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与心态

2014-03-20 12:23黎文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7期
关键词:长信王昌龄诗人

黎文丽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咸阳 712000)

王昌龄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与心态

黎文丽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咸阳 712000)

唐代诗人王昌龄进士及第后又中博学宏词科,被朝廷授予校书郎一职,任校书郎的王昌龄刚刚走上仕途,其诗文创作一方面体现了强烈的报国之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作于此时期的宫怨诗也暗藏了诗人惆怅郁闷的心态。

王昌龄;校书郎;心态

在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诗坛上,王昌龄是颇有名望的诗人,他的边塞诗、宫怨诗、送别诗量多质高,有“诗家夫子”之称;他以七言绝句擅长,有“七绝圣手”之誉。殷璠说过:“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今昌龄克嗣厥迹。”[1]363并誉之为“中兴高作”。晚唐人司空图也对其有较高的评价:“国初,主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于江宁,宏肆于李、杜,极矣。”[2]189

一、王昌龄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

王昌龄可以说是盛唐诗坛的先驱者和边塞诗派的奠基人之一,但是由于史料缺乏,不仅其生年和籍贯众说纷纭,生平事迹也大多无法加以确切考知。《旧唐书》王昌龄传云:“进士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汜水县尉。”[3]5050徐松《登科记考》记载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十九年(731)和二十二年(734)博学宏词登科者均有王昌龄之名。对于王昌龄两次登第的时间和任职先后的问题,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如谭优学认为王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开元十九年中博学宏词科,迁校书郎。[4]98傅璇琮、李珍华考订王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未授官,当年9月又应“高才沈沦、草泽自举”制科而未中,开元十九年中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再中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5]137李厚培认为王昌龄开元二十二年冬再试博学宏词科登科,开元二十三年改授汜水尉。[6]之所以要对王昌龄的初仕年代进行梳理,是为了更准确地考订其生平及诗歌创作时间。

胡问涛、罗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一书中将王昌龄的诗歌分为入仕前47首、谪官前25首、谪官后69首、未编年诗40首等等。[7]64在谪官前编年诗25首中,《放歌行》作于王昌龄进士及第后不久,《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当作于汜水尉任上,故此二首诗歌不应算作校书郎期间的作品,也就是说王昌龄任校书郎期间约有23首作品。其中,送别诗有《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宫怨诗有《长信秋词》五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春宫曲》;应制诗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抒写自己心态的有《九日登高》《灞上闲居》《风凉原上作》《宿裴氏山庄》《裴六书堂》《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其他的有《甘泉歌》《萧驸马宅花烛》《殿前曲》2首、《青楼曲》2首。

二、王昌龄任校书郎时期的政治心态

王昌龄早年居住在灞上,家境比较贫寒,早年的生活大概是一边在家躬耕、读书,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这从其《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中“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8]1423可见一斑。自成年到入仕,王昌龄曾离家远行,漫游四方。向西行,经泾州、萧关出塞;又游历了太原等地。漫游、交友、干谒、隐居,这在盛唐诗人中是比较常见的生活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开阔眼界,广交朋友,提高个人声望,以期能有伯乐慧眼识珠,实现自己济世报国的人生理想。唐代繁荣的经济和文化,相对太平的社会政治,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自由开放的时代精神。在时代精神鼓舞下,自小受着儒家思想浸润的盛唐诗人大都有着远大的理想。王昌龄早年的志向颇为远大,他在《上李侍郎书》中云:“昌龄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天下固有长吟悲歌,无所投足,天工或阙,何借补之?苟有人焉,有国焉,昌龄请攘袂先驱,为国士用。”认为天生贤才,必有圣代用之。可是,天生贤才的诗人终其一生却沉寂下僚,怀才不遇。开元十五年,王昌龄进士及第,写下《放歌行》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8]1422

唐代校书郎官阶为九品,但任官的资历要求很高,需要进士或同等条件。有很多士人是进士登第之后又中博学宏词科、书判拔萃科或者制举才被选拔任命为校书郎的。任命为校书郎后,王昌龄在诗中也表现了自己踌躇满志的心情。《九日登高》云: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8]1440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多于此日登高远眺以表思乡之情。这首诗虽写登高之思,但一扫惆怅之意,描绘出一幅雨后天晴、远山青翠、花舞菊香的画面。金圣叹评点说:

九日登高诗,从来都用眼泪磨墨。此独尽废苦调,别发夏声。看他起便遍指青山,言远远近近,尽带皇州,则知无一处登高,无不乃心王室者也。三四,菊必写仙菊,梨必写御梨,全然皆非常套。五六,即末之“此风流”三字也。言今日所以上客纪年,寿花簪鬓,侍姬呈态,翠羽流钗,得有如此风流者,实是上荷圣人之至治,下极同人之欢赏,不似昔人生既不展,适丁艰步,性又耿介,常至离群也。[9]129

在《风凉原上作》中,王昌龄表达了自己积极奋进、意欲在盛世年代一展宏图的理想: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8]1433

诗中的风凉原,在蓝田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写完风凉原上“秋水千里白”的美景后,“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颂扬了盛世气象和帝王风范。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理想的年代,身处承平日久的盛世,时代的召唤、心中的理想无不激发着诗人一展宏图的愿望。末尾二句表达了自己惭愧的心理,实际上也表明诗人胸怀大志、渴望报效国家的愿望。《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约作于开元十九年(731),诗曰:

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8]1423

诗题中的郑县即指今陕西华县。“石门”在蓝田县,代指昌龄乡里。又过了五年当是开元十九年,王昌龄正在校书郎任上。《后汉书·窦章传》有:“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宝、道家蓬莱山,康遂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唐代常以“蓬山”指代秘书省。诗中回忆了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并引用张良、范蠡的故事鼓励冯公尚、元子。张良、范蠡二人都顺利地做到了功成身退,从而免遭杀身之祸,成为历代文士的楷模。诗人鼓励友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应以古圣先贤为行为的榜样,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们在心情放松的时候往往能流露出真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灞上闲居》是王昌龄任校书郎后回灞上休沐时所写,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廓落时得意,怀哉莫与言。庭前有孤鹤,欲啄常翩翻。为我衔素书,吊彼颜与原。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8]1432

常伴诗人左右的“孤鹤”,既是朋友又是知音。鹤本来就暗喻高洁的品行,孤鹤也就成了诗人精神的体现。颜回和原宪都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安贫乐道,以德行著称于世;原宪个性狷介,不肯与世俗合流。诗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也体现了自己志存高远、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想法。《裴六书堂》云:“闲堂闭空阴,竹林但清响。窗下长啸客,区中无遗想。经纶精微言,兼济当独往。”[8]1433也是这种情志的体现。王昌龄《诗格》云: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0]172

诗人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又准确传神而富有韵味。客观景物与主体情思完美契合,充分体现了王昌龄的诗学理论。

任校书郎期间的王昌龄,在仕途上刚刚起步,心中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报国之志,因此,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也体现在其诗歌中,使诗歌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和高远的境界,表现出王昌龄非凡的诗歌才华和高超的创作才能。

三、王昌龄宫怨诗体现的诗人心态

王昌龄现存诗中有8首宫怨诗,即《长信秋词》五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春宫曲》,都是在此时期写成的。[7]87虽然数量不多,但首首都是精品,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使王昌龄在宫怨诗创作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引起历代学者的欣赏与好评。唐代以前,宫怨诗以西汉时班婕妤的《怨歌行》为典型。《乐府诗集》里与宫怨题材有关的乐府诗题有《怨歌行》《班婕妤》《婕妤怨》《蛾眉怨》《玉阶怨》《长门怨》等。这些诗歌虽然大体上围绕宫怨主题而创作,但还不能算名副其实的宫怨诗。王昌龄的创作使宫怨诗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创新,也因此成为唐代宫怨诗的典型。入仕长安的前期,王昌龄有着济世安民的壮志和时代赋予的责任感。但校书郎一职的低微与自己高昂的心态形成巨大的落差。入仕初期的豪迈过后,心中始终是郁郁不得志的。王昌龄写作这些宫怨诗时已近不惑之年了,而此时还只是一个校书郎。因此,此时期的宫怨诗便暗藏了诗人惆怅郁闷的影子。

(一)宫怨诗内容体现其幽怨的心态

唐代文士大多具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期待着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而进身仕途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和进入上层统治集团的唯一通道。但是,单纯的理想与严酷的现实往往形成巨大的落差,官场的斗争和黑暗使他们的理想大受挫折。王昌龄虽腹有诗书,志存高远,却屡屡见弃于朝廷,可谓才高而运蹇;后宫宫女天生丽质,貌美如花,却常常受到冷遇,寂寞度日,可谓红颜而薄命。两者的命运有很强的相似性,于是“宫怨”成为诗人王昌龄抒情寄怀的特有方式,以表达仕途失意的不满和感伤。例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

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一)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其二)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三)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其四)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长信秋词》其一描绘了宫女在寒秋时节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其二体现了宫女在露寒霜重的深夜对于君王的眷顾之情。其三描写得不到皇帝宠爱的宫女每日清扫庭院,只能与团扇为伴度日如年。那姣好的容颜还不如空中飞过的寒鸦幸运,因为寒鸦尚能从皇帝所在的昭阳殿上飞过,翅膀还能沐浴一点温暖。诗人以飞过的寒鸦与寂寞的宫女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痛彻心扉。施补华《岘佣说诗》有:“‘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羡寒鸦羡得妙;‘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怨沅湘怨得妙。可悟含蓄之法。”[11]997《长信秋词》其四以梦境表现宫女对君王还心生幻想,期待着能有出头之日。《长信秋词》其五表现宫女被冷落之后的哀怨之情。这五首诗是诗人拟托汉代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在长信宫中孤独度日的故事敷演而成。班婕妤的故事与诗人王昌龄的遭遇类似。王昌龄因才学出众被擢为校书郎,但他又不满于仅仅徘徊于校书郎任上,他期盼着为君王所发现和重用,以实现其宏伟的理想。因而其诗以班婕妤的故事拟托君臣之遇,反复吟唱并表白心迹,暗喻其起伏难平的心态。托物抒怀是古代文士抒发思想感情的常见方式,个人遭遇的不平以及对朝廷黑暗官场的不满往往不敢用直抒的方式来表达,而是通过托物抒怀言志的方式来曲折表现。“比兴”这一传统表现手法最早见于《诗经》,屈原的《楚辞》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列《比兴》篇,对比兴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至唐代比兴手法的运用也走向了成熟。王昌龄也将比兴的艺术手法运用在其宫怨诗的创作中,从而体现出比喻真切、寄托遥深的艺术特质。游国恩说过:“这女人是象征他自己,象征他自己的遭遇好比一个见弃于男子的女人。”[12]211而且是以男女喻君臣,以男女离合之情发政治失意之感。曹植借思妇以寄幽思,阮籍借咏史以托书等等都是如此。王昌龄在对传统题材继承的同时,亦有所创新,其贡献主要为: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以使传统题材现实化、思想主旨鲜明化、诗歌意境浑融化、表现视角新颖化,从而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13]在王昌龄另一首《西宫秋怨》中,“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借美人之言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于明君的期待之情。

(其五)[8]1445

(二)用特定的意象体现其婉曲的心态

班婕妤《怨歌行》诗中所运用的意象,如“合欢扇”“明月”“秋节”等,在六朝时已经开始成为一些较为固定的意象,构成了此后此类题材的基本语境。王昌龄的宫怨诗在原有的意象之外又有所创新,大大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度。比如梧桐、秋砧、寒鸦、昭阳、长信等,现试举几例观之:

长信,是汉代宫殿名,《三辅黄图》卷三《汉宫》:“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宫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后居住在长信宫中,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长信后来渐渐成为冷宫的象征。

团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班婕妤《怨歌行》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以团扇为喻,写宫女受冷落被弃置的情景。团扇也成为宫怨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昭阳,汉代宫殿名,汉成帝时赵飞燕得宠,居昭阳殿。《汉书·外戚传》六十七下云:“(赵)皇后既立,后宠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壁,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姊弟颛宠十余年。”昭阳也就成为受宠的代名词,“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成为传诵至今的名句。

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8]1445写西宫深夜的寂静与花香,一片美景却无人欣赏,隔帘望去,朦胧树色后隐现昭阳,而昭阳正是皇帝的居处。这首诗体现了失宠宫女的哀愁,隐含着自己不受重用的伤感。《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8]1445“秋扇”即暗喻失宠的宫女忍受着孤寂无聊,却依然痴痴等待君王的回心转意。《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8]1445从一个失宠者的角度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黑格尔说过:“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核心的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个心灵所提供的不是外在事物的复写,而是他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14]202正是因为王昌龄构思新奇,立意独特,意象丰富,才使得他的宫怨诗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明代胡应麟曾把李白的《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与王昌龄的《西宫曲》(西宫夜静百花香)进行对比:“李则意尽语中,王则意在言外。然二诗各有至处,不可拘泥一端。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15]119

唐代诗人有很多都写过宫怨诗,如沈佺期、杜审言、王维、崔颢、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杜牧、张祜等,他们把仕途的感伤、失意、苦闷寄托在宫怨诗这一题材之中。而王昌龄独树一帜,在宫怨诗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昌龄一生没做过什么大官,然而屡见贬斥,抑郁不得志。《旧唐书·文苑传》有:“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3]5049通过对王昌龄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进行分析可知,王昌龄虽身处低位,但难抑心中的壮志,故而将一腔感慨尽融入其诗歌创作,使诗歌充满了新颖奇特、含蓄蕴藉的特点。

[1][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祖保泉,陶礼天.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3][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5]傅璇琮.唐诗论学丛稿[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6]李厚培.王昌龄开元年间仕履新考辨[J].阴山学刊, 2005,(5):15-18.

[7]胡问涛,罗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8][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金雍.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9.

[10]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1][明]王夫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2]游国恩.楚辞论文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13]毕士奎.“怨”与“乐”:王昌龄、王建宫女诗情感差异探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7-113.

[14][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15][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朱正平】

Wang Changling'sWriting and Mental Attitude in his O ffice as a Jiaoshu Lang

LIWen-li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China)

Wang Changling was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was ordained as Jiaoshu Lang. During his term of office,Wang Changling wrotemany poems and essayswhich embodied political pointof view,this period of poetry of palace repining hidden poetsmelancholy depressed state ofmind.

Wang Changling;Jiaoshu Lang;mental attitude

I207

A

1009-5128(2014)17-0027-04

2014-06-14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唐代礼制与文学研究(11YJC751107);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陕西古代书院教育研究(13XSYK085)

黎文丽(1972—),女,陕西汉中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编辑出版学研究。

猜你喜欢
长信王昌龄诗人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长信宫灯
出塞①二首(其一)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爱国情怀永流传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