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波
(广西玉林市博物馆,广西 玉林 537000)
敬意与悲悯:民间“草根”神明信仰之成因分析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
□于少波
(广西玉林市博物馆,广西 玉林 537000)
民间“草根”神明是一群生前为“草根”阶层,死后又为“草根”阶层小众信仰的特殊神明群体。通过对它们成神基点即触发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民众最真实的信仰心理和社会需求。
民间信仰;“草根”神明;敬意;悲悯
无论是历史学、人类学还是民俗学,民间信仰一直都是一个受人关注的研究课题。这不仅是因为其在中国社会的广泛存在性,更因为其与当时、当地普通民众的密切联系度。就像日本学者滨岛敦俊教授指出的那样“无论是谁,如要在总体上把握近代以前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都绕不过探明生活在基层社会的民众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信仰、这些信仰与基层社会的共同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等研究课题。”①在通常情况下,民间信仰甚至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传统中国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理。特别是其中的人格神崇拜。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众信仰的人格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儒道佛三教神明,如观音、释迦摩尼、太上老君以及儒家先圣孔子等等。第二类则是一些文人崇拜、贤臣良吏崇拜、英雄武将以及当地名人神祗等,是为了纪念或者缅怀一些曾经在当地乃至中国历史上做出重大贡献或有过重大影响的人,如广西柳州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柳侯祠,广西玉林等地为纪念汉代名将马援的伏波庙等等。第三类则是少数人群信仰的一些完全出自于底层民众的地方性“草根”神明。
“草根”神明不同于三教神明亦不同于名人神祗,他们并无宗教派别,亦无正统史籍收录。但他们却真实的存在于岁月的历史长河之中,虽并未在正统史籍中留有事迹或威名,也只为个别乡村、社区小众所信仰,但他们却也可以凭借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延续百年,影响逐步扩大,一些人甚至已超出了他们原来的地域范畴,成为更为大众化的信仰神明。
这些由底层民众信仰的草根神明来自于底层,“服务”于底层,他们的产生和发展最能反映当时底层民众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要求。考察这些底层“草根”神明信仰的产生缘由,以及其后续发展的助推因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中国底层民众的造神心理,明晰传统中国底层普通百姓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详细考察了存在于广西玉林社会中的13位民间“草根”神明,希望可以回答以上问题。
(一)“草根”神明与“土神”
“草根”神明与“土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日本学者滨岛敦俊教授在其代表作《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中曾经指出:“土神”是“产生于某一地区,并有着该地特有的灵异传说,因而在该地受到信仰的神。‘土神’与守护或管理一定地域的‘土地神’或者‘土谷神’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别,与关帝等全国神相对,也可称为地方神”②。
很明显,滨岛敦俊教授所提出的“土神”概念③是从地域角度对民间信仰神明的划分,并指出“土神”即为地方神。但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却发现民间的神明信仰其实还可以细化,在地方神的划分范畴里,还可以以地方神在生时的身份地位以及信众阶层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基本可以分为名人神祗和“草根”神明两类。通过这样两类神明的深度细化我们将可以更加细致地梳理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阶层对于信仰和社会的不同需求,同时还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当地不同阶层民众的信仰心理。其于此,本文提出了“草根”神明这一概念。
“草根”神明这一概念与“土神”概念在划分依据上存在不同,本文中提出的“草根”神明是指那些在生时为民间底层民众,其在生时并未在乡里或地区事务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却在死后成为当地底层民众信仰的那些神明。虽然“草根”神明与土神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合与交集,但他们之间的区分还是非常明显的。
(二)广西玉林市的“草根”神明
玉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处于粤桂两省区交界处,东与梧州市、广东省茂名市相邻,南与北海市、广东省湛江市毗连,西与钦州市、南宁市交界,北与贵港市接壤④。下辖2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2838万平方公里⑤,境内庙宇众多,信仰多样。
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草根”神明,我们详细考察了广西玉林市的数百座庙宇,对其中的寒山三圣、谭苏二祖(庙)、肖公(庙)、蓝爷、英勇庙(唐代王十一、王二十七两位兄弟)、裴圣奶(纪念堂)、庞奶(庙)、陆氏娘娘、姑娘(庙)等13位“草根”神明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这13位“草根”神明之所以成神大致上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出自于底层民众的社会心理即对草根神明本体的事迹或命运发自内心的敬意与悲悯,而另一方面则是“草根”神明本体死后的显灵或者称之为灵异。敬意与悲悯是“草根”神明本体成神的触发因素,而显灵或者称之为灵异则是本体成神的助推因素⑥。
在我们考察的13位“草根”神明中,我们发现有10位神明,他们之所以成神并得到后世人群的纪念和供奉,是基于民众对他们生前所谓“义行”所产生的敬意。在这10位“草根”神明中,有6位是缘于他们生前在水利工程方面所做的贡献;1位是缘于其生前勇斗恶霸而使民众萌生敬意所致;还有三位则是缘于为保护邻里乡村,抗击贼匪牺牲而成神。
(一)基于水利工程所做贡献的“草根”神明
在我们的调查中基于水利工程所做贡献而成神的草根神明共有六位。其中五位是以信仰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神明群体,分别为寒山三圣和谭苏二祖。而另一位则以单体出现为肖公。
1、寒山三圣
寒山三圣在玉林较为著名,是信仰地域较广、信仰民众较多的“草根”神明。在如今的玉林市境内,分布着许多以寒山三圣为信仰神明的庙宇,我们调查了其中的8座。分别为兴业县龙安镇寒山顶峰上的寒山庙、玉州区城北街道寒山村寒山庙、福绵管理区沙田镇沙田村寒山庙、福绵管理区沙田镇苏立村寒山庙、福绵管理区石和镇旺久村寒山庙、兴业县小平山镇莲塘村寒山庙、兴业县蒲塘镇寒山庙以及陆川县珊罗镇田龙村寒山庙。
从目前掌握的实地调查资料来看,寒山三圣之所以成神,民间传说很多,但内容基本一致。即寒山三圣为生活于北宋年间祖籍湖南长沙的张氏三兄弟,大哥名叫张桂卿,二哥叫张桂亭,三弟张桂成。兄弟三人为敬孝道,在父母死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风水宝地安葬父母双亲。一天,张氏三兄弟来到玉林山心沙塘莫村时,兄弟三人受到了村民的隆重款待,也了解到该村庄严重缺水,村民生活不便。兄弟三人为表谢意运用自己掌握的地理与水利知识,为当地人挖了一口泉井,解决了当地人的饮水难题,因此受到了当地人的爱戴。在其死后传说化为寒山上的三块灵石,当地人为表敬意在寒山之巅建庙祭祀,尊三人为‘司雨之神’⑦。而后在“清乾隆间,五台县知县举人陈圣敬,倡首募捐,重修其坛,甃石为庙,并有州绅牟大元州正堂董,参府文,会同题奏,天子可嘉。奉上谕敕封寒山三圣‘溥泽龙神’之称,准入祀典,四时享祭。……寒山三圣龙神之灵,遐迩闻名。⑧”
寒山三圣之成神缘由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其是因为父母寻坟守墓的孝行而成神,例如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当地官员在玉林城南门内新建的一座寒山庙内,有一方碑刻——《创建城内寒山庙纪》,其中记载“吾郁郡城北三十里之寒山,雄镇一州,山巅有庙,祀三神石,罗列天然,形象如一,祗居中者可移动,俗传张姓兄弟三人以葬亲守墓不去化为石因而神,……。⑨”此种说法可能与当时社会重视孝道的风气有关,但事实上依据寒山三圣之后“司雨之神’的神明地位反推,其在水利方面的贡献更应该也更可能是其成神的缘由。
2、谭苏二祖(庙)
谭苏二祖是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大塘镇苏烟村流传的两位民间“草根”神明。其之所以成神,在供奉其二人的谭苏庙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大塘镇苏烟的谭苏庙,建于清雍正初年⑩。庙内一直流传着几则关于谭苏二祖的传说。其中一则名叫“二道清泉穿硖石”。其内容为“现名山乡二泉新村原名叫二桥村,过去田垌广阔十年九旱民不聊生,谭苏爷心怀恻隐慧眼察水文,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苏烟硖石湾,引通二道地下暗泉直灌二桥村一带田野使之变成保水良田,自是该村年年五谷丰登,万民庆幸乐业安居。二桥村民为了纪念谭苏爷造福之深恩,与庆幸自己村庄面貌之改观,爰将二桥村改名曰二泉新村。”针对这一传说,后人还有诗文曰:“二桥干旱苦千般,感动谭苏启法门。两道清泉穿硖石,二桥爰改二泉村。⑪”
而另一则名为“一湾碧水洗凡尘”,内容为“谭苏爷花尽九牛二虎之力凿穿硖石湾引二道清泉灌溉二桥村田野之后,功成瞑目死于硖石湾畔,谭苏爷去世那天,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乡亲们无法及时帮他处理善后。至第二天正待把他遗体安葬时,不料看见其已被蚂蚁运泥,自然形成坟墓。谭苏爷去世后,附近村民为了怀念他生前功德,经常前往焚香拜祭,当人们去到硖石湾畔时,不论十冬腊月天寒水冻都看到有九条大水牛卧游在湾里,叱之不走,牵之不上,人们感到奇怪,原来是谭苏爷显圣,要洗净凡尘,登上仙界,继续为凡间百姓造福。后人亦有诗曰:谭苏原是俗间人,救世悯农化了神。显圣卧牛留硖石,一湾碧水洗凡尘。⑫”
两则传说为我们生动再现了谭苏二祖生前的事迹。通过它们,我们基本上可以理清谭苏二祖的成神缘由,即为民兴水利而死,受后人敬仰,民众由敬意萌生立神之举不言而喻。
3、肖公⑬(庙)
肖公是存在于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葵山村的一位民间“草根”神明信仰。其成神的缘由有两个传说,一则为“肖公引水”解决了葵山村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⑭而另一则则是与唐传奇《柳毅传》颇为相像的洞庭湖娶龙女的传说故事⑮,故事离奇,且缺乏事实依托,当为后人假借而来。故肖公引水造福后人受人爱戴之说当为其成神的确实缘由。
水是传统中国农业生产的基础,民因水而富,也因水而穷,如何能够利用并利用好水资源往往是摆在传统农业生产者面前的头等大事。而兴修水利者,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贡献的人,无疑将会成为当地民众敬仰崇拜的对象。
玉林地区从寒山三圣到谭苏二祖再到肖公,6位草根神明关于他们生前事迹的传说,无论其真实性如何,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很明显的信息,那就是水对于当时农业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民众对于为民兴修水利做出贡献人士由衷的敬意与感谢。基于此,当“恩人”死后,神的地位或者称之为永享供奉的祀主地位,民众脑海中对于“恩人”的最好的报答方式就变成了实际行动,这成为了这些草根神明的成神缘由。
(二)缘于生前勇斗恶霸而使民众萌生敬意成神
在我们考察的13位民间草根神明信仰中,有一位民间称之为“蓝爷”的草根神。其成神缘由是缘于其生前勇斗恶霸而使民众萌生敬意所致。其主要事迹我们从当地流传的传说中可见一二。
“传说蓝爷原名叫蓝四伯,博白人,单身汉,曾替当地财主做了几十年长工,年约六十时被赶走,他沿路行乞到玉林樟木篮家巷住下。由于年老无力,只得到深山野岭菜山果,挑到附近的圩上贩卖为生。却不曾想总是遭到地主恶霸的抢夺,义愤难当。随即想出用黄蜢丈、花笼蜂代替山果教训地痞流氓的方法,使得地痞流氓吃尽苦头。⑯”
就是这样一则采自于玉林市玉州区的传说故事,虽然不够惊心动魄,也无多少传奇色彩,但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民间草根勇斗恶霸的故事,虽然其中难免有演绎的成分,但却并不妨碍其向我们透露出的事实真相,即蓝爷成神是缘于其生前勇斗恶霸而使民众萌生敬意所致。
(三)缘于为保护邻里乡村,抗击贼匪牺牲而成神
在我们调查的草根神明中有3位是缘于其为保护邻里乡村,抗击贼匪牺牲而成神的。3位神明分别为王十一、王二十七两兄弟以及裴圣奶⑰。王十一、王二十七两兄弟流传在民间的传说较为简单,现仅知其生活在唐代,为保护邻里,在除贼寇中英勇献身,当地村民为纪念他们,特建“英勇庙”一座。
王十一、王二十七两兄弟的传说事迹流传虽然简单,但其成神缘由却较为清楚,即为保护邻里乡村,抗击贼匪牺牲而成神⑱。相对于王十一、王二十七两兄弟简单的传说事迹,有关于裴九娘的传说故事则显得较为详细和完整。
“传说裴九娘为宋末元初六井村人,当是裴家九个子女中最小的,故称裴九娘。当时朝廷腐败,地方盗贼四起,为保一方平安,裴九娘聚众练武,抗击盗贼。在一次兴兵入山剿贼行动中失败,裴九娘在与贼厮杀中不幸捐躯。……⑲” 裴九娘⑳的传说故事虽然较为详细但是其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也无非是其为保护邻里乡村,抗击贼匪牺牲而成为邻里乡村的崇拜纪念的事实,是对当时及过往人们于敬意之中而产生的一种造神、敬神心理的详细记录。
如果说基于敬意而生的“草根”神明信仰,是民众对于“草根”神明在生时所谓“义行”而形成的敬仰心理的话,那么基于悲悯而生的“草根”神明信仰,则是民众对于草根神明在生时悲惨遭遇和人生的一种同情。在我们调查的草根神明中,基于悲悯而生的“草根”神明信仰共有3位。分别为庞奶、陆氏娘娘以及姑娘(庙)。
1、庞奶
庞奶是玉林福绵管理区樟木镇一带民间信奉的草根神明。据当地群众的口头传说及傀僮戏唱本,“庞奶乃樟木村竹根塘人,排行八,人称庞八娘,生于1538年,1557年嫁往董村山燕子塘董家,丈夫名董树新。结婚后,庞八娘娘生下一双儿女,但是没有多久,因为征兵,丈夫被迫离了家门。抚养儿女的重任全部压在了庞八娘娘的身上,家庭生活非常困苦。她白天帮人舂米,晚上在家纺纱麻,纺出的纱麻要挑到离家几里远的罗充圩卖,母女三人相依为命。
一天在庞八娘娘外出帮工的时候,当地恶霸带着风水先生来到庞奶娘娘家,说是她家占着龙头地,害了一方,于是拆毁了她的家,并把她的一双儿女丢到河里淹死了。庞奶闻讯赶回,见此惨状,痛不欲生,在走到樟木下村梁屋附近的时候,头晕目眩,不省人事,倒地死去。村邻于是共同商议埋葬之事,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庞八娘娘的尸体已经被蚂蚁运来的泥土堆积成坟。”㉑
庞奶悲剧性的人生让人顿时悲悯,而其死后的奇遇又让人觉得庞八娘娘得道成仙。为了纪念她,同时也为了提醒后人,牢记这场悲剧,村人在庞奶的墓葬处立庙纪念。㉒
2、陆氏娘娘
陆氏娘娘是在今兴业县蒲塘镇石崎村信奉的一位草根神。传说其就生活在现今的石崎村,名叫陆三妹,家有六口人,生活很清苦。有一年突发瘟疫,六口人只剩八岁的三妹和九岁的哥哥。兄妹俩个相依为命。三妹长得聪明伶俐,而且从小能歌善舞,歌声婉转动听。待其长大成人之后,哥哥为减轻负担,逼其嫁人,不成,遂将其推下悬崖致死。后来,村民为了纪念三妹,就在三妹坟墓左边搭建了庙宇,即如今的石崎庙㉓。
3、姑娘(庙)
在兴业县山心镇山心村龙江村曾有一座姑娘庙,“每年九月重阳节,全村老少都‘举行祭扫’是为了纪念龙江村一位姑娘,远嫁他乡,适值某年重阳节回家探亲却找不到亲人,痛苦欲绝死在玉林外,后经发现,就在原地建起庙宇,以供后人敬仰,至今从不间断㉔。”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庞奶惨遭丈夫抓丁,邻里恶霸欺凌的遭遇,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单生性事件,而是整个明末清初社会乱象的一种共生性体现。其之所以成神是人们对其人身悲惨遭遇的一种哀叹,同时也是民众对于当时社会乱象所表达出的一种控诉和反抗。而悲剧女孩陆三妹因哥哥罔顾人伦,致其惨死的事件而成神,反映的则是民众对于生活困苦所引发的世态炎凉、亲情淡薄社会现状的一种厌恶和反感以及对后世人群家庭和睦,纲常伦理的一种警示和倡导。至于姑娘,寻亲不见,悲伤致死的遭遇,则更可能反映的是民众对孝道信仰的一种推崇。
庞奶、陆三妹、姑娘三位典型的“草根”,三位典型的悲剧式人物,却因为其悲剧性的人生成为了当地村民的信仰神。虽然这三位草根神明其成神的触发因素是人们对其悲惨遭遇的一种悲悯心理,但其反映的却是普通民众对于当时社会状况和道德环境的不满以及力求改善的一种诉求表达。
通过对玉林市13位草根神明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得出敬意与悲悯这两种心理是民间“草根”神明信仰形成的触发因素。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虽然这两种社会心理在各个时代都具有普遍性,但却并不是所有的时期都会有民间草根神明信仰的形成。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环境变化才是这种心理成型的决定性力量,而“草根”神明信仰在社区、村庄的形成反映的也恰恰正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风气以及民众对于改善社会环境的现实要求。
水源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影响传统农业生产最重要因素的解决,也意味着民众丰衣足食的愿望不再遥远;圩市恶霸的清除,意味着传统农业商品流通障碍的消除,也意味着民众有了可以自由贸易的机会和获得额外生活来源的途径;而乡村“贼匪”的消除,则意味着破坏民众生活安定因素的消除,也意味着民众的生命财产将得到良好的保障。基于敬意而生的这些草根神明信仰反映的是人们对于丰衣足食、生活安定的一种现实要求。
而相对于基于敬意而生的草根神明信仰,基于悲悯而生的草根神明信仰反映的更多的却是民众对家庭生活层面的现实要求。遭遇恶毒邻里欺凌压迫致死的庞奶成神,反映的的是民众对于邻里和睦相处的一种诉求和愿望;而遭遇家庭不幸的陆三姐、姑娘成神则反映的是人们对于家庭和睦,妻贤子孝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愿景。
丰衣足食、生活安定、邻里和睦,家庭和谐,13位草根神明在他们成神的背后,在敬意与悲悯之间,反映和表达的却是传统中国小农家庭中最实际也是最迫切真实的诉求和愿望。基于这些真实诉求,在敬意与悲悯之间,出于对做出贡献人的敬仰,出于对悲剧人生的一种怜悯,他们造就了诸多的神明。
这些神明与其说是民众基于敬意与悲悯而造就,还不如说是他们在敬意与悲悯之间表达着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要求。民间“草根”神明的造神活动对于民众而言,只是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美好生活愿景的一种诉求表达。而对民间“草根”神明的崇拜与祭祀活动更多的则是他们自身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自我暗示和信心激励。 ■
注:
①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6.
②同上
③“土神”概念亦有不同提法,详见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M],第7页注?。
④《玉林市政府网站·政区位置》,http://www.yulin. gov.cn/info/132490,2012年12月1日访问。
⑤《玉林市政府网站·玉林概况》,http://www.yulin. gov.cn/info/96584,2012年12月1日访问。
⑥对于“草根”神明成神的助推因素,本人将另外撰文。
⑦以上传说内容依据实地调查资料以及玉林市文化局编著的内部资料《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玉州卷》第51页《寒山三圣传奇》、《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兴业卷》第7页《寒山三圣》等资料综合而来。
⑧张国强.玉林民间信仰[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136.
⑨玉林市政协委员会:《玉林市文史资料专辑第十九、二十辑·郁林州志(光绪版)》,《创建城内寒山庙记》1991年,第418页。
⑩玉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⑪以上是本人在谭苏庙采集到的传说资料。
⑫同上。
⑬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清乾隆四十二年版《兴业县志》[Z]第26页记载,萧(肖)公庙在葵山之巅,嘉庆13年同知进士唐维舟捐建。
⑭玉林市文化局编著:《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兴业卷》[Z],内部资料,2009年,第252页。
⑮肖公洞庭湖娶龙女的传说来自于玉林市文化局编著的《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兴业卷》,第7页。
⑯以上内容依据实地调查资料以及玉林市文化局编著的内部资料《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玉州区卷》,第75、76页《黑面蓝爷的来历》、《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福绵卷》,第15页《黑面西山爷的故事》。
⑰敬意与悲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在民间草根神明信仰当中有时却可以有某些的重合和交集,以裴九娘而言,民众对其抗击贼匪的义行充满敬意,同时又对其年轻惨死的结局表示悲伤与怜悯,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说是敬意与悲悯的双重结果。但敬意明显是占主要地位的。故我们将裴九娘归到了缘于敬意的草根神。
⑱英勇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那卜镇名六村本彭李冲屯,座北向南,始建于宋代,于1992年重修,占地面积202平方米。以上传说资料来源于英勇庙理事会办公室。
⑲玉林市文化局编著:《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北流卷》[Z],内部资料,2009年,第16页。
⑳裴圣奶墓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新圩镇梧村20组牛毛岭山上。始建年代不详,该墓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墓坐北向南,墓冢呈浮屠状,高2.6米,宽4.6米。
㉑玉林市文化局编著:《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福绵卷》[Z],内部资料,2009年,第34页。
㉒庞奶庙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樟木镇中村境内。始建于明万历三年,清乾隆五十一年重修并扩建,1991-1992年重修,重建。规模为两进两厢,占地面积368平方米。
㉓石崎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石崎村,据大门的石匾记载,该建筑始建于道光九年,同治九年重建,坐西南向东北,建筑占地面积264平方米。以上传说是结合重修石崎庙筹委会打印稿《石崎庙简史》以及玉林市文化局编著的《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玉州区卷》第91页《陆三姐的故事》而来。
㉔玉林市文化局编著:《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兴业卷》[Z],内部资料,2009年,第230页。
【责任编辑 谢文海】
Respect and Compassio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Folk "Grassroots" God Belief——A Case Study of Yulin City
YU Shao-bo
(Yulin Museum, Yulin, Guangxi 537000)
Folk "grassroots" God is a special group of God. They belong to "grassroots" class during their life time; after their death, they are only worshiped by the "grassroots" clas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riggering factors of folk "grassroots" God, this paper provides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belief mentality and social need of the lower class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folk belief; "grassroots" gods; respect; compassion
B932
A
1004-4671(2014)03-0023-06
2013-06-15
于少波(1985~),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广西玉林市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文博馆员,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