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如金,应业修
(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2.浙江省永康芝英中学,浙江永康 321311)
血泪心声铸壮词
——《青玉案》词写作地点和时间及内在价值考
方如金1,应业修2
(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2.浙江省永康芝英中学,浙江永康 321311)
南宋陈亮《青玉案》词当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天作于浙江永康市芝英镇紫霄观。这一结论可以从此词的内容、情调和所反映的作者的失望和痛苦心境,此词的构思手法与作者应和辛弃疾作于1188年的某词颇为一致,以及词中景物所反映的晚春时节这些方面得到印证。《青玉案》描绘了南宋时期永康市芝英镇的重要历史情境和地理环境,记录了陈亮自己在紫霄观读书、赋词、弹琴的学习情境,对追寻陈亮创立“农商一事”“农商相籍”学说的源泉也有重要意义。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陈亮;《青玉案》;紫霄观
《青玉案》是南宋状元思想家、豪放派词作家陈亮睹物抒怀的著名词作。由于原词没有注明写作地点和时间,因而引起不少理解上的歧义,也影响对《青玉案》价值所在的正确评估。本文试图对《青玉案》的写作地点、写作时间、内在价值作一简要的考证。
请在这里输入正文内容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青玉案》词[1]524:
武陵溪上桃花路,见征骑、匆匆去,嘶入斜阳芳草渡。读书窗下,弹琴石上,留得销魂处。 落花冉冉春将暮,空写池塘梦中句。黄犬书来何日许?辋川轻舸,杜陵尊酒,半夜灯前雨。
从词中所列物事看,“武陵溪”“桃花路”“征骑”“嘶”“读书窗下”“弹琴石上”、“池塘”等等,都是作者在紫霄观的所见、所闻和所历。紫霄观及其周围环境的历史真实确如词中所述。紫霄观内本有可供“读书”的西厢,有“弹琴”之所,有“池塘”。紫霄观本“近在驿道之旁”①参见:陈亮, 吴竽. 紫霄观重建记[M]. 淳熙九年(1182年)五月十五日龙川陈亮 、晋安吴竽书的石碑, 此碑今存永康市芝英镇紫霄观内.,观前有“马频嘶”的驿道,因而可常见驿马匆匆,可常听驿马嘶鸣。紫霄观前本有“武陵溪”(现名灵溪,古名为武陵溪,又名武陵源溪,也叫桃溪),有“桃花”园和“芳草”地。“马嘶芳草地,人醉桃花园”本是人们对此地特色景物的生动概括。“武陵溪上桃花路”中的“上”,提示了紫霄观所处的高地势,这与陈亮的《紫霄观重建记》中“予居之南亢二十五里”中的“南亢”吻合。“予居”是指陈亮经常到紫霄观读书、研究、论学,“南亢”是说紫霄观南边为高地山峦。驿道就在南边近前的高地丘山里,所以,“武陵溪上桃花路”一句,把作者在紫霄观南望驿道桃花路所见的地形也写进去了。陈亮是紫霄观的常客,因此对紫霄观及其周围景物都是那么熟悉,那么富有感情,运用于词中当然会那样的自然和贴切。
另外,胡则《紫霄观》一诗也是对《青玉案》的最好印证。胡则是北宋兵部侍郎,浙江永康人,曾游紫霄观,并写下《紫霄观》一诗。诗云:“绮霞重叠武陵溪,鹫岭相将路不迷。白石洞中人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深倾玉液琴声细,旋煮胡麻月色低。犹恨此身闲未得,好同刘阮灌芝畦。”①参见: 胡则. 紫霄观[C] // 佚名. 道光永康县志·艺文: 卷10.十分明显,陈亮《青玉案》词中有“武陵溪”“桃花路”“征骑”“嘶”“弹琴”等词语,而胡则《紫霄观》诗中也有“武陵溪”“碧桃花”“马频嘶”“琴声”等词语。两者又何其相似乃耳!胡则(963-1039年)是北宋名臣,陈亮(1143-1194年)是南宋名家,两人都是永康同乡,生年虽相隔一百八十年,但一诗一词中有关紫霄观的景物却完全吻合。胡则的《紫霄观》诗自然是写于紫霄观,那么陈亮的《青玉案》词理所当然也正是写于紫霄观。
其实,从陈亮生平行迹看,紫霄观是他最崇仰最亲切的成长成才之地。无论少年、青年、壮年时期,都经常在此读书、研学。淳熙九年(1182年),陈亮撰成《紫霄观重建记》碑文中载曰:“明窗净室,以自启处道经偄书更阅不休,而文墨棋琴皆所不废。客至,萧然终日忘其为驿道居民之可厌也。”这段话,既言他人,也说自己。《青玉案》中“读书窗下,弹琴石上”之句,与此是互相印证的。
由此可见,《青玉案》写于浙江永康芝英镇的紫霄观是毋庸置疑的。
这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证:
第一,从词的内容、情调和所反映的作者心境看,《青玉案》应是在陈亮最失意、最悲愤和最痛苦的时期写的。词中“空写池塘梦中句”,那“空写”两字最清楚、最无奈地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的“销魂”之情。所以,《青玉案》应该是写于陈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上书(即淳熙十五年四月《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不果之后。因为,这次上书是陈亮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最后一次也是最渴望成功的一次上书,却再次遭遇无情的冷落,“由是在廷交恶,以为狂怪”[2]。
淳熙十五年冬,陈亮偕辛弃疾同游江西鹅湖,且约定会朱元晦于紫溪,因元晦失约不至而飘然东归[3]。
先看《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1]511-512: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此词与后一词均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第三词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陈亮在前往金陵、京口观察军事形势的同时,并再次上书孝宗皇帝等政治活动后,当年末,又去江西会辛弃疾,是年,辛弃疾四十九岁,“以言罢江西安抚任,闲居上饶”[4]。辛留陈亮相叙十日,同游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纵谈世事,共商恢复大计。别后不久,陈亮去信索词,辛弃疾为赋《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一首。陈亮收到辛词后,奉和此词,感谢他对自己的怀念,词即用辛词尾韵,故词题有云:“和见怀韵”。
这首词上阕充分流露了作者要求收复北方故土的焦急心情和迫切愿望,深感世事颠倒变化,变幻无穷,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心疾首;下阕则着重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志同道合、互勉互励,共同为收复中原奋斗到底的决心。
再看《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1]512: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欛、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词的上阕是对当局投降政策的无情揭露和有力鞭笞。下阕则重新亮出主战派的鲜明旗帜,并重申抗战到底的决心。全词充分显示了陈亮反潮流的批判精神和战斗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反道学的思想倾向。其中,也不知饱含作者多少失望和痛苦。词中“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是作者想象投奔抗金铁军、大显身手的壮丽情景。这是因留恋淳熙十五年冬鹅湖之会,念念不忘与辛幼安共同毕生追求的宏图大业而憧憬的壮伟局面。紧接着,话锋一转,“这话欛(即话柄)、又成痴绝”,明白表明这一切只不过是幻想。
最后看《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1]512: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词的上阕,着重抒发了孤凄寂寞之情。词的下阕,笔锋一转,一扫前面的悲苦气氛,重新鼓起了勇气,无情地嘲笑了主和派太平麻痹思想,严厉地谴责了这种思想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此词慷慨中有忧愤,苍劲中含凄惋。结尾以“壮士泪,肺肝裂!”总写满腔悲恨,声情更加激越。同样是销魂之巨痛。
可见,从词的内容、情调和和所反映的作者的心境看,陈亮的《青玉案》与辛弃疾的三首唱和词确实颇为相同。
第三首唱和词中有“却忆去年风雪”之句,可见,此词写于上一年冬江西鹅湖之会的次年,即淳熙十六年(1189年)。
陈亮于淳熙十五年从鹅湖“东归”永康故里的日子里,最想去的地方自然是哺育他成长成熟的摇篮——芝英紫霄观。因为这里有待他亲如家人的道士和僧人①永康芝英紫霄观建于梁朝时期. 梁武帝创立“三教同源说”, 因此, 紫霄观乃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寺观. 据传,紫霄观内“慈云禅寺”为陈亮所题, 可惜毁于文革之中. 紫霄观主殿为三进两厢, 中轴线上除大门门额为“紫霄观”外, 依次有“慈云禅寺”“三清殿”“大雄宝殿”三块横匾.,有哺育他成长的“道经偄书”,有他喜爱的“文墨棋琴”;因为这里是“茂林修竹”中“客至萧然终日忘其为驿道居民之可厌”的“洞天福地”①参见: 陈亮, 吴竽. 紫霄观重建记[M].;因为这里是陈亮能得到情感慰藉、寄托和释放的地方。此时的陈亮如上所述,由于政治主张、远大抱负难以如愿,正是在伤感、悲愤和期盼的百感交集之中写下《青玉案》的。
《青玉案》生动而突出地表现了陈亮英雄豪迈、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词中“留得销魂处”是作者因壮志未酬而悲痛至极,“半夜灯前雨”是讲作者在梦境中看到宋朝军队收复中原高兴得喜泪如雨。我们认为陈亮此词的思想境界决非如姜书阁所言:“此阕乃同甫在临安行都思归寄家中兄弟之作”[5],“半夜灯前雨”决非狭隘的为思念兄弟之情而落泪。这是陈亮龙川胸怀天下,心系黎民百姓,梦中见到宋朝军民收复北方故土,一统中国,胜利班师而兴奋得喜泪如雨。作者透过《青玉案》表达了自己情感上两种反差极大的情境,一是悲极消魂,一是喜极泪雨,强烈地突显了陈亮炽烈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中兴抱负。
第二,从词的构思手法看,陈亮《青玉案》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颇有相通之处。
请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6]: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此词先写梦,后写实。梦中壮志得酬,意气风发,豪气冲天,如琵琶弦曲,越奏越急,声调干入云霄。最后“可怜白发生”一句,满含悲凉地将这场梦境尽数喝断,壮志难酬的感慨破题而出,让人倾刻陷入悲愤、凄凉、失意和无奈的境地。
陈亮《青玉案》先写实,后写梦。显然,后者是顺应前者的构思手法而写。两词都用想象中收复中原的胜利反衬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感慨。正如梁启超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所评,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
据《唐诗宋词鉴赏大典》记载,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写于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这段时间[7]。陈亮《青玉案》写于其后,应是写于次年即淳熙十六年。
第三,从词中景物看,陈亮《青玉案》有“桃花”“芳草”“落花冉冉春将暮”的景物描写,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这是典型的晚春时节。
由上可见,陈亮《青玉案》词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写于芝英紫霄观。
《青玉案》和《紫霄观重建记》是陈亮有关芝英和紫霄观的最有历史价值的名篇,两文又互相印证,更具真实性和权威性。
首先,《青玉案》描绘了南宋时期永康芝英的重要历史情境和地理环境。《青玉案》中“武陵溪上桃花路,见征骑、匆匆去,嘶入斜阳芳草渡”,记载了芝英当年是有重要驿道通过并有重要驿站设置的非常热闹的交通要道。这也与陈亮写于淳熙九年(1182年)的《紫霄观重建记》是相吻合的。《紫霄观重建记》在讲到紫霄观所处周围环境时,记曰:“居民错杂,又近在驿道之旁,非有所谓窈深不可寻究者”,又曰:“客至萧然终日忘其为驿道居民之可厌也”。这些记载都与《青玉案》是一致的。
其次,《青玉案》记录了陈亮自己在紫霄观读书、赋词、弹琴的学习情境。《青玉案》中“读书窗下,弹琴石上,留得销魂处”,还有“空写池塘梦中句”明确地告诉人们陈亮有经常在紫霄观读书学习的经历。这同样又与《紫霄观重建记》中有关记载是一致的。《紫霄观重建记》载曰:“明窗净室,以自启处道经偄书更阅不休,而文墨棋琴皆所不废。客至萧然终日忘其为驿道居民之可厌也。”这也正是陈亮在紫霄观读书研学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其三,从《青玉案》还可以追寻陈亮创立“农商一事”“农商相籍”学说的源泉所在。
既然紫霄观是陈亮经常读书、赋词、弹琴的处所,是最向往、最乐意来往的可以“道经偄书更阅不休”的殿堂。那么,陈亮在学术上提出著名的“农商相籍”学说,必定与诸应(南宋时的诸应即是当今的芝英,以下均写诸应)与紫霄观不无关系。
除了紫霄观提供“更阅不休”的“道经偄书”,除了紫霄观提供创建、炼丹、梁帝巡幸等等历史资料的道观大事记,诸应繁荣的经济基础是陈亮著名“农商相籍”学说的重要来源之一。宋代的诸应是有驿道通过的商贸重镇。在胡则《紫霄观》和陈亮《青玉案》中,都曾写到诸应古驿道。而陈亮写于1182年的《紫霄观重建记》更有两处对驿道的明确记载。一曰:“予居之南……川野平衍,居民错杂,又近在驿道之旁,非有所谓窈深不可寻究者。”二曰:“以自启处道经偄书更阅不休,而文墨棋琴皆所不废。客至萧然终日忘其为驿道居民之可厌也。”①参见: 陈亮, 吴竽. 紫霄观重建记[M].这两则记载清楚告诉我们,紫霄观所在的诸应不仅有驿道通过,而且人员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其嘈杂喧哗之声,常让那些来紫霄观读书学习的文人墨客感到可厌。正是宋代诸应有一条十分热闹的驿道通过,才又使诸应驿站成了物流化的重要驿站。因为宋朝廷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由“抑商”变为“扶商”,所以,诸应一地发挥自己传统五金发祥地的优势和潜力,手工业生产迅速扩大,商品交易日趋繁荣。再加上宋朝又十分重视完善驿站建设,所以,诸应有物流化的重要驿站也是很自然的。“居民错杂”的诸应,其农工商各业繁荣程度当可想而知。
陈亮是一位处于永康民间,善学敏思的英才,长期在诸应紫霄观研学,又十分重视社会实践。他长期感知着诸应繁荣富庶的秘诀,感知着诸应从炼丹到金属冶炼和加工的演展之路,感知着诸应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创业发财之道,感知着诸应商贸市场的盛衰变化,感知着诸应工商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正是由于这些感性认识和理性感悟,才有后来陈亮著名的“农商相籍”学说。这学说,不是凭空臆造而来,而是在特定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环境中长期孕育的结果。
陈亮在学术上的非凡成长和进步,与他经常在紫霄观读书问学、在芝英的丰富社会实践确有不解之缘。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当时当地人们的共识。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人中之龙”、天下奇才的陈亮高中状元后,当地百姓和士人有匾赠紫霄观,曰:“龙跃云津”,意谓,文龙跃于茫茫天河。匾额至今犹存。此匾既是对陈亮的高度颂扬,也是对紫霄观在陈亮成长成才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的高度肯定。
陈亮《青玉案》是一篇有价值的著名词作,值得重视和探究。
[1] 陈亮. 青玉案[C] // 陈亮. 陈亮集. 邓广铭,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2] 脱脱.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2942.
[3]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C] //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83.
[4] 辛启泰. 稼轩先生年谱[C] // 吴洪泽, 尹波. 宋人年谱丛刊: 第10册.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6583.
[5] 姜书阁. 陈亮龙川词笺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134.
[6]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C] // 胡云翼. 宋词选.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291.
[7] 唐圭璋, 钟振振. 唐诗宋词鉴赏大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1: 936.
Blood Tears and Aspirations Cast Strong Words——Textual Research on the Writing Place and Time as well as Inherent Valu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Green Jade Cup Lantern Festival
FANG Rujin1, YIN Yexiu2
(1.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2.Yongkang Zhiying Middle School, Yongkang, Zhejiang 321311)
Chen Liang’s classical poetry “Green Jade Cup Lantern Festival” was written in Zixiao Taoist Temple, Zhiying Town of Yongka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spring of Chunxi sixteen year (1189)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is conclusion can be reinforced from the poetry content, emotional appeal, and the author's disappointment and distress mood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The conceptive technique of this poem is quite similar to some poem written by Xin Qiji in 1188, which can be verified from the scenery of late spring season inside the poetry. The poetry depict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context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Zhiying Town of Yongkang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recorded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Chen Liang, like reading books, writing poems and playing music. The poem has also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seak the theory source of Chen Liang’ doctrine on the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are the same thing” and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are interactional”.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Chunxi Sixteen Year (1189);Chen Liang;Green Jade Cup Lantern Festival;Zixiao Taoist Temple
K245
A
1674-3555(2014)06-0082-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6.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4-04-28
浙江师范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合作科研项目
方如金(1938-),男,浙江永康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宋史,浙江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