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丽 萍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马克思主义研究】
消费社会“真善美”价值谱系的回归与重建
宋 丽 萍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中国社会在步入消费社会的同时必然以人的异化和意义世界的失落为代价,对消费社会价值谱系的思考和探讨在今天尤显必要。文章剖析了当前消费社会的时代特征及其价值取向对真善美的遮蔽,并从宏观上提出真善美价值谱系回归与重建的路径选择。
消费;消费社会;真善美价值谱系
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中国社会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彻底被“消费—生产”模式所替代,我们毋庸置疑地置身于一个消费时代。消费时代以其诸多“消费”性特征,考验着人们的钱袋、选择能力、审美品味,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品格,使商品化、功利化、享乐化的消费和审美标准,消解、遮蔽着传统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成为当下人们证明自己、实现自己关于“活着、幸福、意义”等的精神尺度。而其所产生的欲壑难填、精神孤寂、情感悲凉与无助现象,成为当代人的通病。学者路日亮在《消费社会的悖论及其危机》一文中指出:“消费社会使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悖论,主要表现在使用价值与消费价值的悖论、客观性价值与主观性价值的悖论、目的和手段的悖论、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悖论、真实与虚拟的悖论、节俭与奢侈的悖论等。”[1]这些悖论的产生,必然使消费社会存在着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及人的危机。究其悖论的原因,化解危机的路径选择,应当成为当前理论需要直面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着力论及之处。
在以往众多学者关于消费社会的认识及论述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消费社会的特征概括为三点:
1.人被物所包围
人在制造出琳琅满目、堆积如山的商品同时,却淹没在这些商品之中。这些外观越来越华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商品,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求,它们仿佛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者,而人却在其中追逐着,挣扎着。“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富裕的人们……受到物的包围”[2]1特别是 网络、影视等大众传媒也推波助澜,广告术大肆泛滥,创制视觉文化的盛宴,使人们难以抵抗广告设计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多样化选择面前失去理性的判断和决择能力;不但如此,广告赋予商品充分的文化、社会意义,使商品的“所指”与“能指” 背离,成为一种符号,标示出商品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财富、品味等一系列信息。这样,购买某种商品,其实就是购买其背后的的生活方式和符号功能,我是谁,全然取决于我购买了什么商品。这种符号功能将人对意义、幸福的定义单向度地推向了对物的更多占有。但事实上,这不过是大众传媒和广告,在全社会制造的虚假需要,将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这些平庸商品真实的 “使用价值”挖去,填上广告赋予的“浪漫、欲望、美、科技进步、生活舒适”这样一些意义,使人们生活在关于幸福的幻像里罢了,而这个幻像,很快就会因新商品的出台而破碎。这种虚假的需求,无疑是人与物关系的颠倒,商品控制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成为建构生活的基本手段。
2.世界被把握为图像
没有任何社会像消费社会一样,为记号和影像所充斥。3D、5D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使视觉文化正在替代传统的印刷文化,技术之“真”正在淘汰生活之“真” 。人们接收、消费着各样的信息,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电脑,连续不断的图像信息就会充斥眼球;在大街上,百货商场与市中心营造出的“梦幻世界” 中,精美的橱窗展示,巨幅的电子屏幕不断变换着的图像内容让人眼花缭乱;图书馆中,书籍被配上了色彩缤纷的插图……美容、美饰的标准是造“星”工厂不断推陈出新的明星形象。在图像世界中,身体的观赏和审美价值一直是视觉文化消费的重点。身体,特别是对女性身体的包装与消费,成为极富感召力的符号,满足人们虚幻的真实,引领人们走向个性反叛、解放和前卫,但也包含着对自我关怀和自我肯定的消解与否定。文学、艺术、审美的视觉化、平面化、大众化,将消费者内在的思想、心理体验统统变为对视觉形象的感官享受。总之,图像在解构世界的同时却在压缩、消解着思想、想象的空间,视觉图像导致了虚拟现实的产生,带来图像对人的包围,使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的交流被视觉化、媒介化了,也使一切在感性快乐和身体解放之中消解。
3.人的意义世界被消解
就其本身而言,人是一种精神存在物,离不开对意义世界的追寻,在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实现自由,不断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而消费时代,人们认为有价值的行为和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消费,消费本身成为幸福生活的象征,因为“幸福”可以被换算成丰裕的物质、尊贵的符号、舒适的生活等能够加以实际测量的指标。因此,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而无暇关注内心真实的情感需要,人们所谓的情感即物欲、肉欲、快感的混合物,这样的情感呈现出虚妄性、可替代性和交易性。鲍德里亚强调“媒体的过度生产导致了文化的超负荷,从而引起意义的爆炸,产生了一个仿真世界和超现实空间……人们生活在关于实在的审美光环之中”[3]49,似乎只要有消费的激情,在追求奢侈与新奇中,才能证明自己与众不同,也才能炫耀自己的人生比别人更有意义或者满足自己内心所谓的“意义”。将幸福和自由的体验寄托于商品消费之中,从而使人们失去了批判的向度和能力,最终导致异化消费。同时,消费社会使丰盈人内在精神、慰藉人心灵情感的一些诸如亲情、荣誉、尊重、职位等不能用于交换的东西商品化了,这种一切关系商品化的现象,导致的不仅仅是崇高、敬畏及信念的丧失,更是整个社会信心的失落。没有信心的社会因人的意义世界的消解而失去价值。
上述可见,消费社会的本质就是人为物所奴役,形成了肉体堕落与灵魂放逐,人们将人生价值和成功的标志定位在拥有与使用的数量、种类不断增长的物品和服务上,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对“真善美”价值本身的遮盖或者偏离。“现代人日益把生活的意义投射到物上,追求比他人或过去消费的更多更好……由此,粗俗取代了高雅,平庸扼杀了崇高”。[4]而“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价值智慧与结晶,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其中“真”是人对客观世界本质属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分为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因其合规律性成为检验人实践标准的尺度;“善”因其合目的性成为调节人自身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尺度;“美”则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基础上的,人对自身力量对象化的一种外在关照,成为人超越本能的一种尺度。真是美的前提和源泉,美是对真的一种创造性认识。美与善也是共通的,美是善的一种表现方式,善显示出美,美蕴藏着善,美是善的源泉和伦理起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着合目的性的善与合规律性的真相统一的原则来构建主客体之间的应然关系,在对自己创造成果的认识活动中,感受到自身本质力量的意义与存在,从内心生出一种愉悦感,即为美。而在消费时代,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来并被消费掉,无论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产品。这种带有“摧毁、用光、浪费、耗尽”[3]30意味的消费,成为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反之亦然。因此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这种恶性循环引导的价值取向最终都是对价值 “真善美”的背离。只要能被生产出来或被消费掉,没人在乎是否是“真”的,是否合乎伦理、良心及善,于是乎假货、水货、山寨货、高仿品、替代品泛滥;于是乎人们可以暴殄天物、大快朵颐,吃过去由于风俗、禁忌而不曾吃不能吃的食物,并将这种欲求和体验当作很有面子的事情。在暴利的驱使下,不惜污染环境、损害他人。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反映到现实关系上,是对物质的占有和享受成为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反映到认识关系上,是人对世界的认识由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评价转变成对技术、工具的被动接受和适应。这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主体与客体之间,超越与深度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思考的萎缩;反映到审美活动中,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审美享受变为纯粹的享乐,心灵净化与情感慰藉变成感官满足及欲望的释放。由此值得为之忧虑的是,消费时代的人们迷失在万花筒般的物化虚假幻想之中,放弃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对公众利益的人文关怀,不再有大爱情怀和悲悯之心,究其根源在于不再直面内心,追求精神、情感、心灵上的“真善美”的价值。
今天,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让人触目惊心的公共意识淡薄现象,无不向我们的社会敲响了回归“真善美”价值取向的警钟,而许多平凡普通的人们,在践行着崇真、向善、追美的人生旅程,成为时代重建价值“真善美”的一面面旗帜。
1.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与人关系文明和人与自然关系文明的统一,[5]二者不可分割且相互制约,其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是重中之重,因为这种关系最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类型,是人类文明高度进步的表征,它将重构一种以平等和关怀为价值基础的“人道”关系。“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在于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主张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种生态文明观应该是有机论的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论的,是站在整体主义的角度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将自然自觉纳入道德关怀的视野,承认自然界的权利,担当起其在自然界中的道德责任。“人靠自然界生活,或者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6]因此,文明地对待自然,就是文明地对待自身。人只有在看到自然的工具性价值以外,更看到自然的非工具性价值,才能以文明的方式展开人作用于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作为人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所以,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是人的主体性在新条件下的觉醒。
2.人本消费的价值规范
众所周知,人类消费的劳动产品,其最终不过是自然资源和自然财富向社会财富转化的结果,在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量的刺激下,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加重对自然界的压迫,自然界的承受力并不是无限的,一旦超过临界点,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报复。自工业文明时代伊始,人成了自然界的主人,变臣服于自然为控制和掠夺自然。特别是现代工业经济紧密依托于科学技术,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伴随着工业污染物的不断增多,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追究其危机产生的实质,恰恰是人对自身本位的忽略,误把做自然界的主人当成人之为人的本质。结果是人在占有物的同时物也占有了人,造成了新的人之异化。
人本消费的价值规范在于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要求人们逐渐改变过去的一些如大办婚丧嫁娶、大快朵颐的陈规陋习,与炫耀性消费心理作斗争,杜绝舌尖文化,注重“光盘”行动,唤起公共卫生安全意识,追求精神消费等。反映在生活中,如时下流行的“酷抠族”:以“抠”为荣,“抠”中带酷。穿衣不再盲从牌子,地摊货也能穿出范儿;吃饭少下馆子,回归柴米油盐自己下厨;出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干脆步行……“酷抠”现象反映的不是“抠门”吝啬,而是人们冷静、环保、理性的消费理念。可见,人本消费就是不为了某种虚假、怪诞的目的去消费,那种将奢侈、挥霍作为炫耀的资本,将俭约、克制作为耻辱,使消费与人的实际需要脱节,使消费品背离商品的使用价值,都是不科学的。消费活动应该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能提升人的素质与价值的活动,而非纯粹对物的占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善的生活应该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快乐与智慧混合的生活,其中快乐是蜜泉,智慧是清凉剂,二者的有机结合则是可口的合剂。这既是对我们欲望是否合理的权衡,又是对我们心灵的呵护。
3.合理、适度的消费原则
抑制消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过度消费,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因此要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对于什么是合理的消费支出,学者周中之认为有三个标准:“一是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二是与个人收入、财力相适应;三是在社会资源的供给量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费该种资源”。[7]29而适度的消费观念,则是将适度消费看成是合理消费。所谓适度,“即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来进行消费规划。”[8]147可见,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自身的经济能力是人们确定自己消费水平的参考标准,同时也要从合理的价值观念意义上确立消费追求目标,这样方为“合理适度”。另外,合理适度的消费原则中也涵盖并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这既有对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又有对预防疾病、搞好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还有对社会风气的道德责任。只有将消费的自由与消费的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消费社会价值观念“真善美”的回归与重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之中,党的十八大又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要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这个“中国梦”的实现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追求,这种追求的价值基础恰恰是以“真善美”为依托的。其真,是基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其善,是基于对自然万物的道德关照,更是对人自身的关照;其美,是基于真善基础上的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未来的把握。因为人类精神的步伐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追寻着这种境界,“美丽中国” 及它的“真善美”价值谱系的实现,有赖于生产和消费保持适当的比例,有赖于对能源、材料、资源、技术以及劳动的低消耗,有赖于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有赖于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 路日亮.消费社会的悖论及其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0-105.
[2]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吴玉军.现代性语境下人的生存境界提升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1,(1):60-65.
[5] 徐海红.生态文明的历史定位[J].道德与文明,2011,(2):129-134.
[6] 漆玲.略论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建构[J].道德与文明,2011,(2):125-128.
[7] 周中之.消费伦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8] 邢雁欣.消费主义价值观批判[J].道德与文明,2010,(4):145-147.
【责任编辑 贺 晴】
The Retur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Truth, Good and Beauty” Value Spectrum of a Consumer Society
SONG Li-ping
(Educ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 college,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 China)
Chinese society comes into a consumer one, which results from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 and the loss of the world of the meaning.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nd discuss the value pedigree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ra of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 on Truth, Good and Beauty,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selection of true value from the macro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d rebuilds.
consumption; consumer society; true value spectrum
D648
A
1009-5128(2014)02-0061-04
2013-11-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BEA110055)
宋丽萍(1975—),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