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园媛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91)
《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斯蒂芬·金,出生在美国缅因州一个贫困的家庭。她曾在州立大学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大学毕业后由于薪酬太低,斯蒂芬·金改行投身到创作事业。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学变得平淡无稽。除此之外,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经验主义变得刻板,他们创造的小说所拥有的读者越来越少。在此背景下,斯蒂芬出版了《肖申克的救赎》,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励志的作品。小说第一次发表,即成为畅销书。几年之后,这部小说被翻译成31种语言。安迪· 杜弗雷,一个很有作为的银行家,因被误判杀害其妻子和妻子情夫被逮捕入狱。在监狱中,他和狱友瑞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安迪在狱中面临种种困难和磨难,但是他总是竭尽全力改善监狱条件和帮助狱友。除此之外,他利用理财天赋赢得了典狱长的信任与器重。最重要的是安迪为了实现心中对希望和自由的追求而精心策划的越狱,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1]。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 金的小说,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的转折点。曲折的故事情节、娴熟的表演技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使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成为名符其实的励志大片。然而,电影中彰显的人生哲理和精神力量更被世人关注。本文将从安迪的视角,研究救赎与希望的主题,因为救赎和希望主题在电影中互为补充,交叉呈现。
救赎是西方文化的主题之一,特别是宗教文化[2]。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在其一生中,他们和他们的子子孙孙必须辛勤劳作以赎罪。上帝的儿子——耶稣,甘愿被捆于十字架,牺牲自己以拯救别人[3]。救赎主题也是西方文学的典型题材,特别在美国和英国。基督是人们的精神信条,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也与基督教的救赎主题相联系。从但丁的《神曲》到福克纳的《喧嚣与躁动》都体现了救赎主题。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救赎主题得到了全方位的呈现。
电影的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受尽非人的虐待。使安迪受尽折磨的,不光有泯灭人性的狱警,还有丧心病狂的囚犯。肖申克监狱警备森严,而安迪最后却能清晰记录下典狱长的罪行,让典狱长尝到苦果,并成功逃脱肖申克监狱,绝非奇迹。从安迪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完成救赎需具备的条件。
正因为安迪独立的人格,使其成功逃脱肖申克监狱,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生活,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别人没理由更没有义务非帮你不可。当你陷入困境时,你只有具备充分的能力,学会为自己负责,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与关心。电影中,瑞德对于安迪的性格有这样的描绘:安迪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独立自主性,对他有利的事情,他仅透露一些细枝末节;对他不利的东西,他总是守口如瓶[4]。在深夜,安迪每天用小铁锤,挖掘着通向自由的隧洞。尽管他遭到非人的虐待,却没有丧失对希望的追求。毫无疑问安迪是一个积极和幸运的囚犯。在狱中他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越狱,并制裁了典狱长。从头至尾,安迪的灵魂是自由的,他清醒、乐观,从入狱第一天起就开始策划逃脱本来就不属于他的肖申克监狱。独立的人格品质,最终帮助安迪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坚持是实现救赎的根基。从小到大,所以人都有梦想,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坚守自己的梦想。在电影中,安迪坚持每天给州政府写信,以获得很少的援助金建造监狱图书馆。这一举动他坚持了六年,但是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之后他坚持一周写两封直到得到州政府委员的回复。除此之外,安迪还联系图书俱乐部,争取慈善机构的捐赠,收购旧杂志,之后一间臭气熏天、老鼠乱串的货仓变成了环境优雅,整齐干净的监狱图书馆。安迪给狱中缺乏信仰和精神支柱的狱友带去了精神食粮。在狱友瑞德的帮助下,安迪得到了一把小锤子,他告诉瑞德这把小的根本不起眼的锤子是用来雕刻工艺品以打发时间,实际上,安迪每天却用这把锤子挖掘隧洞。瑞德曾说:如果有谁想凭借这把小锤挖洞越狱,至少需要600年。但是安迪每天坚持,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挖开了通往自由的洞穴,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安迪一次次的告诉自己,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决不放弃心中曾有的希望,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不断的努力,安迪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对狱友的救赎、对整个肖申克监狱的救赎。
基督教认为,人类违背了上帝的意愿,因此必须世代辛勤劳作、忏悔、坚定对上帝的信仰,以求最后能得到上帝的宽恕[5]。因此只有心存信仰与希望的人才能救赎自己和世界。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给予他的狱友希望,尽其所能完成对自己、对狱友和对整个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希望是完成救赎的动力,只有心存希望的人才能完成对自己的救赎[6]。
人注定生老病死,但是人和人之间会有本质的区别。有的人忙着生,有的人忙着死。因此只有心存信念与希望的人才能过上有意义而充实的生活。安迪在监狱的生活经历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他蒙冤入狱,却从未失去对自由和光明希望的追求。安迪曾说: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是不会消失的。在狱中,安迪被限制了自由,遭受非人的虐待,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追求心中一直保有的希望;在狱中,安迪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的享受着一个公民的自由。他利用先前在银行的工作经验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得到了一份能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然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安迪通过每周给州政府写信,得到了建造图书馆的财政资助和慈善机构捐赠的二手书,使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成为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他帮助毫无基础的囚犯完成等级考试;他默默忍受命运的不公,挖掘通往希望的隧洞。如果没有希望作为支撑,安迪绝对不能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安迪的狱友瑞德,是一个对希望已经绝望的囚犯。瑞德曾说:希望是一件很危险的东西,会令人发狂。瑞德不再反思自己的罪行,只想在监狱了此一生,直到安迪的出现。安迪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瑞德明白信仰和希望是永不褪色的。当瑞德获得假释时,早已无法适应监狱外的生活,在他精神崩溃之际,安迪的话语拯救了他。他按照安迪的吩咐,找到一笔钱和一个地址,在太平洋的一个海滨小镇找到了安迪,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安迪给予瑞德希望,让瑞德明白:恐惧可以把人囚禁,但希望能让人自由。
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住这样一幕:春光明媚的早晨,囚犯干完活,在屋顶闲散的坐着,悠然的喝着安迪用生命换来的冰镇啤酒,享受着温暖悠闲的阳光,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通过各种方式,安迪让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希望是一件美好的东西,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在电影中,安迪对救赎和希望主题做了很好的诠释。当安迪蒙冤入狱并遭受凶残虐待时,心中仍保有信仰。他挖掘隧洞,为狱友建造图书馆,帮助狱友通过自学考试。通过安迪的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整个肖申克监狱充满了希望的阳光。尽管肖申克监狱的所有人都被体制化,但是心中救赎和希望的火焰却从未熄灭。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也被体制化,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扮演着肖申克监狱的角色:或是警察、或是犯人,但是救赎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体制,我们都有选择救赎的权利,因为救赎和希望使人变得更加强大,只有紧握救赎和希望的钥匙,我们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1]King,Stephen. Different Seasons[M]. New York:Signet,1982
[2]Durkheim,E.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圣经[M]. 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4]弗兰克·达拉邦特.肖申克的救赎[J].世界电影,2004(2):25-26.
[5]麦格拉恩.基督教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罗建波,丁旭.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