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诗词对高职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影响

2014-03-17 11:58岳辉
科教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

岳辉

摘 要 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这种缺失也正在制约着高职生的人生发展。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打造学校自己文化品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华诗词 高职生人文素养 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具体状况与企业、社会要求匹配情况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高职生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要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高职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他们的人文素养就迫在眉睫。

1 高职生面对社会挑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已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应该具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显性和隐性功能。要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就必须以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手段来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竞争力。其中中华诗词进校园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很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2 以中华诗词为载体进校园后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2.1 目前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状态,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然而,当今的高职生人文素养状况如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以下特点:(1)人文知识贫乏与基本人文素养整体状况不佳。具体表现在:学生平时的作业中语句不通、错字别字连篇,词不达意现象普遍,更别谈在作业中会用文学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与感受的能力。许多学生连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格式和体例的知识都不清楚,写出的请假条格式五花八门,中心思想表达模糊不清。课堂上,对涉及到文史哲知识时表现茫然,与教师无法形成教学共振,出现了学生苦,教师累的现象。

(2)渴望被理解与人文情感冷漠的分裂。当今高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形成了任性与骄横的个性,自我为中心意识强。人文情感交流多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完成。学生面对现实却缺乏对他人应有的尊重、同情心与关怀;由于沟通能力的缺乏与浮躁并存,容易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产生矛盾,并使矛盾升级,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这样的学生虽有技能的长度,却没有人生质量的宽度和厚度,更别谈人生出彩。

(3)人生价值观功利化强。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使一些高职生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权利和地位的追求上。对价值追求物质化,导致高职生不思进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出现生活行为低俗化。

人文素养缺乏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文素质教育弱淡化的现实。如果高职阶段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难以更好地立足岗位。这样的学生因出现人文素养的“短板”而直接制约着他们人生事业发展的高度。

2.2 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缺失与内心对高雅文化追求与渴望的矛盾并存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人格健全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石,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支撑作用。目前高职生就业和生存的压力与日俱增。面对现实压力,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抗挫力差,他们深感焦虑。

学生非常清楚,有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他们技不如人,而是人文素养存在问题。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工作岗位适应性不强,也满足不了企业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只为企业输送“机器人”、“工具人”,而应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我们反对把职业教育单纯的变成职业培训。学生也深知此理。其实,每位高职生也渴望自己拥有雄厚的人文底蕴和意气风发的人文情怀。正因如此,有些学生在上专业课时手中捧读的是人文修养类读物,在触景生情时以诗吐心意的情景时有发生。学生内心对高雅文化追求与渴望的矛盾产生的原因亦不言而喻。

2.3 以中华诗词为载体潜移默化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①恩格斯在这里告诉我们,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围绕着一定的目的而展开的。但是,作为教育载体的活动应该是在教育者的指引下,紧紧围绕教育的目标而展开,使活动具有明确的引导性、组织性和目的性。

而中华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对人的气质、观念的影响与熏陶作用显著。诗词中的观念与气质正是高职生需要从中吸取的。无论是诗经中高洁的爱情,群星璀璨的诗,婉约豪放的词,内容中蕴涵了百家思想,中华诗词是中国人情感的一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对诗词的背诵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每首诗词都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着作者“以文载道”的价值观,体现着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正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一样,中华诗词滋养了中国人敏感、内敛的情感内核。中华诗词传承着文化,积淀着历史,高扬着爱国热情和民族之情。中华诗词凝练的语言,锤字的精髓,无一不体现着对文字运用的智慧,体现着朴素的中国哲学,给人以警示与启迪。腹有诗书气自华,毋庸置疑,饱读诗书之士,谈吐之间,自有一番别样气度。试想:如果经常接受中华诗词的洗礼,百家珍贵的思想将会不断渗透我们莘莘学子的灵魂深处,一定会对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在中华诗词的熏陶中逐渐得到提高。

3 加快中华诗词进校园,促进学生和学院的持续发展endprint

3.1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不同于技能培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是育人。通过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使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在当今社会中,如果物质的、功利的、技术的追求在一切活动中占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被忽视、被挤压,那么发展下去,人就会流于浅薄,只有长度和宽度,而没有深度和容量的“单面人”。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更不例外。

3.2 加快中华诗词进校园,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名片,走文化建设强校之路

以中华诗词为载体,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学校软实力,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这是我们办学的必由之路。校园环境既是教育环境,也是文化氛围。用中华诗词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校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还是让学生受感化熏陶的场所,而每一首中华诗词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凸显一诗一景,一景一画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浓郁的人文氛围校园,使学生处处感知中华诗词的魅力,处处吸收中华诗词的养分。

但是,在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并根据活动目的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在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要注意对活动的目的有明确规定,使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实际效果。活动的目的应当根据国家、学校和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了解学生的具体人文素养情况,确定活动的具体目的,安排相应的内容,使内容具有操作性,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2)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诗词进校园活动中应该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有创造性的办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中力求形式多样,有主题,有亮点,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从而形成整体校园氛围。

(3)活动应讲求实效,不可过多太滥。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是要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增强人文底蕴。活动应力戒形式主义、走过场、图表面热闹、哗众起宠,搞一阵风,更不能搞铺张浪费,造成人力物力的损失,应特别注重实际效果。切忌过多过滥,使学生“消化”不良,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4)充分发挥活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有效的活动应当是“一种自发主体内部的、自内向外的主动积极性的参与活动,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②孝文化是湖北职院的品牌,只要我们主动开动脑筋,把中华诗词中关于“孝”的内涵结合本校实际,思考问题,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以不同的形式与诗词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活动假以时日有序展开,相信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在潜移默化的诗词氛围中得以大幅提升。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撞击另一个灵魂。我们要既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也注重用中华诗词进校园的形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着力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学校才是具有竞争力的学校,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人格真正健全、可得到持续发展的人。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② 魏贤超.现代教育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106-107.

参考文献

[1] 闵建杰.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7.

[2] 贺丰.正确定位高职教育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3] 陈万柏.思想政治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滁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和文化旅游圈构建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浅析建立社区文化品牌的意义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
奉泰伯千年古风,铸学校文化品牌
城市体育文化品牌价值形成的多学科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