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古斯丁的理论困境及其原因

2014-03-19 09:26刘永亮
关键词:奥古斯丁原罪亚当

刘永亮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论奥古斯丁的理论困境及其原因

刘永亮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中存在许多理论矛盾和困境:在原罪问题上,奥古斯丁把原罪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骄傲,这一理论与他强调人类的“社会性”相矛盾;在恩典观上,奥古斯丁的“神恩独作”的观点导致在救赎问题上的预定论,造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自由意志问题上,奥古斯丁前后期的自由意志理论不一致,在维护上帝的至善性和绝对权威之间陷入困境。造成这些理论矛盾和困境的原因是奥古斯丁僵化地坚持上帝的“完善性”,而这又是由他的坚持信仰先于理解的态度所造成的。

上帝;奥古斯丁;绝对权威;原罪;恩典;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是古代基督教思想理论发展的高峰。神人关系是他思考的重点,奥古斯丁坚持上帝的“绝对权威”,强调人的软弱、卑微和顺从,他对这一观点的坚持甚至到了僵化的程度,这使他在众多神学问题上陷入困境。本文将从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恩典观与预定论、自由意志论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奥古斯丁神学思想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并剖析其产生的本质原因。

一、奥氏原罪理论的困境

《圣经·创世记》中讲了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过程,在创世的第六天,“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在上帝的创造物中,人是最高贵的;然而,最高贵的人面对上帝也要保持绝对谦卑与顺从。上帝把创造的“初人”安置在伊甸园里,告诉他们可以随便吃园子里树上的果子,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吃的日子他(初人)必定死。这个忠告可以看作是上帝给人的一条诫命,“初人”正是违背了这条诫命,才招致必死的命运。奥古斯丁根据《圣经》的这个故事,详细阐发了基督教的“原罪”理论。

“初人”的堕落犯罪始于偷吃禁果。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详细探究了“初人”偷吃禁果的原因。他认为:堕落的天使(撒旦)嫉妒“初人”这种未堕落的状态,因此,他选择蛇作为他的口舌和工具去引诱“初人”犯罪。撒旦把女人选择为引诱的目标,因为相比于男人,女人更弱一些,更容易受骗。在奥古斯丁看来,被骗的是夏娃,亚当并没有被骗,因此使徒才说:“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提摩太前书》2:14)。亚当没有被骗,这一点对于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很重要。为了说明亚当没有被蛇诱骗,奥古斯丁列举了亚伦和所罗门的例子来加以类比,他说:“这种事也发生在亚伦身上,当时的百姓要筑偶像,亚伦虽不同意,但禁不住他们的劝说,或者说迫于压力,他屈服了。还有,说所罗门自己认为应当拜偶像是可信的,倒不如说是他的嫔妃迫使他献祭。”[1]605奥古斯丁认为亚当的情况也是这样。亚当并非被骗,他知道吃禁果会违反上帝的律法,但是出于对妻子的爱,他选择了犯罪:“亚当不希望与他唯一的伴侣分离,哪怕要付出分享她的罪的代价。”[1]605亚当没有受到引诱,也没有被骗,因此,他自始至终都知道吃禁果是犯罪,明知故犯,因此,亚当的罪比女人的罪更大。可是对夏娃的爱就是亚当犯罪的最终原因吗?奥古斯丁认为不是,亚当犯罪的最终原因是人的骄傲。

虽然奥古斯丁不像斯多亚派那样对人的情感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人的许多情感是可以被用来做好事的,但是骄傲除外。奥古斯丁认为:人类的原罪正是源于人的骄傲。对于“骄傲”,奥古斯丁解释说:“除了是一种想要得到有悖常情的提升的欲望,骄傲又能是什么呢?这种有悖常情的提升确实会导致放弃心灵安身的基础,使心灵变为并继续成为它自己的基础。当一个人对自己感到喜悦时,骄傲就发生了;他本应对不变之善感到喜悦,而不应对自己感到喜悦,而在这种时候他就偏离了不变之善。”[1]607这种“对自己感到喜悦”表现在夏娃身上就是听信蛇的话,以为吃了禁果就能如上帝一般;表现在亚当身上则是一种自以为是:亚当知道吃禁果是犯罪,但是由于对妻子的爱,他愿意铤而走险。他揣度上帝的意图,认为出于爱妻子而犯罪是情有可原,不会遭受太大的惩罚。然而,违反上帝的诫命的行为发生之后,任何想象的公义都不能为之辩护[1]609。在奥古斯丁看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相较于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微不足道的,人出于自身情感考虑而违背上帝的诫命的行为是一种骄傲,而在上帝面前骄傲则是犯罪。奥古斯丁把原罪产生的原因归到人类的妄自尊大和骄傲上。但是,从他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的“骄傲”下面的诱因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正是亚当对夏娃的爱才是亚当“骄傲”的原因。因此,根据奥古斯丁的理论,人犯罪的终极原因应该是人类之间的爱。

亚当犯罪是由于他不愿意与自己的妻子分离,这体现了人类之间的亲情和社会性。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在创造人时,并没有像创造其它动物那样,一开始就创造出若干个个体,而是只创造了一个个体,以后的所有人都是从这个人而出,这是为了保证人类的统一:“上帝只创造了一个人,这肯定不是因为他可以独居,不需要任何社团,而是以此来表明人类社会的统一,并以此表明会把和谐更有效地推荐给人。人联系在一起不仅靠本性的相同,而且也靠家庭的亲情。”[1]529在奥古斯丁看来,社会性是人的一个根本特点,而这种社会性的表现,就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爱。正是出于这种爱,亚当才在明知犯罪的情况下与夏娃一道偷吃禁果,共同犯罪。人类的社会性,使亚当不得不吃下必然带来巨大惩罚的禁果[2]。奥古斯丁一方面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和婚姻看作是神圣的事件,认为上帝在创造人时就考虑到了人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在解释原罪时,又把亚当避免人类分离而吃禁果看作十恶不赦的大罪,以致受到上帝的绝罚,这里明显存在一种不和谐的张力。

二、奥氏恩典观与预定论的困境

在基督教思想中,与原罪理论紧密相关的是恩典理论。基督教认为:陷入原罪之中的人类需要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获得救赎。奥古斯丁坚持一种彻底的恩典观,主张“神恩独作”。这种恩典观把人类的自身努力排除在外,认为个人获得救赎仅是上帝白白赐予恩典的缘故。这样的恩典观必然导致在何人能够得救问题上的预定论,而预定论的救赎观则严重削弱了基督教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教化作用。

由于始祖的堕落,人类生而有罪,这个罪世代延续,无人能够摆脱。然而,仁慈的上帝不希望看到人类在罪里沉沦下去,他要救赎世人。但是,现实中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上帝的救赎,得救的只是一部分人。在解释为何只有一部分人得救的问题时,奥古斯丁详述了他的恩典观和预定论。奥古斯丁认为:人能否得救在于他是否信仰上帝,只有信仰上帝者才能得救。既然信仰上帝能够被救赎,为什么有的人信而有的人又不信呢?对此,奥古斯丁回答说,这在于上帝的恩典:“人的信仰本身也不是人的工作,而是上帝的礼物。”[3]128被上帝拣选获得恩典的人会信仰上帝,从而能够得救,否则便不被救赎。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被上帝拣选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根据人行为的好恶吗?奥古斯丁成熟时期的恩典观认为:恩典是上帝白白给予的,与人的主观努力和行为结果无关:“恩典并非是获得的,恩典是被给予的。上帝之恩典独自便给人带来一切,是人的救赎的唯一基础。”[4]人的救赎只与上帝的恩典有关,而谁能够获得恩典,则是上帝提前预定的,与人的后天努力无关。这在奥古斯丁的《致辛普里安》里有很好的体现,在回答上帝何以在雅各和以扫这对孪生兄弟出生以前便爱雅各而恨以扫时,奥古斯丁否定了这是因为上帝预知到雅各会信上帝,会做好事而拣选他。他说:“使徒不想要我们以为,是由于上帝的预知,小的才得到拣选,来让大的服侍他。他想要表示的是,不是因为行为,对此他还加以强调:‘双子还没有生下来,善恶还没有作出来’。若是他愿意,他本可以说,上帝已经知道哪个会做什么事了。我们仍得追问,那拣选是如何做出的。它不是根据行为,因为他们尚未出生,尚无行为。但也不是根据信仰,因为他们亦尚无信仰。”[5]上帝不根据人的行为来决定是否赐予人恩典,人能否被拣选全在于上帝自身,而上帝拣选的理由是隐秘的,是我们这些凡俗的造物所不可窥探的,正如国内学者所评价的:“奥古斯丁追问的结果,是不可知论:上帝的旨意是绝对正义但又隐秘的,是人的理性不能够知道的。”[3]129-130人能否获得救赎,在于是否被上帝拣选,而上帝拣选谁,这是他提前预定的,与个人努力无关。在救赎中个人完全是被动的,宿命笼罩着人类的一生。

本文认为奥古斯丁的强力命定论,实际上使人的道德努力与自身得救无关,使人在救赎问题上陷入绝望与恐慌,这在实际信仰层面打击了人的信心,不利于人类道德的维护与提高。因此,“奥古斯丁对于救恩的激进神恩独作说在西方教会中从来没有完全被接纳。东方教会则否认这种看法。”[6]292奥古斯丁本意要用恩典来表明上帝的仁慈,结果却适得其反,给普通信徒造成上帝难以取悦、独断专横的印象。这样的一个上帝,使人增加了敬畏,却减少了爱意。可以说,奥古斯丁的恩典观存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奥氏自由意志论的困境

为解决基督教神学中的难题——“恶”的起源问题,奥古斯丁提出了著名的自由意志理论。理论界普遍认为,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存在一个转折,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前期的自由意志理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选择自由,这时的自由是“全面的”,而在后期,自由意志则受到了限制,是一种受限的自由。

奥古斯丁在《论自由意志》中,对自由意志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阐发。但整本书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即自由意志是人作恶的原因吗?关于“恶”的起源,当时流行的摩尼教主张有一个恶的永恒实体存在,这种观点显然不符合基督教的一元论世界观,因此,奥古斯丁要驳斥摩尼教恶之永恒实体说。他认为,恶的产生不是由一个实体性的恶而导致的,恶只是善的缺乏,人类的罪恶是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之所以把人的罪恶的原因归咎于人的自由意志,是因为若非如此,基督教的一元论就要使上帝为人的罪恶负责,这明显与上帝的本性相冲突。奥古斯丁把罪恶出现的原因推给人的自由意志,然而,毕竟人的自由意志也是上帝赐予的,若继续追究责任,上帝仍难辞其咎。这又引起了上帝给人自由意志的正当性问题。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给人自由意志是为了让人正当地生活,让人担负起责任:“人不可能无自由意志而正当地生活,这是上帝赐予它的充分理由。如果它之赐予既是为了叫人正当生活,又是叫人犯罪,这惩罚就是不公义的了。如果没有自由意志,上帝的惩恶扬善,就不会存在,人之行事的结果也就无所谓罪恶或善事了,那么惩罚也就会是不义的。”[7]责任的前提是自由,只有出自自己意愿的选择,才会有相关责任要求。奥古斯丁为使上帝脱离与罪恶的关系,把自由选择的权利赋给了人类,既然人的选择是自由的,那么人就应该为选择恶行负责。在这里,奥古斯丁肯定了人的自由,也赋予了人极大的主观能动性,人有选择善行或恶行的充分权利。

奥古斯丁的这种自由意志理论,被后来的佩拉纠派①佩拉纠派是活跃于四、五世纪的一个基督教派别, 以佩拉纠为代表. 这一派否定原罪理论, 认为人只要愿意,可以不依靠上帝的恩典而过无罪的生活. 参见: 奥尔森. 自基督教神学思想史[M]. 吴瑞成, 徐成德,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82-284.用来反对他的恩典观。佩拉纠抓住奥古斯丁在《论自由意志》中高扬人的自由意志的倾向,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可以进行自我完善,甚至不需要上帝的恩典,只通过人自身的道德努力也可以获得救赎。这样就削弱了恩典的作用,上帝的恩典变得可有可无,严重威胁到上帝的至高主权。面对佩拉纠派的挑战,奥古斯丁重新阐释他的自由意志理论,以此来反驳异端思想。“许多评论奥古斯丁的人——甚至早在第4世纪——就声称,奥古斯丁是自相矛盾的,他在反对摩尼教徒们时坚持自由意志,而在反对佩拉纠时却否定自由意志。”[8]至于奥古斯丁最后是否否定了自由意志,对此学者们有争论②一派以哈纳克、卢夫斯(Loofs)和威廉斯(N.P.Williams)为代表. 主张奥古斯丁用预定论(决定论)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 这一派得到大多数学者赞同. 另一派以波达利(Portalie)为代表, 认为奥古斯丁并没有否定人的自由意志. 天主教女学者克拉克(Clark)和哲学家阿姆斯特朗(Armstrong)也支持这种观点. 参见: 周伟驰.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61.。但是,奥古斯丁后来对自由意志的阐释,却不同于他在《论自由意志》里的表达,明显对人的自由意志做了限制。

面对佩拉纠派的挑战,奥古斯丁不再像从前那样强调人的意志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善或者恶。他认为:当人类的始祖堕落后,人类已经不会去选择善了,除非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真理的道路被遮蔽了,仅仅依靠着自由选择,除了犯罪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当正确行动和真实目标清晰地显现时,除非人为之激动并去爱它,否则仍然不会有行动,不会有献身,不会有善的生活。我们爱它是因为上帝的爱照在我们心中;这不是来自我们自己的那个自由选择,而是来自那个圣灵,那赐给我们的圣灵。”③转引自: 谢文郁. 自由与生存: 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由观追踪[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71.堕落后的人类只有选择恶的自由,而得到上帝恩典的人,则只有选择善的自由。这种自由看起来很奇怪,甚至也很难说得上是自由。但是,奥古斯丁否认他取消了人的自由意志,他认为:意志自由的根据在于人的自愿,只要人做出决断是自愿的就是自由的,“奥古斯丁拒绝佩拉纠派对于意志的自由选择的定义,而肯定人类意志只有在它自愿地做它所做的事的意义上才可说是自由的。在罪人那里,意志自由地犯罪,在义人那里,意志自由地做善事。意志的自由意味着人们做他们自愿做的事。”[9]奥古斯丁认为:始祖堕落后,人的本性败坏了,他们只愿意选择恶,而得到上帝恩典的人则会摒弃恶,自愿地选择善,因此,没有获得恩典的人有“恶的自由”,而获得恩典的人有“善的自由”。奥古斯丁认为:无论选择恶的还是选择善的,都是出自他们的自愿行为,因而是自由的。这种辩护看似有道理,但是这种自愿背后的决定因素仍可以归因到上帝身上,说到底,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奥古斯丁前后期的自由意志理论存在明显差异。前期的自由意志理论能为上帝开脱“罪责”,但却赋予人过多的能动性,威胁到上帝的至高主权;后期的自由意志理论保护了上帝的主权,但实际上却使为上帝开脱“罪责”的工作失效。在处理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上,奥古斯丁陷入维护上帝主权还是上帝的至善性的两难困境。

四、奥氏诸多神学理论陷入困境的原因探析

上述奥古斯丁理论的困境,究其最终原因,是奥古斯坚持绝对完善的上帝观造成的。在原罪问题上,奥古斯丁把原罪的原因归结为人的骄傲,强调违背上帝的意志会遭致绝罚,以此突出上帝的绝对权威。同样,奥古斯丁为维护上帝的至善性和绝对主权,强调恩典是上帝白白赐予的,从而导致在救赎问题上的预定论,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在自由意志问题上则体现出奥古斯丁既想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又想维护上帝的至善性,最终却陷入矛盾之中的困境。一个“至高、至善、全能”的上帝观念是基督教神学家共同坚持的原则,但是在面对具体的神学问题时,不同神学家却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奥古斯丁的做法是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

在基督教思想史上,与其他神学家相比,奥古斯丁更加强调上帝的“绝对性”:“(奥古斯丁)强调上帝至高无上的绝对主权,人类灵魂的绝对软弱无助,以及人类对于上帝恩典的绝对依赖性。”[10]153当然,在奥古斯丁以前的基督教思想家们也强调上帝的主权,也强调人类的得救对于上帝恩典的依赖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发展出像奥古斯丁这么彻底的“神恩独作”的恩典观。“在奥古斯丁之前的基督教神学,对于神与世界的关系,往往都有一种假定,就是‘神人合作说’的观念,相信神的运作与人的运作以某种方式互相合作,因而产生了历史与救恩。当然,正统基督徒一直都相信,神的大能与恩典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在奥古斯之前的所有神学家几乎都认为,神允许人类具有作某些重大决定的自由。”[6]269奥古斯丁剥夺了人的这种自由,把所有权利都归给上帝。他对上帝至高主权的过度强调,给他的理论体系带来了许多问题,使得他的思想有许多矛盾和不一致之处,减少了其理论的说服力和自洽性。但是,在奥古斯丁看来,维护上帝的至高主权是首要的,他的整个理论要服从这个目的。“尽管奥古斯丁绞尽脑汁,想要保护人类的自由与上帝的良善,但是上帝显然是超越一切的,是宇宙万物崇高无比的尊荣主宰,因此,无论付出任何代价也不能牺牲上帝的绝对大能。这是奥古斯丁思想的纲领,这一纲领使大多数与奥古斯丁有关的教义得以形成。”[10]13正是处处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的做法,使奥古斯丁的许多神学理论陷入了困境。

表面上看,奥古斯丁的理论困境是他所坚持的“绝对完善的”上帝观造成的,但若继续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奥古斯丁之所以坚持这样一种上帝观,与他对待信仰与理性的态度有关。基督教是一个理性化的宗教,“与当今世界其他各大宗教相比,神秘与理性的高度融合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特征”[11]。基督教在发展的过程中,把希腊理性哲学纳入到自身之中,但在对待理性与信仰的态度上,基督教父们却有所不同。奥古斯丁坚持的是“信仰先于理解”的做法,他坚信《圣经》上先知的这句话:“你们除非相信,否则不得理解”。奥古斯丁把上帝的至高全能看作是《圣经》启示给我们的真理,这是他理论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他才用理性来阐释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当理性与信仰发生矛盾时,奥古斯丁会让理性服从信仰。所以,当威胁到上帝的“完善性”时,奥古斯丁会牺牲理性原则,回归到神秘主义中去。

奥古斯丁神学理论的困境,是基督教神学思想中信仰与理性的内在张力的外部反应,这种张力从基督教神学诞生伊始就存在,随着基督教神学家思考的深入,这种矛盾会不断凸显,奥古斯丁所陷入的理论困境就是这种内在矛盾不断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1] 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M]. 王晓朝, 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 吴飞. “对树的罪”和“对女人的罪”: 奥古斯丁原罪观念中的两个概念[J].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6): 28-39.

[3] 周伟驰.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4] 汉斯·昆. 基督教大思想家[M]. 包利民,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77.

[5]. Burleigh J H S. Augustine: Earlier Writing [M].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9: 389-390.

[6] 奥尔森.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M]. 吴瑞成, 徐成德,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7] 奥古斯丁. 论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对话录两篇[M]. 成官泯, 译.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 2010: 100.

[8] 胡斯都·L. 冈察雷斯. 基督教思想史[M]. 陈泽民, 孙汉书, 司徒桐, 等, 译. 南京: 金陵协和神学院, 2002: 386.

[9] Creswell D R. St. Augustine’s Dilemma [M].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7: 138.

[10] Scott T K. Augustine: His Thought in Context [M]. Mahwah: N J: Paulist,1995.

[11] 王晓朝. 教父学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教父哲学[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3: 1.

On Augustine’s Theoretical Dilemmas and the Reasons

LIU Yong-l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310028)

In Augustine’s Christian thought, there are many theoretical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 about the theory of original sin, Augustine attributed it to human’s pride, and this conflicted with “human’s sociality” stressed by him; about the grace of God, Augustine’s Monergist theory caused a predestination on the issue of atonement, thus resulting in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about the free will, Augustine’s former theory of free will w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latter, and consequently he was in trouble when he wanted to maintain God’s supreme good and absolute authority. And the reason for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 is that Augustine rigidly stressed the perfection of God, because he adhered to the idea that belief precedes understanding in Christian thought.

God; Augustine; Absolute Authority; Original Sin; the Grace of God; Free Will

B920

A

1674-3555(2014)01-0099-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1.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2-12-12

刘永亮(1987-),男,山东沂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思想

猜你喜欢
奥古斯丁原罪亚当
漫画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论奥古斯丁的“根本恶”观念
浅析奥古斯丁的原罪论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语言层次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罪与罚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