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旋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
明(天启)《同州志》述略
穆 旋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
同州,古三辅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同州一地从明至清编修了明天启五年(1625)《同州志》、清乾隆六年(1741)《同州府志》、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州府志》、清咸丰二年(1852)《同州府志》、清光绪七年(1881)《同州府续志》等五部地方志,为研究同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然而对于同州地区的方志研究,却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明(天启)《同州志》为该地传世的第一部方志,为研究同州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马朴;《同州志》;史料价值
同州府即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居晋、陕要冲,黄、洛、渭三水环流,据蒲关(蒲津渡)要冲,处在守卫京畿长安的险要位置,故有“三辅重镇”“三秦通衢”之称。《清一统志》卷一九〇载:“冯翊故城,今同州府治,本古临晋也。”马朴在《同州志·舆地·沿革》中系统地梳理了同州从周至明的地名更迭、辖属区域变更等,这一详备的考述有利于后人对古同州的历史沿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后世地方志的编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料。
(天启)《同州志》,张一英裁正,马朴纂,成书于明天启五年(1625),明朝名志之一,是同州传世的第一部方志。《东洋文库地方志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等对其均有著录。《东洋文库地方志目录》著录较为简单,“《同州志》,十八卷,明马朴,天启五年,四册”[1]75,仅述及著者、时间及卷册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内容相似,并提及馆藏地点和版本,“北京刻本和胶卷、旅大、台湾、上海胶卷、南大胶卷”[2]173,可见其版本流传并不多,因而笔者在诸多古代目录文献中未发现对其著录,并且,该志未见影印出版和点校整理本,所以说,对该志的整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没有重要的成果问世。
(天启)《同州志》是马朴独立完成的志书,张一英是名义上的裁定者,故其生平略叙。
张一英,字佅之,庆都(今河北望都)人,举人,天启二年(1622)任同州知州。
马朴(1558—1634),字敦若,号澶宇,陕西大荔人。马朴出身于“文献世家”,堂祖父马自强是介于前七子和后七子之间的文学大家,著有《马文庄公文集》二十卷。马自强是马氏文化的开创者,为马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马朴是马自强的堂孙,是马氏家族在明代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当时马氏文化的最高水平。
马朴之所以是马氏家族在明代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与其经历不无关系。马朴于万历四年(1576)考中举人,但他并未立即入官,而是举办进修学院从事讲学。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直隶景州知州,开始仕途生涯。他历任直隶易州知州、刑部员外郎、郎中、湖北襄阳府知府、云南布政司副使,后诰封中宪大夫,宦迹遍布南北各地。长期在外为官,促使其了解和接受任职地的文化和传统,开阔了马朴的视野。其次,马朴举人出身,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在家乡时就注重对各方面文化研究,对各种文化分析能力较强,在任职期间注意加强与当地文化机构的联系,在景州时“改辟叛宫,并建魁阁,制大成乐器,选子弟习肄,为新进士加冠,明伦堂庀射圃器,躬教习而文教兴,拓召公祠,以桓、侯、昭王配享,仍做乐章”[3],在洱海时“颁祀典考及课时日程,访举孝友节义”[3]。这一系列举措是对当地文化的认真审视,也是自我学习的进步过程。因此说,他家学的渊源和开阔的视野为其学术著述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马朴学术根基坚实,著作颇丰。本志卷十七《艺文》部分有马朴本人对其著述的记载,主要有:《圣谕解说》一卷、《先师祀典考》四卷、《历代公移》二十四卷、《客问》九卷、《谭字》九卷、《谭误》三卷、《谭名》三卷、《日省近言》四卷、《近取譬言》一卷、《人鉴编》八卷、《杂录》四卷、《同州志》十八卷、《马氏族谱》六篇等。除此之外,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其著述:卷八《襄阳名迹录》二卷;卷十一《谭误》四卷、《谭物》三卷;卷二五《阆风馆全集》六十二卷,惜已不存;卷三一《四六雕虫》三十一卷、《七汇》四卷。笔者以为,《千顷堂书目》所录《谭误》卷数比马朴记载多出一卷,以及其他多出的著作应是马朴晚出之作,故志中未载。《谭误》为训诂学著作,是清道光李元春所辑《青照堂丛书》之一,现已收入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的《丛书集成续编》第17册,此书对古书之义解释有误的部分作了考据及纠正,有重要的训诂价值。
马朴著述涉及史学、文字学、训诂学、诗文等各个方面,共计18种。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大荔县志》卷十著录《阆风馆诗集》二十二卷,录《王骥德序》,略曰:“关中故称多才,自康、李、王诸君子方驾并起,雄视中原,乃今有马敦若使君者,而关中益重使君。”[4]对马朴在关中的文化地位给予了肯定。
(一)编纂情况
马朴自序曰:“同州旧固有志,然疏漏舛讹,夙称天府重辅者遂为灭,医弗熛于观,马君敦若乃传采故实而精研之。”概括了马朴编纂《同州志》的原因是同州以前志书中的错误须加辨明。在他看来作为“天府重镇”的同州,必须有符合自己身份的地方志。在自序中马朴还提到:“余蒿木焦心凡三十三年而后成,又五年而始付梓,盖一人之作也。”[5]不难想象,他独自完成该志,其编纂问世不可谓不艰难。正文在每卷标目之下都注明“明云南按察副使里人马朴撰”,明其作者,故《同州志》又习称马志。
张一英《同州志序》详细记载马朴编纂《同州志》的缘由及经过。“观察使马公盖狭小之,自绩学时慨然以一代文献为己任,曰班孟坚、司马子长皆西京良史,彼何人者邪,予生也晚,终不忍以不成史为吾郡羞,于是穷搜极览,凡有关涉,辄手自编记。自上公车宦守司,历骞帷揽辔,未尝释经,营三十年始编就,公之于文可谓勤矣;为帙卯,为卷十有八,为言一万二,公之于学可谓洽矣;事兼载五邑,可谓备矣;记必覆故实,可谓真矣。”
(二)编修思路
《同州志》的编修,既有对前志的继承,也有其独特的纂修方式,《凡例》即可见其大概,此不赘言。笔者就志书本身所反映的编修思路择要予以说明。
志书在提及本朝时,为表示尊崇,将其顶格书写,故表示朝代的“明”字凸出。著者作解释说明时,用双行小注标识。如卷十七《艺文》“汉合阳令曹全碑”,双行小注曰“八分隶书,万历中掘出”,说明此碑的字体和出土年代。此二例皆为志书修纂的传统,马朴非常审慎地遵循之。
正文开始,各卷小目与正文同一竖行,部分是单行标识。唯有卷十八在编纂过程中,独立出竖行在偏下部分写“右纪秩”“右纪异”等内容,将各目内容分开,这是不同于各卷常规标目的部分。各卷开始,都有一段说明性文字阐明该卷内容,卷终有“志曰……”等概括性文字作结,也是著者对于该卷内容的评说,类似于《史记》每篇末有“太史公曰……”的文字。但是卷六《秩官〈前代上〉》、卷七《秩官〈前代下〉》、卷十一《人物〈名贤州〉》三卷卷末无“志曰”等评价性文字。这些文字是著者编修意图的体现,有助于读者对这部分内容的宏观认识,试举二例说明之。
卷十八《杂志·寿民》开篇记载:“自古帝王莫不尊高年重养老,国朝恩注尤隆。凡民八十以上,洪武初令月给食米酒肉,天顺中诏不分男女有司给绢帛米肉,九十倍之,则百岁以上可知然。”[5]这段文字表明当朝对于长寿之人的优待,体现出尊老重孝的优良传统,可见时人对于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扬,故马志设《寿民》一目记载当地所出的长寿之人,以成传世佳话。
卷十七《艺文》卷末载:“志曰:‘观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不可以已也;顾古之文以晰理,今之文以竞辞。辞胜则实衰,实衰则风漓焉。在其成化也乎,冯翊于汉魏胜矣,唐宋诸家文多散逸,我朝先达怀文抱质,论著彬彬,副墨具在,庶几典刑若恭简之劝,名理学文庄之品,望经纶又非童堇。以文鸣者矣。'”这段文字对《艺文》的编写意义做了说明,并结合同州一地的人文实情给予价值肯定。这也为后人对同州文化的了解做了提要式介绍。
《同州志》记事始于上古,迄于天启四年(1624)。全书四册18卷,木刻本,分十门五十一目,约15万字。图之后,依次为:《舆地》《建置》《秩祀》《食货》《秩官》《人物》《选举》《异祥》《艺文》《杂志》。马志对同州所辖五县(朝邑、合阳、澄城、韩城、白水),有综合写,也有分县写。《同州志·凡例》曰:“五邑事较略于州者,以邑各有志也,惟邑所挂漏,讹误者僭为增正。”因此该志主要是对同州一地的介绍。又《凡例》言:“冯翊,自魏始建,故建安以前冯翊事皆不书。”作者言明本志记载冯翊(古同州)的历史范围。“御讳应避,故志中字以璋为墇……校为较”,故志中所出的错别字是避讳所致。避讳不仅避当朝者讳,亦避其家讳,“《同州志》为马朴所撰,马朴为马自勉之孙,故本志中,凡称‘讳'者,全是他的祖上”[6]。王重民亦评价:“卷内明太祖至熹宗之讳,阙避惟谨,在地方志中尚不多见。”[7]91据此可见编者清晰的编修思路和严谨的编修态度。笔者按照目录和正文的顺序对该志作以介绍,《凡例》涉及本志的编纂方法和原则,笔者将之贯穿于对志书的考述之中,便于我们的比较认知。
(一)《同州志目录》及《图》
马志目录详细注明了各卷的标题及类目,非常清晰。然在与正文的校勘过程中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现象。例如《目录》中卷九为《本朝五县》,而第二册书衣中卷九为《秩官》,正文则为《本朝下》。卷九标题在书衣、目录和正文中的著录均有出入。类似情况还有,《目录》卷十一《人物》下有小目为《名贤州》,然正文中只作《名贤》;《目录》卷十六《灾祥》,第四册书衣和正文皆为《祥祲》,这是笔者所发现的三处目录中存在的问题。另本志书末有畅应登《同州志跋》,然目录并未著录。
目录中著录该志附图有四:《州县总图》《州境图》《州城图》和《州治学官图》。这四类图对同州所辖五县(朝邑、合阳、澄城、韩城、白水)均有详细的介绍,并标注出具体的辖域范围、山川河流等。以马朴一人之力而完成如此精细的地域考证,且记载详备,确属难得。
(二)志书内容
第一册共5卷,卷一至卷五:卷一、卷二为《舆地》,共9目:《星野》《沿革》《封域》《山川》《渠堰》《古迹》《阨塞》《风俗》《陵墓》。《舆地》前列渠堰,以重水利,作者对于农业灌溉的重视可见一斑;其志《古迹》,如朝邑的长春宫,合阳的有莘国、韩城的龙门等,多做考证,在行文中双行小注扼要说明。《陵墓》部分书之不详,只列作者所知的当地乡贤。“陵墓不能尽书,书所知显且贤者,即往牒所载而今湮,与诸志传疑而无征者,皆附书以识之。”[5]卷三《建置》有8目:《城隍》《洽廨》《学宫》《公署》《镇堡》《邮铺》《津渡》《市集》。志中对集会、庙会的记述,可窥其旧时城乡贸易之盛。如“城内集市月各三市”,同州古有城乡集会,除县城每月逢三、七为会,逢一、五、九为粟集外,其他乡镇均有会无集。而且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卷四《秩祀》有3目:《坛壝》《庙祠》《寺观附》。卷五《食货》有4目:《户口》《田亩》《赋役》《方产》,其中的《户口》《田亩》两目,对后世研究自晋到明同州府的户口和耕地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产》载:“土产纪其良与特有余,不悉书。”马朴择要述之,也因是一己之力完成此志,搜罗穷尽有一定的困难。
第二册共4卷,卷六至卷九:卷六至卷八为《秩官》,有3目,《前代上》《前代下》《本朝州》。“秩官自秦汉历金元名置互更,繁简递异,各列官制于一代之前,崇卑以次书,淑慝以实录,无迹可述者为勒其名氏”[5],言明其设《秩官》一门的原因及著录情况。又“有功德于州邑者虽不官其地,亦附秩官而书”[5],“志即古列国之史,非一家言,故秩官人物皆书名,即前辈不敢尊称,惟余先人加讳字,不忍斥称也”[5],马朴编修志书方法灵活,不拘泥于传统,故“可作当地之记载皆有书”。卷九《本朝五县》主要是记载同州所辖五县的当朝人物。
第三册共4卷,卷十至卷十三,皆为《人物》,共7目:《帝纪》《名贤州》《名贤五县》《孝友》《义行》《隐逸》《列女》。“人物自帝纪外,毋论为功业,为气节,为理学,为文章,总置一简,署曰名贤。一乡之善士,固不必尽踔绝人群,要皆州邑之茕茕者也。其它独行一节之士、女足示风劝者,各以类书。为其人存不书,盖棺而后论定也。”[5]述其所以安排这七类人物的缘由。“夫名妻氏,子名母氏,略之其事。典型者,则书之”[5],谈及人物介绍的体式安排,如“王友妻董氏,董三才妻王氏”,“成化中副使韩绍宗母张氏”等皆如是。对于详细记述的烈女事迹,则多依照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言及妇德贞操,在此不作举例说明。
第四册共5卷,卷十四至卷十八。卷十四至卷十五为《选举》,共6目:《科贡》《武科》《胄监》《掾史》《方伎》《封荫附》。“选举不详,前代惟书,其所可知于各简之前”[5],说明他对选举的记载情况。卷十六《灾祥》:“灾祥皆杂采往牒,汇哀迩事非有据不书,日月星云之异不独关州邑者不书。”[5]《灾祥》部分的记述不从日月星云的角度穿凿附会,讲究科学有据。卷十七《艺文》:“艺文不胜稇载,略仿唐宋史志,勒先达纂者之标帙,诸古今碑碣,别为征文录。以备考览。”[5]《艺文》仿照唐宋史志,只志作者及著作名而不录诗文,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碑文、石刻,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富有生活气息。这些资料对研究同州的历史和碑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卷十八《杂志》共7目:《纪秩》《纪异》《侨寓》《释道》《戚畹》《宦官》《寿民》。《侨寓》中记载杜甫过白水一事,文曰:“天宝十四载,避禄山之乱,携妻子赴三川过白水。至德二载,又至白水,依其舅崔尉,有《彭衙行》及《崔少府高斋》《舅宅喜雨》。九日,杨奉先会崔明府诸诗,邑人为立庙。”类似的记载颇多,有补正史之缺,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另外,卷八《秩官》的第12页和卷十二《人物》的第8页,版心中页码之下有“刘进刊”三字,故笔者以为“刘进”当为刻工姓名,在此补充说明之。
后人对马志评价曰:“是志体例严整,考据精详,史料翔实,对后来志书的修纂有较大影响。”[8]这一评价中肯而恰当。“是书刊刻颇精,具苏杭刻风,然应印于关中,疑亦刻于关中者也。卷内明太祖至熹宗之讳,阙避惟谨,在地方志中尚不多见”[7],赞誉了马朴编纂志书的严谨和细致,同时说明该志刊刻精良,为人所道。同时代人所作的序跋对其评述全面而精当,并非溢美之词,充分说明其史料价值。
一则,从地方志自身价值而言,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性史料,是全面了解某一地方基本情况的直接材料,是一种文化继承,修志是地方文化积累的过程,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还有对正史纠误补缺的重要作用。《同州志》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一部地方旧志,从中人们可以深入系统地了解同州地区明代以前的历史及其演变过程,洞悉其发展规律,纵向地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社会变迁,从而使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精神财富得以世代相传。诚如本志盛以弘序言:“盖志虽一郡一邑之乘,其纪载实有类于国史。”言明编修意义之大。作为同州传世的第一部方志,对后世方志的编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另外,马志在“《人物》门下,设《帝纪》一目,皇帝入州、县志,自是志为始”[8]25,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另一方面则是体例上的创新。其开创之功不可谓不大。
二则,从志书内容而言,该志诸多内容详细地介绍了该地的历史人文情况,为后人的整理研究提供线索依据。笔者在《州志概览》中已多次提及其价值,在此略举数例说明之:《食货》门下的《户口》《田亩》二目,记述了自晋至明的户口、耕地的变化,对于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农业问题提供了较高的史料价值。《赋役》《方产》等内容,也为研究明朝时期同州地区的民生、物产等情况保存了珍贵的资料,《封域》《山川》等内容,为了解同州地理状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也为后世志书的编纂和地理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城隍》《学宫》《公署》《市集》等内容,为了解明朝时同州地区的祭祀崇拜、人文教育、贸易情况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而有关《古迹》《风俗》的内容,则为后人了解同州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提供了可知可感的素材。值得注意的是,该志所讲的马氏家族的情况,特别是辈分,因是其家人所写,所以可信度极高。且马氏家族为回族,因此,这就为回族人物研究及马氏家谱的梳理提供了比较重要的线索。
(天启)《同州志》是陕西大荔县历史上传世的第一部方志,在该志目录之前有盛以弘、张一英、李玄、王弘祖等序言和书末畅应登跋文,皆作于天启五年(1625)。它们都对该志的编修意义、编修质量、纂修人等作出评说。王弘祖序称:“志何为而作也,所以述迹征文献,使后之君子有所趋焉而弗迷也。”言明志书编纂的意义。“观察马大夫敦若氏鸿览着闻,三长合美,编纂垂三十几至望都张使君而授梓,为卷若干,附以属邑于旧志”,对编纂情况作出介绍,并颂其功绩之大,“张使君以为吾州不朽,使君功德不可殚述,即其不朽吾州也,亦可不朽使君也”。盛以弘序言褒奖该志:“确而不遗,阐而不炫,当而不啬,备而不秽。”时人评说可以直接反映该志的价值,也为我们深入研究同州历史提供较为可靠的资料,所以《同州志》保存资料之功不容忽略。
[1]东洋文库.东洋文库地方志目录[M].东京:东洋文库, 1935.
[2]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韩爌.诰授中宪大夫云南按察司副使洱海道敦若马公墓志铭[Z].世行录卷十一.
[4][清]贺云鸿.大荔县志[M].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5][明]马朴.同州志[M].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明天启五年(1625)刻本.
[6]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八)[J].回族研究,2007 (1):75-89.
[7]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8]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M].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
【责任编辑 贺 晴】
Summary of the Record of Tongzhou in Tianqi of Ming Dynasty
MU X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Tong Zhou with an important loc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From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Tong Zhou has compiled Record of Tongzhou in 1625 and 1741,Record of Tongzhou Fu in 1781,1852 and the seventh year of Qing Guangxu, and The Eequel of Record of Tong Zhou Fu.In the total five records offer important materials about Tongzhou's history and culture. However,no systematic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local record of Tongzhou were found.However,Record of Tongzhou complied in Ming Tianqi is the first local record and offers an important clue for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ongzhou
Ma Pu;Record of Tongzhou;historical value
K291
A
1009-5128(2014)06-0060-05
2013-11-29
穆旋(1989—),女,陕西渭南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典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