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做”义类泛义动词习得及教学

2014-03-20 02:23李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2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

摘 要:泛义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特中特有的类别,这类词语意义多样,组合搭配宽泛,在实际使用中意义游移出本来的范畴。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觉得此类词具有万能性,而造成语义语法上的各种偏误。本文利用北语的HSK动态搜集偏误,旨在分析其成因,并基于偏误结合现有教材的分析对这类词的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泛义动词 “做”义类 偏误分析

泛义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中特有的类别,这类词语意义多样,组合搭配宽泛,在实际使用中意义游移出本来的范畴。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觉得此类词具有万能性,而造成语义语法上等等的各种偏误。目前学术界对这类词的关注点集中在本体研究当中,导入实际教学活动的研究并不多,教学的解释不当和教学中的忽视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研究的缺失所在。本文旨在分析学生在使用上的偏误,并基于这些使用偏误结合现有教材的分析对这类词的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参考意见。

一、偏误类型

(一)语义搭配错误

语义搭配上的错误主要是施事和受事关系不明确。

(1)*吸烟者必须理解进行这类措施是为了公共健康。

→吸烟者必须理解采取这类措施是为了公共健康。

(2)*我朋友的爸爸是搞水果的。

→我朋友的爸爸是卖水果的。/我朋友的爸爸是搞水果生意的。

(3)*因为第一个和尚弄水喝,第二个和尚来跟第一个和尚一起抬水喝。

→因为第一个和尚挑水喝,第二个和尚来跟第一个和尚一起抬水喝。

(4)*才能把深的“代沟”逐步的弄平。

→才能把深深“代沟”逐步的填平。

(5)*相反,要找办法改正自己的错误,或者试一试从事别的什么事儿。

→相反,要找办法改正自己的错误,或者试一试从事别的什么职业。

(6)*我在大学学了四年英文,这四年生活中打过推销员之类的工作。

→我在大学学了四年英文,这四年生活中做过推销员之类的工作。

这类错误在作文中很常见。大多数是因为需要写的词语比这些泛义动词更高级,更难,学生就选择简单的泛义动词进行替代。句(1)中,由于“采取”这个词比“进行”更高级,学生可能不知道“采取……措施”这个搭配而误用“进行”。句(2)中把“搞”等同于“卖”的意义。句(3)根据语义,应该是一个人“挑”水,“弄”只是说找到水,没有体现把水带回来的方式。句4根据“代沟”中有“深”的义项,用“填”也表示“把深的地方变平”,而“弄”不能体现“深”这个义项。句(5)“从事……职业”是固定搭配,因为“从事”是书面语,不可以用“事儿”这么口语话的词作受事宾语。句(6)的错误是“打工”和“做……工作”这两个词组的混淆,学习者学过“打工”这个词,他想在句子里表达“兼职”这个概念所以使用“打工”,但是“打”和“工作”是不能搭配的。

此外,在这类语义偏误中,最突出的要算是“做”和“作”的使用了。留学生常常分不清楚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哪一个字,这类偏误是最为严重的。

(7)*这种措施不但能让城市的环境更整洁,而且还能减少“二手烟”吸烟的一个副做用。

→这种措施不但能让城市的环境更整洁,而且还能减少 “二手烟”吸烟的一个副作用。

(8)*首先,请允许我作一下自我介绍。

→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

(9)*本人的简历现列举如下,以做为先生您的参考。

→本人的简历现列举如下,以作为先生您的参考。

(10)*父母必须偶尔请他们的好友来家作客。

→父母必须偶尔请他们的好友来家做客。

“做”和“作”误用是泛义动词错误中最典型也是最严重的一对了,几乎是每个学习者都会犯的错误。我们不排除有一部分的笔误原因,但是更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留学生对这两个字在语义上的差别十分不清晰,特别是当“做”和“作”都是动词的时候,学习者就更容易产生错误。句(7)“作用”可能是由于笔误。而句(8—10)就是学生对“做”和“作”在动词上的的区分不明确。

(二)语法形式错误

学习者泛义动词的语法形式错误多数集中在句法成分残缺或多余,或者主谓宾各个成分补搭配不当等等。

(1)*一边学日文,一边做工作。

→一边学日文,一边工作。

(2)*现在开始进行学英语。

→现在开始学英语。

(3)*解决代沟问题本来是一个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做这三个要点……我想代沟问题就能解决了。

→解决代沟问题本来是一个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三个要点……我想代沟问题就能解决了。(补语残缺)

(4)*他从师范学院毕业以后,一直从事过教学。

→他从师范学院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教学。(补语多余)

(5)*回国后,我在一家公司从事五年的广告方面的工作。

→回国后,我在一家公司从事了五年的广告方面的工作。

(6)*吸烟者常常把一些脏的东西扔在地上,使我们原来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弄脏了。

(7)→吸烟者常常把一些脏的东西扔在地上,使我们原来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变脏了。

(8)*还有一种规定,就是不允许马上进行自杀,应该等一个月,这是为了让人家再考虑一遍他们的决定的后果。

→还有一种规定,就是不允许马上自杀,应该等一个月,这是为了让人家再考虑一下他们的决定的后果。

句(1)的问题可能是学生对“做”搭配的宾语不明确,对“工作”的动词性也不明确。句(2)可能是受学生母语影响,要用进行时,所以使用“进行”。句(3)是补语残缺,句(4)是补语多余,因为前面“一直”的影响,所以不可以用表示过去的“过”。句(5)也是补语残缺。句(6)属于句子成分杂糅,“使”的句式和“把”字句杂糅,导致后面“变”误用成“弄”。句(7)是句子信息冗余,“自杀”本身是主谓短语,不需要搭配动词。endprint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语法形式中也渗透这语义的影响,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互相渗透的。句(4)语法上是补语多余,语义上也可以说是由于“一直”延续性动作,不可以用表示“动作完结”的词“过”。这两个类型的划分没有绝对,语义和语法是互相交叉的。

二、偏误原因分析

(一)看似“万能性”的错误

由于“做”义类的泛义动词表达搭配多样,表义宽泛,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容易产生只要用一个词就能代替许多动词的心理。因此,这类动词的搭配问题,主要是动词和后面的宾语或者补语的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

(二)同音异义字“做”和“作”的混淆

教材《博雅汉语》初级起步1中,“做”在第七课的词组“做客”中出现。“作”则是出现在“作业”中。《博雅汉语》系列词汇表中,“作”出现的频率远比“做”大,而且多为一个词组出现。同时,“作”出现在准中级和中级词汇表中的频率也大于“做”。在新HSK1-6级词汇表中,“做”是3级的词汇。而“作”并没有单个动词出现,而是作为一个词汇出现,与“作”有关的词汇分布在3-6级。这可以说明,在教材中,“做”的词语比“作”的词来得难,也说明学生学习的顺序是先学习简单具体的“做”再学习复杂抽象的“作”。区分这两个字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界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比较,从语源上分析两个字是如何分化,再进行语义,语法等的对比。主要是根据刑福义(1989)提出的“两个三角理论”来区分。柯移顺、毛树嵘(2007)在《“作”与“做”的“两个三角”分析》认为,从“普通话——方言”进行研究,发现在方言中这两个字是严格区分不会混淆,因此发现易混淆地方是普通话中两个字都读“zuò”的时候。而从“小三角”方面研究,“作”有很强的与非名词结合的能力,表示抽象概括的动作,与名词结合能形成偏正关系,“做”字没有与非名词组合的能力,不能与名词构成偏正关系,动作性更强,更直观具体。“做”字有更强的单用功能,表示制作、建造、从事等更实在的动作义,口语色彩更浓;而“作”字在单用时,在表示更抽象概括的动词义中,总含有一丝挥之不去的文言气息,文言色彩书面色彩更浓。[1]

(三)意义相近词的混淆

由于这类泛义动词都表示“做”的意义,它们在使用上极容易混淆。加上课文中中英翻译没有区别,更造成了偏误。“做”义类的8个词在语义语用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根据刁晏斌《现代汉语虚义动词研究》的调查(书中没有论述“打”)认为,这些词按照从口语到书面语的顺序分别是:干、弄、搞、做、作、进行、从事。这些词中间,“干、弄、搞”属于口语体,“做、作”属于中间体,“进行、从事”属于书面体。它们相邻的两个词语体色彩比较接近,在口语体中“搞”是最接近中间体的,而中间体中“作”的书面的书面色彩较重,“进行”和“从事”是这类序列中书面色彩最重的。

这些词中间,“进行”和“从事”由于书面色彩浓厚,不容易和其他词语混淆。而“干”由于太口语化,搭配的宾语或者补语比较少也不容易混淆。“打”则由于和其他词在泛化的意义上有明显的区别,也不容易弄混。“做”和“作”混淆的问题前面已经论述过了,而最容易被混淆的就是“弄”“搞”“做”这几个词了。“搞”与“做”的不同在于,“做”具有表实际意义和表关系的双重作用,而“搞”只表示关系作用而不表示意义作用。如:“做错”的是动作和结果并重,而“搞错”的重点只在“错”。刁晏斌认为“搞”是最高意义上的万能动词,可以带相当多的名词性宾语,而“做”是有限度万能动词,所带名词性宾语不多。而“搞”和“弄”在带单音节宾语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互相替换,但是,“弄”一般很少带双音节宾语,而“搞”可以带双音节宾语,如“搞教育”“搞科研”,一般都是比较正式的双音节宾语。

(四)母语的影响

(1)*现在开始进行学英语。

→现在开始学英语。

—Lets start learning English now.

英语中的进行时导致汉语中的“进行”的误用。

(2)*解决代沟问题本来是一个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做这三个要点……我想代沟问题就能解决了。

→解决代沟问题本来是一个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三个要点……我想代沟问题就能解决了。(补语残缺)

—Its a big problem for us to eliminate the generation gap, but if we meet these three points……

(3)*我相信自己能为贵公司做很大的贡献。

→我相信自己能为贵公司做出很大的贡献。

—I believe I can make a big contribution to your company.

(4)*父母必须偶尔请他们的好友来家作客。

→父母必须偶尔请他们的好友来家做客。

—Parents should sometimes invite their friends to be guests at home.

由于(2)(3)句子的动词在英语中并没有补语,因此留学生在写汉语句子时也就忽略了把补语写出来。句(4)“做客”这个词出现在《博雅汉语》起步篇1,课文中的翻译是 be a guest。由于英文中 be 翻译成中文时多用 “作”表示“作为…”的意思,学生很容易根据翻译对应到“作”。

泛义动词并不是汉语所特有的,在英语中也有,英语中的do,get,make,have都可以称作“泛义动词”。这是语言表达经济性和模糊性的需要。但是,英汉语的这类动词基本上无法对译,因为涉及到语体色彩的问题。例如,搞研究—do a research,别搞那么多菜了—dont make so much dishes,你搞错了—youve got it wrong。“搞”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各不相同,浓厚的语义色彩和口语化特点,英语无法对译。只能根据具体的语义进行翻译,但是读者就无法领略到“搞”本义之外的语义特点和口语色彩。endprint

三、教材及教学对策分析

(一)传统的教材及词汇教学

传统教材中词汇教学形式单一。词汇解释采用简单的英汉翻译形式,但是这种翻译常常是不对等的。例如,在《博雅汉语》教材中这类泛义动词翻译整理如下:

进行:carry out/ on

从事:be engaged in,go in for

搞:to do,to engaged in

做:do;干:do;弄:to make,to get

“作”和“打”在生词表中没有作为单字出现,都是作为一个词语整体出现的。

这类词语翻译几乎大同小异,不同的汉字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英语翻译方法。而在注释或者语法部分也没有进行特别讲解区分,只是采用简单的中英对译,学生自然觉得每个词都差不多,可互相替换。练习形式也比较单一,都是一些简单的替换练习和连线搭配练习,没有什么创新,并且整个练习量在课文练习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小。

(二)基于偏误分析的教学建议

根据前文的偏误现象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针对泛义动词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语言研究者,教材编写者还是教师,都应当对动词的泛义现象保持高度的关注,重视这类词语的教学。《博雅汉语准中级》第八课《打来打去》就是介绍动词的泛义现象,从“打”字构成部件开始介绍基本义,再逐层介绍引申用法。虽然课文最终没有过多地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而是归结为“汉语语言习惯”——这是考虑到这个程度的学习者的理解能力,但是这篇课文的出现,表现了教材编写者和语言研究者都开始重视动词泛义现象的习得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着重理清各个词语的细微差别。根据学生级别和词汇的级别,多义项分段教学,逐层深入。一开始的初级阶段不要教太多的差别。学生会有畏难情绪。随着学生程度的提高,教师在教授新词时要不断地重复提到之前学过的旧词,增加词汇的复现率,并及时将意义相近的旧词和新词做对比,并采用相应的对比练习策略。其次,还要创设充分有效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使用新词,让学生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训练。《博雅汉语准中级》第十课,介绍“弄”的用法就很好,解释到位,例句充分,练习设置也和之前的不一样,采用给定情境让学生用词语写句子的方式,练习量也够。最后,也要注意和学生母语进行对比,找出英汉之间的差别,避免学生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四、结论

总的说来“做”义类的泛义动词,由于表义宽泛,意义看似接近实则用法大不相同,汉语学习者很容易因为词语之间的相似性和词语本身看似“万能性”而随意搭配。因此,在语义和语法方面辨析各词是避免偏误的关键。把握基本意义,掌握各个词的引申线索是学习者掌握的核心。

“做”义类的词语主要活跃于初级下中级上下的教材中,相当于HSK4-6级的水平。这个阶段的学生汉语水平较初级有很大的改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对多样的讲解和训练方式,多疑项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汉英对比分析,和情景教学都是十分有效和可行的办法。要避免学生屡次出现偏误就应该在讲解和练习上多下功夫。

注释:

[1]柯移顺,毛树嵘:《“作”与“做”的“两个三角”分析》,三峡大学学报学报,200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刘瑞明.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2]刁晏斌.现代汉语虚义动词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钟淑娟.泛义动词“作”[D].安徽师范大学,2007.

[6]常志伟.“做”、“作”源流浅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1).

[7]曾红霞.对外汉语教学中“搞”的使用偏误及其教学对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

[8]李晓琪.博雅汉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杨寄洲.汉语教程[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10]刑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J].云梦学刊,1990,(01).

[11]柯移顺,毛树嵘.“作”与“做”的“两个三角”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学报,2007,(1).

(李佳 福建省厦门大学翔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
越南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偏误分析
英汉辅音系统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韩国留学生汉语写作常见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心得
留学生使用成语的偏误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