细胞贫血,D错;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典型血象为正常细胞性贫血,而且有自身抗体,部分表现肝脾肿大,E错;故选B。
2.患者男,74岁,渐进性乏力伴面色苍白2个月。查体为贫血貌,有反甲、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率102次/min,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血红蛋白79 g/L、红细胞2.82×1012/L、红细胞平均容积78 fL、白细胞5.0×109/L,首先考虑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海洋性贫血
D.巨幼细胞贫血
E.溶血性贫血
答案:A
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解析:缺铁性贫血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由其小细胞低色素这一特点基本可明确诊断。故选A。
3.患者女,34岁。2年来月经量多,乏力、心悸。查体:面色较苍白。血红蛋白70 g/L,白细胞8×109/L,血小板110×109/L,血清铁300 μg/L,治疗首选
A.输血
B.硫酸亚铁口服
C.维生素B12肌内注射
D.右旋糖酐铁肌内注射
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答案:B
考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解析:对于此题首选要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这是解决该题的第一步。缺铁性贫血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和补铁治疗,补铁首选口服硫酸亚铁。本患者属中度贫血,输血没有必要,A错;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用于治疗巨幼细胞贫血,C错;当口服硫酸亚铁不能耐受或胃肠道正常解剖部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的吸收时,可使用右旋糖酐铁肌内注射代替,D错;故选B。
[A3型题]
(1~3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50岁,头晕、乏力、心悸2个月,查体:贫血貌,皮肤干燥,指甲脆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 m/L,网织红细胞计数0.005,血涂片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改变,血清铁6.2 μmol/L,总铁结合力92 μmol/L,粪便检查钩虫卵(+)。
1.该病病因治疗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
A.驱钩虫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口服维生素C
E.进食含铁量高的饮食
答案:E
考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解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确定为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和补铁治疗,已知患者有钩虫感染应驱虫治疗,但是进食高铁食物治疗效果会更明显,因此,最主要的措施是进食高铁食物。口服铁剂和注射铁剂不属于病因治疗,B、C错,口服维生素C可加强铁的吸收,也不属于病因治疗,故选E。
2.该患者采用铁剂治疗,显示疗效最好的指标是
A.血红蛋白升高
B.网织红细胞增高
C.红细胞计数升高
D.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
E.血清铁上升
答案:B
考点: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的疗效观察
解析: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根除病因、补足贮铁。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口服补铁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 d,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再治疗4~6个月铁蛋白正常。血清铁的恢复与血红蛋白同步,故选B。
3.本病铁剂治疗的最终目的是
A.血常规恢复正常
B.红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C.血清铁恢复正常
D.总铁结合力恢复正常
E.补足贮铁
答案:E
考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目标
解析: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补铁4~6个月,此过程是为了是铁蛋白恢复正常,补足贮铁,因此,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时不应以血常规、血清铁等恢复正常作为停药指标。故选E。
[B型题]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B.组织缺氧,乳酸增多,代谢性酸中毒
C.无氧代谢下能量产生不足、细胞功能衰退
D.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压下降
E.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1.休克代偿期的生理调节改变主要是
答案:A
2.休克失代偿的生理调节改变主要是
答案:B
考点:休克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生理调节
解析:休克代偿期时机体通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产生的加压反射,以及交感-肾上腺轴兴奋后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等环节,选择性收缩外周和内脏的小血管,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以达到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有效灌注的目的,故1题选A。休克失代偿期组织的灌注更为不足,细胞严重缺氧,乳酸等酸性产物蓄积,组胺、缓激肽等的释放增加,故2题选B。
第60页《经皮肠壁穿刺活检诊断原发性肠淋巴瘤1例》文章图
图1 超声表现:右侧腹肠壁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丰富
图2 瘤细胞体积较阿大,弥漫成片分布,核深染,胞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