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敏,马丽
(烟台职业学院基础部,山东烟台,264000)
传教活动在晚清以来就非常的流行,不仅是在中国,在东南亚等多个地区都出现了传教士宣传文化活动的现象,他们建立学校,出版书籍等等。在中国的传教士当中,美国新教是非常有特点的教会。他们受到美国各个教会的支持来中国传播思想,将西方的文化带入到了中国。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国外教会的传教活动是被清政府明文规定禁止的,所以传教士只能在南洋的华人中间进行传教,并且学习了汉语,将《圣经》翻译出版。在当时,比较著名的传教士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美国公理厂会传教士特雷西、约翰逊等。同时,还有其他教会的一些比较有名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不仅翻译和出版书籍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同时,他们也进行传教活动,或公开或秘密进行。在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就是由传教士设立的出版社发行的,早期传教士发行的书刊等文化活动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有利的作用,中国人也通过对其中一些益智书会出版的书籍阅读,开始了对世界的重新认知。
晚清时期,政府实行的仍然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外国教会的传教活动很难在中国进行开展,他们认为,之所以中国人不要与外界往来,跟天朝的夜郎自大和孤陋寡闻有很大关系,因此,传教士想要用知识的力量敲开中国的大门,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最新的发明成果带给中国。“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是一个立足于要把西方思想传给中国人,启迪中国人思想的教会,它是由在广州的传教士和外国商人以及领事共同创办的,其中裨志文担任该教会的中文秘书工作,负责教会的日常事务处理。该教会企图搜集整理西方的所有文化和文明成果,将这些知识传递给中国人,同时让中国人的思想能够认识到世界之大,自身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先进文化。然而,该教会的目的也是想要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让中国认识西方,了解西方的文明,为西方树立文明的形象。
在来华进行传教活动,“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已经做好了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想要将西方先进的文化通过分类,在四年的时间内出版不同类别的文化书籍。但是,该计划并没有能够执行成功,他们自己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的政策限制,对出版活动不支持,使得印刷出版工作阻力重重。二是缺乏专业的编辑汉语的人才。然而,从今天来看,笔者认为后者才是主要的原因。益智会在中国主要进行了两部分的主要工作,其中的出版裨治文撰写的《美理哥国志略》与美国新教传教士活动联系较大,因此,下文主要对此展开叙述。
1838年,裨治文撰写的《美理哥国志略》在新加坡印刷发行。裨治文明确地表示改写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看到,在中国之外,还有很多的国家,他们的文明不亚于中国文明。同时,企图用美国的文明教化,让中国人了解到西方的文明,促进西方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西方化。《美理哥国志略》一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美洲大陆的发现,讲述了英法等国家的殖民活动。同时也介绍了美国的一些历史和地理文化,包括美国的独立战争,同时,对美国的经济、制度的建立、地理气候等不同的领域均有介绍[1]。由于该书对美国的介绍非常详细,成为了今后几十年中国人了解美国的重要途径。裨治文撰写该书就是要将美国文明的一面展现给中国人,让他们看到,在中国之外,还有富饶文明的国家,中国并不是唯一的存在。该书对于中国近代的思想家的影响较大,《海国图志》一书中的大量资料都是源自于该书。中国人撰写的第一本描叙美国的书籍《合省国说》中,很多内容也都是来源于《美理哥国志略》一书。后来,鸦片战争爆发,该书在广州地区大受欢迎,裨治文在此书的基础上做出了部分内容的修订,改名为《亚美利格合省国志略》,扩大了影响力。后来,在战争中,林则徐为了跟英国斗争的需要,组织人员翻译了《各国律例》,这也是国际法首次被引用到中国。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与此同时,国外在通商口岸的传教活动也逐渐合法化。因此,一些原来在南洋等地区的传教士纷纷涌向通商口岸进行传教活动,翻译出版书籍,建立学校等。在这些传教士当中,美国传教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世纪英美两国控制了中国出版西方刊物的所有机构,主要包括了三家:一是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二是江南制造总局,创立于1864年;三是广学会,成立于1887年。三所不同的机构在工作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2]。他们都翻译西方的文化书籍,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他们翻译了不同行业和知识类别的书籍,种类多达30多种。而江南制造总局专门翻译格致、化学、制造各书。它是存在时间最长,出版书籍最多的机构。广学会主要是传播西方宗教的文化,翻译的书籍在早期主要是宗教书籍。后期也逐渐开始翻译其他种类的文化书籍,同时,还创办了中文报刊,出版了《万国公报》《大同报》等十多种中文报刊。在这三个机构的翻译工作中,美国的传教士做出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教士在翻译西方书籍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的障碍,由于中国汉字比较难学,很多传教士在翻译时往往使用“代笔”。在编辑书籍的过程中,传教士自身很难完成,因此,代笔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3]。一些传教士在翻译的书籍发行后能够名声大振,这跟他使用的代笔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时,有很多作家都为西方的文学翻译充当代笔,比如沈敏家和蔡乐康等。因此,正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参与,使得传教士的文化传播活动能够有效开展,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他们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在美国传教士翻译和出版的书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虽然数量总数尚不够明确。在这些书籍中,丁题良发行的《格物人们》主要对西方的科技进行了介绍,该书包括了力学、水学、气学、火学等一共七卷的内容。后来,该书流入到了日本。后来,还有一些其他的翻译刊物相继发行,例如《格致启蒙》《格物测算》等,都对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了介绍。除了翻译这些书籍外,传教士还对一些学科的基础知识书籍进行了翻译工作。例如《地学浅释》,该书由美国传教士玛高温与华西芳共同完成翻译工作[4]。自然学科知识的不断引进,对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思想上的震撼。中国人通过这些知识,认识了自然界,同时也明白了中国为什么在科技上落后于世界。当时创立的洋务派,虽然也进行了洋务运动,力求通过技术的引进以图自然,但是他们对于西方的先进技术轻视的态度,导致了他们没有能够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同时,在传教士翻译的众多书籍中,西医西药类的书籍也包含其中。当时,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士不仅在广州行医,同时翻译出版了多种医学药类的书籍,这些书籍包含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有一些传教医生根据经验编写了一些医药方面的书籍,通过在病人中的传播将知识散播出去。西医和西药书籍的出版,将西方的医药学知识传入到了中国,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翻译出版的书籍当中,也有一部分关于西方经济学的书籍。美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将西方的经济理论带入中国的。他翻译的《富国策》一书,由同文馆于1880年进行出版。书中分为三个部分,阐述了生财、用财和交易三种不同的经济知识。同时期的《富国养民策》一书是最早的能够完整介绍亚当·斯密学说的书籍,在书中,作者艾氏虽然融入了自己对于经济学的观点,但严格来说,该书应该归于翻译品。书中对于分工、资本等各种经济基本理论基础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西方经济学知识通过传教士传入到中国,不仅对中国人的经济认识有着启示作用,同时对中国的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国际法学科知识的翻译和出版,是美国传教士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家法原理》这一代表作是由美国传教士丁题良翻译的。后来,政府出资对国家法的著作进行翻译,于 1864年刊行,命名为《万国律例》,后来经过修订,改名为《万国公法》。此书共包括了四卷内容,分别介绍了国际公法的起源、含义,各个国家的权利,国与国之间进行往来时的法律,和交战中的国际法条例。该书一经出版就送到了政府中央和各通商口岸的官员手中。后来,还有一些关于国际法的著作陆续翻译出版,如:《公法便览》《陆地战役新选》等。虽然美国传教士翻译作品的目的带有让中国服从殖民统治、遵守西方国际法的意图,但是国家公法中的民主与平等等原则,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清政府通过这些公法开始了解到国际交流中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因此,在处理外交事务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外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是违背国际公法的,清朝政府企图通过公法来保障权利显得不现实[5]。然而国家公法的引进,对中国法律思想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国际法中的平等与民主原则,激起了爱国分子的图强意识,促进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
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科技引入中国,对中国人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西方传入的文化不仅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撼动,同时也让中国人开始主动地了解世界,接触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图自强。美国传教士在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传教自身的功利主义性质,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传教,并不是为了科技和文化的传播,因此,他们在传播时,选择需要的文化,对于西方社会进步思想和民主、平等等一些不利于他们教会利益的文化不愿意将其引入中国。因此,在晚清时期,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
[1](美)丁韪良.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M]. 沈弘,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下)[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3](美)麦金托什.在华早期的教会书馆[M].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 方桥,宋原放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孙冰.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J].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5.
[5]王颀.从功能角度研究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