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帛真
【摘 要】中国古代人民从哲学、历史、人文等多个领域创造出古代色彩文化系统——“五色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追求对历史原型的准确还原,同时更注重了传统艺术文化的历史再现。本文结合多部电视剧的剧情内容,分析历史电视剧中色彩文化在权力生产与阶级序列上的艺术实践。
【关键词】电视剧 色彩 五色论 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包罗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传统与东方文化。从文学到曲艺再到建筑,厚重的传统文化蕴含在一切历史遗痕的影像再现中。近年来电视剧艺术的制作水平不断提升,大型历史剧的优良制作也取得了艺术与口碑的双重赞誉。无论剧情内容有多少与史实游离甚远,但其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追求随着技术的精良而愈加明显,尤其是我国数千年形成东方色彩成果——“五色论”,创造了传统文化中独特而又系统的思想结晶。“五色论”在电视剧艺术中的实践,使得提取自自然界的色彩作为权力与阶级的象征而被叙事艺术所征用。
一、华夏文明中的“五色论”
“五色论”的基础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尚书·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木。”这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的色彩便是青、赤、黄、白、黑。在五色系统中,青为首,赤为荣,黄为主,白为木,黑为终,遵循五行相克的天道循环定律。五色对应五行,不免让人觉得五色起源在于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集合,但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文化符号有可能超越与具体物的对应,而指向自身”。①自黄帝开始,具有华夏文明象征意义的五种色彩开始融入社会中的礼教制度。从黄帝崇拜黄色起,夏、商、周、秦的帝王们按照五行的相生相克定律而依次崇尚青色、白色、红色、黑色。因此在再现众多朝代的历史电视剧中,这几个朝代都会有各自标志性的色彩主调,并且在展示君王服饰、旌旗色彩、建筑物品等社会风貌上,都着力遵守这一规则。同时,五色还对应了传统文化中的五方,即东南中西北;对应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对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对应五脏,即脾胃心肝肾;对应五气,即燥阳和湿阴;对应五声,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谷,即麦菽稷麻黍;此外还对应有五时、五星、五虫、五畜等等。
二、历史中的色彩赋权
红色是高贵与权力的象征,紫禁城中的大红宫墙,正是皇权在建筑中的色彩体现。在影视剧中,后宫的女人或是高卧于红墙之内的软榻上等待着皇帝的恩宠,或是谨慎麻木地游走在悠长无尽的深巷甬道里,无论她们是谁,她们都被这红色彰显出的至上权力所束缚着、控制着。《后宫·甄嬛传》中这金瓦红墙作为叙事空间,得宠的嫔妃会坐凤鸾春恩车穿过深邃的长街去承宠;被皇帝厌弃、众人攻击的女人也会被迫从这红墙的尽头消失。这宫闱内的一切事物,都属于一个人,也被一个人的权力来掌控存亡。
五色中的黄色与红色一样,是传统文化中最受崇尚的色彩。在对应的五方中,黄色居中,称中黄,是大地与权力的体现,传统色彩文化中地位最为高贵,是王权的象征。黄色代表的土能调节金、木、水、火之不足,居于五方之中的主宰地位。西汉汉武帝认为汉灭秦为土胜水,故按土德改制,服色尚黄,但并未禁民服黄色。直至唐代,黄色才被确定为皇室专用,服黄之禁也始于此。自此,黄色被认为是王权之色,崇高、神圣不可侵犯。唐后皇帝的龙袍、步辇、仪仗、诏书等等,均专用黄色物品;在皇帝的居住地屋顶是黄色琉璃瓦,皇帝使用的器皿也是黄金打造。种种如是,使得黄色成为封建阶级中央集权的特殊色彩符号。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剿灭葛尔丹以后在草原上举行庆贺欢宴,并与自己儿子胤禔的心上人蒙古公主宝日龙梅一朝欢好。而胤禔亲眼看着自己的爱人变成皇帝并且是自己父亲的女人,还不得不亲手拉起明黄的帷帐看着一切发生。这漫天的明黄色、皇权之色,不仅是皇帝的专用物品,更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不可抗衡的皇权力量。
秦朝的君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定律认为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故而所有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为主色,明喻出庄重、威严的帝王之象。在《楚汉传奇》中,秦始皇嬴政在他黑暗坚固的战车里东征西讨,漫天的黑色军旗所到之处必带去杀戮和死亡,而最后他也步上了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死亡之旅。经过纷扰的战争,最后形成两大对立势力,即楚霸王项羽与沛公刘邦,各自率领大军进行殊死一搏。项羽大军身着白色铠甲,手执白色旌旗,而刘邦的军队则配以红色的战袍和旌旗。在五行色里,白色对应的物质是的“金”,红色对应的物质是“火”。按照“五行相克”理论中的“火克金”,红色大军战胜白色大军是符合宇宙间事物相互克制、制约的关系的。于是,创作者隐性地将传统五行之说融入电视剧中历史再现的叙事里,使得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的规律达到和谐统一。
三、色彩序列与地位等级
唐代贞观四年,对服饰色彩有了明确详细的规定:以黄、紫、朱、绿、青、黑、白构成地位等级色彩序列。自此,色彩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符号。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身着不同色彩的吉服的皇室贵族。皇帝身着明黄色的龙袍,皇子穿金黄色的,皇室成员通常穿是蓝色的或石青色的吉服。清代吉服褂,样式与龙褂相同,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所绣图案不同。与王亲贵族相对的底层百姓,则身着色彩单一暗沉的服饰。隋唐时期有“品服衣”制度,《唐会要》记载“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并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等。可以看出,在一些朝代的社会文化中青色已被降至普通老百姓或卑微者的适用范围。《雍正王朝》开篇的十分钟内,分别展示了皇宫大殿内身着锦衣华服的皇亲贵胄和市井街头青衫褴褛的贫苦百姓。一个社会内两种阶级的差异与对比由此直观展现。这里明黄的金龙祥云纹与破旧的粗布补丁形成鲜明对比,在众多历史剧中,这是展示阶级及地位的简洁明了的方式。
颜色作为等级划分的标志被广泛征用在电视剧中,不仅明确区分了父权社会的男性掌权者,也用来标明女性的地位等级。在《后宫·甄嬛传》剧中,皇后邀请后宫诸嫔妃一起赏花。正当皇后折下一枝粉红色花瓣的牡丹花赏玩时,而当时与皇后分庭抗礼的华妃折了枝正红色的芍药,并以“芍药虽非花王却大方夺目,嫣红、正红才是正室用的颜色,粉红什么的登不得大雅之堂”出言挑衅,且手持鲜红芍药暗示自己才应该拥有正宫之位。在剧中不同的花朵颜色代表不同身份和等级,正红是皇后专属,能够使用正红色象征着女性个体位于女性等级体系的最高点。
传统色彩体系中通常认为事物相生而为正色,相克而为间色。根据《周礼·冬官考工记》的区分,五间色即为绿、红、流黄、碧、紫。古人崇尚色彩,认为正色具有高尚的品质,间色无法企及。在《康熙王朝》中台湾郑经割岛自立,不肯归降,在自己的小朝廷上执政称王。剧中出现台湾朝廷的廷议时,延平王身着紫衫,群臣着绿色官服。绿色与紫色都是间色而并非正色,强调台湾朝廷及政权的不合理性,地位远不及正统大清皇室。但对于紫色也有另一套解释说法,即古人常常使用“朱紫”来比喻富贵显赫的身份地位。如《琵琶行》中“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就是说满朝的文武百官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权力富贵。这时的“朱紫”色彩符号便明喻了权臣贵胄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地位。
在近年来热播的清代历史剧中,“八旗”作为身份标识或政治手段经常在剧中被涉及。“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以旗帜颜色命名划分。八旗统帅满蒙汉族军队,但是又分为“上三下五”,由皇帝的亲兵组成的上三旗要较宗室王公组成的下五旗尊崇。在几部清宫剧中,为了提高出身或以示皇恩,经常有“抬旗”的剧情。《后宫·甄嬛传》中皇帝为了力排众议接回离宫修行的甄嬛,因而赐她钮祜禄大姓,抬上三旗,封熹妃,使她以高贵的身份重回后宫。
结语
色彩表现了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所展现出的生机盎然和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色彩所蕴含的特殊文化中凝结着古代人类所共有的意识形态活动,既包含着宗教、艺术创作,也彰显了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如瑞士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所说:“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有体会和理解”。②凭借社会经验的总结与发展,中国古人在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对传统的色彩文化系统潜心研究形成的“五色論”,如今被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深入运用,使得更多的历史剧在文化传播上具有了更高的艺术品质。
参考文献
①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3
②朱慧、黄志刚,《解读色彩心理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今日印刷》,2006(5):57-58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