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开译学又一窗[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服务于翻译教学的误译研究”(GBC1213061)和2013年度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俄汉全译认知转化研究”(YJSCX2013-003HLJU)阶段性成果。
——评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

2014-03-20 02:31孙秋花
外语与翻译 2014年4期
关键词:总论全书方法论

孙秋花

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发展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到现今30多年“苦难”的历程(方梦之,2012)。随着MTI在全国的蓬勃发展,应用翻译日显重要,应用翻译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此时《应用翻译学》应运而出。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应用翻译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同时也开始了应用翻译学理论的初探性研究。这在国内翻译界实属新举,应用翻译研究从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

1.内容简介

《应用翻译学》是一部由黄忠廉、方梦之、李亚舒等21位学者参编的原创性理论著作,该书于2013年5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逾42万字,包括总论、分论和关系论三个部分,共21章。

1.1 宏观立论

“总论”(1-4章),主要从外部审视应用翻译学,明确应用翻译学的性质,讨论其是何,为何建立,有何意义,描述理论来源及其研究现状,创立应用翻译学说或理论系统。内容有创建论、来源论、现状论、体系论。该部分是全书的重中之重,成为应用翻译学的立说之本。

应用翻译学是研究应用翻译、译论用于各种实践、其他学科理论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规律性学科。它的创立具有可能性、可行性、可观性、可持续性。该学科的建立可以提升并解释译艺,下可直接指导实践,上可升华为基本理论,奠定译学基础。应用翻译理论涉及应用翻译领域自身的理论研究、基本译论在各翻译领域中的应用、基本译论在非翻译领域中的应用、其他理论在翻译或译论中的应用、其他理论在译论中的类比应用五个方面。应用翻译研究包括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新世纪阶段。其特点表现为反映时代的脉络、多角度研究和多途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目标是建立其本体论、方法论以及范畴体系。

1.2 中观专论

“分论”(5-13章),主要从内部结构论述应用翻译学的各具体领域,构建其基本内容,搭建其理论架构。内容包括全译方法论、变译方法论、术语全译论、机器翻译论、翻译语境论、翻译思维论、翻译批评论、翻译教学论、翻译工具论。该部分彰显了每一位作者在其领域独特的研究思想,充分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全译方法论和变译方法论概述了全译和变译的定义、本质、策略及方法。术语全译论介绍术语全译观的内涵、本质、原则、标准体系和标准维度。机器翻译论描述了机器翻译简史、原理、困境与未来和网络翻译等。翻译语境论阐释了翻译语境的新界定、本质属性、球体论等。翻译思维论从翻译思维的基本问题、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等视角展开讨论。翻译批评论论述了翻译批评的定义、分类、功能、标准、方法等。翻译教学论介绍了翻译教学模式、要素、目的、内容和方法等。翻译工具论对译员所需的两种工具进行分别论述,通用软件包括文字处理软件、桌面排版系统、电子词典等;专用软件包括翻译记忆软件、术语管理软件、字幕翻译软件、机器翻译软件等。

1.3 交叉通论

“关系论”(14-21章),主要从横向论说了翻译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成的关系学科,考察其他学科在翻译(学)中的应用以及翻译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内容主要有翻译哲学论、翻译美学论、翻译心理论、翻译认知论、文化翻译论、翻译地理论、宗教翻译论、语料库翻译研究论。这些交叉学科简述了该领域可研究的基本问题,综观了研究进展,整体描写了基本问题的研究成果,简介了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翻译哲学论采取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的研究路径。翻译美学论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其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等。翻译心理论是以双语或多语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为研究目标。它的研究方法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翻译认知论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路径,借助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翻译现象。其研究主要涵盖翻译信息加工模式、加工策略、译者认知努力、隐喻翻译观等七个方面。文化翻译论是在翻译研究的框架内关注文化和翻译的关系,介绍文化翻译的界定、方法论和对策论研究三个基本问题。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文本比读法、文化史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翻译地理论是翻译学和地理学交叉的结果,是研究翻译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其研究方法与相关学科在方法上相互关联,但在具体方法上又有所发展。宗教翻译论的最基本问题是对宗教原典的诠释。宗教翻译研究涉及神学、宗教学、解经学、历史学、版本学、诗学等学科。其研究方法有描述性研究方法、归纳和演绎综合法、比较法和语料库研究方法。语料库翻译论是以语料库的应用为基础,依据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等相关理论展开研究。其研究涵盖传统译学研究、描写性译学研究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主要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多层次描写、多视角解释以及定量研究方法等。

2.内容简评

2003年在上海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林戊荪先生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应用翻译开始深入研究(刘金龙,2012)。时隔十年,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于2013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召开,《应用翻译学》的诞生标志着应用翻译学理论的构建初具规模,深化了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成果。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2.1 亮点

术语“应用翻译”到“应用翻译理论(学)”发生了理解上的变化。《译学辞典》(方梦之,2004:126)中对“应用翻译”做出了定义,它又称实用翻译,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或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的翻译类型,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济活动等方面,具体包括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等。黄忠廉和信娜(2011)将应用翻译理论进行了三种切分,其中第三切分法揭示了《应用翻译学》全书的内核。他们认为,可以划分为:应用/翻译/理论(学),可图示为:应用→翻译理论(学)→学,即其他学科理论用于翻译理论(学) 嫁接出应用翻译理论( 学)。笔者认为,第三切分法所揭示的这一层次正是“应用”代表全书所形成的隐形点;“翻译理论”代表全书所形成的显形线;“应用翻译理论”代表全书所形成的隐形面。

2.1.1 “应用”如点

从《应用翻译学》的布局来看,总论谈到 “应用”非一般意义的应用,它本身蕴含理论、原则和方法等,是建立应用翻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魂”。应用翻译学着重解决应用理论和理论应用的问题。紧紧围绕“应用”这个中心点来谈创建论、来源论、现状论、体系论。分论从全译方法论、变译方法论、翻译教学论、翻译工具论等视角尝试围绕“应用”建立理论框架。总论和分论为构建应用翻译理论而服务,而关系论则通过翻译学与哲学、美学、心理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交叉结合,充分体现翻译理论的“应用”特点。全书在总论、分论和关系论三部分都隐形“应用”这个中心点。若是离开“应用”这个中心点,也就不足以称之为应用翻译或应用翻译学。黄忠廉和信娜(2011)将“应用”厘定为“满足使用或运用之需”。“应用”是任一学科的立命之本。

2.1.2 “翻译理论”如线

“翻译理论”是横贯全书的显形主线,在总论、分论和关系论中无不处处体现翻译理论。如:总论从宏观上阐释了翻译理论是应用翻译研究的基础,没有翻译理论的支撑,应用翻译研究就无法进行。分论从中观层面指出全译方法论、变译方法论、翻译教学论、翻译工具论是构成应用翻译理论的具体理论。关系论中从哲学、美学、认知语言学、文化学等视角展开研究。在分论和关系论各章标题上几乎都带有“翻译”两字。实质上这条主线是以“应用”为始点的动态射线,隐形点的周围布满了犹如一个个小点的其他学科理论,当这条动态的射线与每个小点结合就会形成不同形状的面。这个面可以是扇形,也可以是半圆形,最佳境界是同心圆形。那时应用翻译学就会走向制高点,其理论体系将建构完善。这个动态射线的运动过程是起初离中心点“应用”近,之后会逐渐向远处延伸。

2.1.3 “应用翻译理论”如面

“应用翻译理论”的构建及其应用是全书最终希望形成的隐形面。如总论中概述了应用翻译理论建构的目的和意义;分论勾勒了以翻译理论为主的应用翻译的基本理论框架;关系论将分论中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结合,实现了应用翻译理论的应用。就总论、分论和关系论而言,“应用翻译理论”已经扩展到了跨学科领域,形成了一个大的扇形。动态射线已经有机地和术语学、计算语言学、语用学、思维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以及地理学等学科结合。但是《应用翻译学》中还没有涉及翻译生态学、翻译修辞学、社会翻译学、政治翻译学、音乐翻译学等学科。因为所涉及学科还不全面,所以这个隐形面还不能称之为同心圆形。我们可以把当前构筑的应用翻译学研究分为三个层面:核心层研究应用翻译,中间层研究基本译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外围层则研究其他学科理论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以及译论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黄忠廉,2012)。这个隐形的面可以无限扩大,最终使应用翻译理论(学)至臻完善。

2.2 疑点

应用翻译理论研究在国内正处于探索阶段,翻译界需要把抽象的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建构起来,并加以科学的论证,将演绎与归纳、具体与一般等方法结合起来,提出相应的术语体系,并对其理论性质、适用范围及相互联系做出明晰的界定和科学描写,从而更好地发展应用翻译学。然而,《应用翻译学》除上述巧妙的谋篇布局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下列两点。

2.2.1 个别结构不合理

从全书的目录看,总论、分论和关系论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而且其下的各章之间逻辑性也不太强,特别是分论和关系论中的各章。首先,总论中创建论、来源论、现状论、体系论的顺序需要调整一下,如现状论、来源论、创建论、体系论,这样逻辑层次就显而易见。其次,分论中第10章的结构与关系论中的14章至21章的结构一样,都是按照基本问题、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来撰写,但第10章与关系论中各章不在同一框架下,这样的结构似有不妥;第13章的二级标题都是“简介和例解”内容略显单一。还有分论中机器翻译论、翻译思维论、翻译批评论、翻译教学论、翻译工具论可以放到关系论中,因为机器翻译论和翻译工具论与计算语言学相关,把机器翻译论和翻译工具论另设为一章较为合理,况且翻译工具论中的两种软件与计算机、网络密不可分;翻译思维与翻译心理论、翻译认知论相关;翻译批评论与翻译美学相关;翻译教学论与教育学相关,所以这五章可以放到关系论中。此外,关系论中的第19章第3节研究方法在目录中未体现,与关系论中其他章节的目录书写不一致。还有,第19章第3节的研究方法和第16章第3节的研究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关系论中的语料库翻译研究论比其他章节标题多了“研究”两字,为了保持均衡,可以考虑删去。

2.2.2 跨学科理论结合有待加强

全书各章的标题中“翻译”两字位置不同,居前偏多,只有机器翻译论、文化翻译论、宗教翻译论、语料库翻译研究论这四章居中,是否需要在总论或各章中做出说明。纵观全书,分论中对构建应用翻译学理论框架的阐释不够清晰到位。应用翻译学理论在关系论中与其他交叉学科的理论联系不够紧密,“应用”的体现不够突出。

应用翻译学的建设是翻译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面临着文化“走出去”的问题,需要更多能从事中译外翻译实践和研究工作的应用翻译人才。《应用翻译学》的应运而生,打开了翻译学研究的另一窗,将为翻译学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方梦之,2012,应用翻译研究30年(1980—2010)[J],《上海翻译》(2):22。

方梦之,2004,《译学词典》[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忠廉、信娜,2011,应用翻译学创建论[J],《上海翻译》(2):7-8。

黄忠廉,2012,应用翻译学构想[J],《当代外语研究》(1):46。

刘金龙,2012,应用翻译: 教学与研究——方梦之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5。

(孙秋花: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总论全书方法论
图片资料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环境法总论课程中自主评价与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UAF的方法论意义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谈外科总论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