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香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明确阐述了教育理论来自于生活实践,而教育理论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的思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生活化教育的理念逐渐被普及,这种全新的理念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要求教师更多关注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将传统的枯燥的知识,与生活中各种丰富的教育信息和资源结合起来,用浅显生动的方式表达,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从而主动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知识。然后,再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里,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记得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有一颗积极探索的心。生活化的课堂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情境,从而有利于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形成,而这是高效教育的前提。
一、构建生活化课堂要求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
生活化课堂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这样那些枯燥的理论才不会变成乏味的课堂说教。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本质是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轻松自由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生活化课堂追求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这种天然的好奇心提供了多少保护,而不是教授了多少所谓有用的知识理论给学生。教师只需利用丰富的生活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任务,并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就能圆满完成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吸纳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各类重大的新闻事件、国内外时事动态、身边人和事的变化、影视文学作品等等,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比如,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承诺的分量》时,可以用有关温州退伍老兵周跃南27年坚守承诺替牺牲战友照顾父母的新闻报道,来帮助学生理解承诺的内涵。也可以播放动画片《九色鹿》中九色鹿救起了落水的人,并要求其保密,后来被救者却背弃了承诺的片段,来说明背弃承诺是令人不齿的。多种生活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有助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要求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瞬间
生活化课堂还应该是灵活机动的,不能仅仅满足于顺利完成教学设计的环节。因此教师除了要围绕教材的内容做好充分而周全的教学设计,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关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细节。比如讲七年级《让人三尺又何妨》时,有学生针对课本中的案例小声嘀咕:“忍气吞声没骨气。”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把握这个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宽容与软弱,宽容与纵容的区别。如果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极高,不妨即兴提议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当然,并不是每个细节都有动态生成的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教育智慧,去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瞬间。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增加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的机会。比如,营造自由交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同时,注意提出问题后,等候学生回答的时间要把握得当,对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如果候答时间太短,会降低中低程度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三、 构建生活化课堂倡导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正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与生活相结合、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求在构建生活化课堂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相应的,也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以考试和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综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例如,分组学习的方式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不定期地设计相关主题,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用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讨论,统一进行课堂汇报。又如,在课堂上模拟一些知识竞赛类或评论类电视栏目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也是有效促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总之,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目的在于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生动灵活,超越教材的局限,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甚至剖析生活。
参考文献:
[1]伊兰·K·麦克伊万.培养造就优秀教师——高效能教师的十大特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折妮妮.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