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杨
(内蒙古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幼儿园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教具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为幼儿自助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其各种感官和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的水平不同,不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逻辑分析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早期主要是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中期则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逐渐的萌芽,幼儿一点点的摆脱直接的、具体的物体或者材料,进而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活动和思考。这就提醒幼儿教师要对自己所借助或制作的教具有合理充分的认知、准备和运用。
教具不是随便的某个物体或者材料。它拥有自己的属性,是教师为了辅助教学使用的用具,能够为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帮助,是其他手段不可取代的。它的特征表现为教育性、科学性、直观性和针对性。1.教具的教育性是指它是根据教育活动的主题、目标、活动的内容而选择的,并且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当中。2.教具的科学性是指它本身符合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可以是前人经过长期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比如蒙台梭利教具,福禄贝尔的“恩物”,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循他们所制定的规则。也可以是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当中需要使用或制作的教具,这些教具不是随手拿来的,是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规划好的,蕴含在教育内容和活动之中。3.教具的直观性是与抽象性相对应的,在教育活动中,抽象的文字符号、数字符号不能很好的帮助幼儿习得知识,幼儿有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但是却不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也有可能知道是什么却不能用抽象的符号来概括或者对应。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必须先以具体形象的、直观的方式让他们明白,然后逐渐抽象化。4.教具的针对性是要了解分析幼儿,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准备。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层次,把教学内容解构,重组,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的选取材料,在此时应当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准备。在班级幼儿人数众多时,教师所准备的教具应当能让所有幼儿都看到,看清楚,展示起来方便、明了,不应使用小型且复杂的教具,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在教具上画画,贴花,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分散了孩子对于主要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达不到预期理想的结果。第二是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熟悉操作流程,不要在演示过程中出现不要的环节,总重复播放前面的内容或者出现排序上的错误,影响整个活动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第三要注意教具材料的演示不应过于丰富。比如在某一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叶子的叶脉并能够用叶子作画,但是在教师进行活动时,对于各种季节的特点展开的分析,还展示了许多各个季节有代表性的事物,成人都被丰富多彩的事物吸引更别说幼儿,大家都脱离了教育最初的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要针对幼儿认知所达到的水平展示准备两三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即可,然后给幼儿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让其进一步的延伸。
教具作为辅助工具,教师首先要正确的发挥它的作用,知道它应该出现的时机,以什么方式出现最好,科学的展示和传递它自身的含义,而不是随意乱来,东拼西凑。
其次,教具的演示要正面而且直观,要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让所有的幼儿都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到教师的演示并能够理解。教师在活动之前应当自己进行演练,反复思考教具的演示方式,假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状况,提前做好准备。第三,对于教具的使用要注意质量,努力做到少而精。我们不断的强调幼儿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想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为了更好的适应每个阶段幼儿的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全直观教具、半直观教具和带有抽象成分的教具三种不同种类的教具就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使用,体现出递进和层次感。在一个活动中,不管是何种教具,它的使用永远要为活动目标服务,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训练幼儿思维服务,不能太多太花俏。教师要为幼儿选取他们经验最为丰富的材料或者事物作为教具进行展示,区分难易程度,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分析来了解教育活动的内容,然后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探索并能够有创造性的完成教育教学的活动。第四,教师在演示教具的过程中要提前说明自己的规则,并且反复强调,让幼儿有深刻的印象,不要因为这一环节的缺失使得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教具是不能忽视的,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形式强加给幼儿,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育主题,选择恰当的教具,合理安排演示,促进幼儿的思维的发展,让幼儿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孝义.关于教具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0(3).
[3]芦静.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16).
[4]李爽.玩教具在儿童发展中价值[J].艺术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