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都耦国现象与孔子的政治思想

2014-03-20 12:23尉博博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7期
关键词:季氏分封制诸侯

尉博博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

【哲学研究】

春秋大都耦国现象与孔子的政治思想

尉博博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

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必须紧密联系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反映孔子所处春秋时代的背景,即以大都耦国政治现象为背景。孔子的政治思想正是针对大都耦国现象而展开的,并企图予以彻底解决之,继而以周礼为手段,最终达到天下归仁的治世。由此可知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不是礼。

大都耦国;孔子;政治思想;仁;礼

研究历史必须紧密联系当时的客观社会条件,切忌离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时下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论者多不谈孔子身处的春秋历史背景,动辄曰“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此说似是而非,不可不详加辨析。

窃以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春秋时期的政治痼疾而展开的,是社会需要的能动产物。春秋时期的政治痼疾就是大都耦国,政柄倒持。[1]272大都耦国是指卿大夫治下的都规模和实力达到或超过诸侯之国城。就孔子身居的鲁国而言,其主要表现是:西周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2]72,春秋前期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72,春秋中后期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2]72和“陪臣执国命”[2]72。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围绕着如何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政治秩序展开的。而周公作为西周政治秩序的奠定者,自然就成了孔子心目中的榜样。《论语·述而》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2]31《论语·阳货》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2]76在中唐、五代以前,“周孔”连称,中唐、五代之后,才“孔孟”连称。愈往后,离孔子政治思想的本来面目愈远,此可为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式造成的古史说”又添一佐证。

面对春秋大都耦国之乱象,孔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大都耦国问题的思想,其中礼在孔子看来只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手段,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大都耦国是春秋时期的主要政治现象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当时社会需要的能动产物。

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确立,且周公东征之后,殷商残余势力被彻底平定。成王、康王继周公之余烈,励精图治,又汲取商亡的教训,提倡德政和礼乐文治,缓和阶级矛盾。因此,周天子的威望比较高,西周的政治重心在周王室,基本上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时期王室东迁,直辖地域日益缩小,对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削弱,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2]723

以上所言,即是大都耦国最主要的表现。大都耦国是春秋独特的政治现象。西周的政治重心在王室、王畿内。所封王室的卿大夫,势力受到周天子的严格控制,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因而构不成对周天子的威胁。王畿外,诸侯各国在立国时国土狭小,且对内要镇压殷遗民的反抗,对外要抵御夷、狄的侵扰,因而也无力抗衡天子,且很少分封卿大夫。总之,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1]94的阶段,天子可以控制大局。

春秋时期,诸侯开始辟疆拓土,国土和人口不断增加,于是大封卿大夫成为可能,“诸侯立家”[1]94才普遍得以实现。如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郑庄公封其弟段于京;鲁三桓之费、郈、成;齐田氏之高唐;宋之亳;卫之蒲、戚;晋国后期赵氏之晋阳,魏氏之安邑,韩氏之平阳。这些卿大夫家的政治中心,名义上称为都,但随着其实力的不断增强,规模已超过了诸侯的国城,大都耦国之局由此得以形成。大都耦国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积微积变的过程。一般而言,卿大夫主要通过以下手段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实力:

其一是通过兵权下移。如晋国各军的将帅都由卿大夫担任,尤其中军帅即是执国政者,合军政大权于一身,公族、公行皆为卿大夫所把持。久之,权归卿族乃势所必然。又如鲁国三桓,三分公室,四分公室,而后兵权落入三家之手。

其二是通过厚施窃国,“使怨归于上而恩皆出于己,民归之如流水”[3]1423。如齐国田氏,大斗出,小斗入,权终移于田氏。又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当时宋国出现饥荒,公子鲍竭尽其粟米而贷于国人。民年自七十以上者,皆赐之饮食;对宋之六卿,参请不绝。礼贤下士;公族自桓公以下之子孙,皆抚恤之。宋政终归公子鲍,是为宋文公。按照周礼规定,卿大夫之家的施舍范围只限于其都家,不能扩大到诸侯的国,否则就是违礼、乱政。因为施舍及国就要与国君争夺人民,会削弱国君的统治基础。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土地和人民皆有世袭之定主,亲亲而仁民,由近而及远,各亲其民。若越位而施舍,势必打乱亲疏、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因而为礼制所不容。而春秋时,礼坏乐崩,世卿大家乘机厚施,与国君争夺民众,行久而积重难返,民终将移于世家。

其三是通过窃取诸侯刑赏之柄。刑赏可谓人君之大宝。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特立《刑赏表》,他在该表叙中写道:“余观《春秋》二百四十年,知天子之所以失其柄而旁落于诸侯,诸侯之所以失其柄而僭窃于大夫、陪臣者,皆由刑赏之失政。”[3]1379例如:周天子伐郑,却被射中肩,伐曲沃,其追随者荀、贾两国反而被灭,郑国和曲沃之罪当灭国绝世,然而毫发未损。姑息养奸,终成大患。王室之内,子颓、子带作乱而周王出奔。命曲沃为诸侯,无异于奖篡弑。求车、求金更使王室威名扫地。赏不足以劝善,罚不足以惩奸,王室之赏罚徒具虚名而已。鲁国内部,庆父连弑二君,子孙却累世高位。公孙归父忠于公室,却被迫出奔。文公时刑赏出于仲遂,文公之后则刑赏出于三桓。齐之杀国氏,晋杀栾盈。卫孙林父奔晋,宋鱼石奔楚。生杀、出奔皆不由君,其国命倒置于世卿,兵连祸结,累世不得安宁。春秋时期卿大夫主要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形成大都耦国之势。而周人长期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又是导致大都耦国的根本原因。

至战国之世,各国用法家变法图强,加强君主集权,郡县制度形成,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增强,大都耦国之患终于不复存在。

因此,大都耦国政局是春秋时期的独特政治现象。孔子生当其世,社会需要孔子去解决大都耦国造成的乱局,而孔子确也汲汲乎想改变春秋大都耦国的无道局面。所以,孔子政治思想主要是立足于春秋大都耦国的社会大背景之上的。

二、孔子堕三都的政治实践

孔子的政治实践,自为季氏家臣始。季氏之所以用孔子及其门人,在于三桓之家臣谋反不已。季氏有南氏和阳虎之乱,叔孙氏有竖牛和侯犯之乱,孟孙氏有公孙宿之乱。孔子正式登上鲁国的政治舞台,是在阳虎奔齐之后,季氏欲用孔子及其门人抑制家臣。而孔子也想效法周公,谋张公室,以解决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无道局面,企图改变大都耦国的乱象。《左传·昭公四年》载季氏为司徒,叔孙氏为司马,孟孙氏为司空,后孔子为司寇。地位仅次于三桓。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定公,其弟子仲由为季氏家宰。此时孔子实为执政,鲁国政权几乎操于孔子及其门人之手。有人拿孔子和阳虎比,其实孔子为公臣,位为大夫,阳虎为季氏家臣,位在陪臣,不可等量齐观。

孔子为政之道,颇似子产和叔向。孔子赞赏他们为古之遗爱与遗直。三人皆擅长外交言语,维护西周传统,尊公室、抑私家。在夹谷之会上,孔子迫使齐国归还侵鲁的田地。但孔子之抑私家,并非如后世儒者所说的是讥世卿。孔子并没有主张废除世卿,而是认为卿大夫不得僭越礼制。孔子倡名与器不可假人,正为此发。孔子与子产和叔向不同的是,孔子为政但受实物俸禄,无尺土之封,与国君无血缘宗法关系。这种新的君臣秩序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鲁定公十二年是孔子最为得意之时。季氏同意堕费,叔孙氏平定侯犯之乱不久,也支持堕郈。然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城还是没有攻克。孔子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鲁国有土有民的宗法陪臣势力太强,宗法分封制在鲁国盘根错节,一时难以撼动。例如:虽然季氏赞同堕费,但是在堕费过程中,陪臣公山不狃、叔孙辄等奋起反抗,斗争相当激烈。根据《左传》记载,公山不狃得不到季氏的信任,叔孙辄有撼于叔孙氏,他们欲联合阳虎去掉三桓。事成之后,以叔孙辄代替叔孙氏,阳虎代替孟孙氏。阳虎是孟孙氏的小宗。公敛处父带领成人与阳虎大战于鲁南门之内,未成功,又大战于棘下,阳虎才被打败。阳虎又以郓、阳关作为自己的封地,居之以为政。可见,阳虎之所以能够以陪臣执国命,一是作为孟孙氏的小宗,血缘关系色彩极浓;二是有封土有人民,并据之以为政;三是拥有自己的私兵,实力还不小。孔子堕费之战,何以如此凶险,费人强大的军事实力是一重要原因;费宰又为有土有民的宗法陪臣,故很难平定。城也是,成宰公敛处父拒不听命,定公亲征,犹未攻克。鲁国宗法陪臣的势力真是太强大了。

孔子执鲁政,可谓位高权重于一时,但季氏用之则来,挥之则去。其原因是孔子及其门人,仅受实物俸禄,而无尺土之封,与有土有民的武装宗法陪臣大不同。所以,季氏任免孔子及其门人比较容易,用则忠之事上;不用,也无力拥兵抗上。因而无大都耦国尾大不掉之患。

从孔子的政治实践可以看出,只有大力推行实物俸禄制度,彻底废除宗法分封制,大都耦国之患才能得以根除。而问题是,孔子的政治实践具有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他要维护传统的宗法分封制,保持周礼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他又想救世,以解决大都耦国的乱象。我们不能不说孔子的实践具有很大的保守性,而政治实践的保守性则又决定了他政治思想的保守性。

三、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当时是以提倡礼学而著称的,后世遂误以为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左传·昭公七年》曰:“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1]1294

其实,孔子提倡礼,是为了解决大都耦国尾大不掉的问题。由上文可知,在孔子之时,宗法分封制已是千疮百孔,弊端横生,而礼是维护宗法分封制最好的手段。按照孔子的逻辑,出现大都耦国的乱象,不是宗法分封制本身的问题,而是当时的诸侯、卿大夫、陪臣等不遵守周礼造成的。欲使贵族上下遵守周礼,就必须从孝开始,而孝行来源于对父母的爱,爱父母即是仁的起点。孔子说:仁者爱人。爱父母是爱人的集中体现。所以,礼的根本精神依据是仁,没有发自内心的仁,礼就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当然,没有礼,仁也无安顿处,无法表现出来。总而言之,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论语·八佾》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2]15

在当时的鲁国,宗法分封制已难以为继,礼坏乐崩是大势所趋,但孔子对西周的传统太热爱了,太好古了。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16这无疑使孔子的政治思想带上了浓厚的保守色彩。从根本上说,这样的保守色彩来源于其政治思想内在的矛盾性。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根源于政治实践的矛盾性。在实践上,他既坚持宗法分封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又企图解决大都耦国问题。这就决定了在思想上,既坚持传统的亲亲,又主张举贤才,举直错诸枉。

孔子为政的具体步骤体现为:亲亲、敬故、进贤、使能、尊贵。

亲亲。《论语·微子》曰:“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2]83《论语·泰伯》曰:“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2]35亲亲具体表现为孝和悌。孔子对孝和悌十分重视。《论语·学而》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7

敬故。《论语·学而》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7《论语·泰伯》曰:“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2]35

进贤、使能。《论语·子路》曰:“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57

尊贵。即是维护等级名分,尊卑、高低、贵贱皆有等差。《论语·季氏》曰:“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73《论语·颜渊》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54《论语·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2]57

孔子欲通过以上步骤渐次兴礼乐,复周政,试图解决大都耦国问题。孔子欲在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前提下解决大都耦国问题,而大都耦国出现的根本原因正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血缘关系转向地缘关系,分封制转向郡县制,宗法制转向官僚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孔子想恢复西周时期的周公之道,是与历史发展背道而驰的,注定是要失败的。子路直言孔子正名思想迂腐,实乃一针见血,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严重脱离春秋实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邹衍)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阵,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圆凿,岂能入乎?”[4]2345太史公已敏锐地看出孔子脱离了当时的政治实际。春秋、战国之际,各国都谋富国强兵,攻城略地,何暇顾及礼乐文治。就孔子对春秋时局开出的药方,多失之理想化,不切实际。

孔子主张亲亲、敬故。而鲁国三桓正是凭借血缘关系,长期把持朝政,世袭卿位,最终将公室架空。周王室、宋、郑、卫等这些受周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都由于公族势力过大,对公室统治造成严重的威胁,国力渐次衰弱。晋、秦、楚等国则不断加强君权,抑制公族势力,国力迅速上升。晋楚两国长期占据霸主之位,与中原各国形成鲜明对照。孔子在春秋末年还在提倡亲亲、敬故,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于世无补。因为政治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人类早期阶段,都经历过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交织的情形。但古希腊等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化程度加深,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较早地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创造了古希腊政治文明。中国在春秋时期也将经历血缘关系退出政治舞台的艰巨过程,这是符合人类政治发展规律的。然而孔子不明乎此,一意想加强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是不可能成功的。

进贤、使能,无疑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具有进步性的内容,但是由于孔子不想触动血缘关系的社会基础地位,很难彻底执行。孔子的进贤、使能是在肯定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执行。以鲁国为例,孔子是在不触动三桓的政治地位的条件下举贤。孔子自己也是先从季氏家臣起步,直至大司寇。因此,孔子不可能彻底废黜三桓,进行大规模改革。《论语·子罕》曰:“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2]41据此,则孔子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鲁国的大都耦国问题。尊贵也属此类,实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与春秋大都耦国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是社会需要的能动产物,另一方面与孔子自身的政治实践和主观能动性大有关系。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汉魏古注十三经·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辑 刘 蓉】

Dadu Ouguo Phenomenon and Confucius Political Thought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YU Bo-bo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741001,China)

the research of Confucius political thoughtmust closely focus on the society'smain features at that time.With the viewpoint of history,the paper objectively reflects Confucius'background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which is themain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Dadu ouguo.Confucius political thoughtwas launched based on the Dadu ouguo phenomenon,and he tri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completely,and then he resorted to Zhou Courtes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world's peace.Hence,the core of the Confucius political thought is benevolence,not courtesy.

Dadu Ouguo;benevolence;courtesy

B222

A

1009-5128(2014)17-0005-04

2014-06-10

尉博博(1979—),男,甘肃甘谷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

猜你喜欢
季氏分封制诸侯
有话如是说
季氏姐弟:华人中的翘楚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自比乌龟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烽火戏诸侯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