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
【摘 要】本文以“新浪厦门”官方微博在厦门BRT爆炸事件中的84条微博为研究样本,分析微博新闻评论在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的影响力及特点。研究发现,“新浪厦门”在此次突发事件中分别扮演信息扩散者、发言人与安抚者、议题设置者等角色。在这过程中,还表现出通过发布新闻评论,提供及时又具广度、有深度又具服务性信息的特征。
【关键词】微博 新闻评论 突发事件 “新浪厦门” 厦门BRT爆炸
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极易发生。仅2013年,国内就爆发了“黄浦江死猪”、“厦门BRT公交爆炸”、“首都机场爆炸”等突发事件。微博作为新兴媒体,它的新闻评论在这类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或其发挥的作用如何,笔者借“新浪厦门”对厦门BRT爆炸案的微博评论,试析微博新闻评论在该突发性事件中的影响,并总结在事件发展中其所表现出的特点。
一、主要概念阐述
1、微博新闻评论
赵振宇教授将新闻评论定义为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这主要是关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定义。有论者认为微博新闻评论,是微博用户对微博上新近发生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或者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的行为。②笔者认为微博新闻评论是网民通过所有形式的微博传播,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报道的观点表达。因此不论原创、“发表评论”功能或转发(含純转发、表情),都属于微博新闻评论范畴。
2、突发事件
童兵教授指出,广义上突发事件是指未能预测或难以预测而突然发生的事件,其中对社会公众有直接影响或对公共社会有广泛联系的事件是突发公共事件。③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④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2013年6月7日傍晚,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一辆BRT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事故造成47人死亡、34人受伤。本文选取“新浪厦门”官方微博(系厦门地方官微中影响力和信息渠道最广的微博:粉丝数684967,关注数1872)从2013年6月7日到7月8日(图1),关于厦门BRT爆炸案的微博评论(共84条)为研究对象,从其信息呈现、舆论引导、情感托承等方面分析对突发事件影响。
三、微博新闻评论对突发事件的影响分析
“新浪厦门”在该事件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并发挥影响力,同时也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
1、“新浪厦门”在事件各个阶段扮演不同角色并对事件产生影响
(1)微博新闻评论作为信息扩散者,第一时间将突发事件信息传递给受众。武汉大学沈阳教授总结了突发事件报道微博直播新模式:①由传媒或网友在微博中发布正式简短消息;②征集现场目击者;③聚合现场目击者账号和传统官方媒体报道;④以记者和现场目击者微博进行直播;⑤网友快速关注现场人的发言;⑥传统媒体深度专业性介入。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爆发初期,微博关于事件的评论是一种直播模式,它通过不同方式给受众提供及时信息。
6月7日18:54转发配评:“#突发#今天下午滨北广电中心门口发大水,这会BRT公交车又着火!厦门高考日水深火热啊!”
20:06 转发提醒:“快1路AB线、快2线停运!……快3可以乘!请遵循@厦门BRT场站人员指挥!”
21:15“从厦门市政府总值班室获悉,厦门BRT公车起火事故已造成至少20人死亡,30多人受伤。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从BRT起火到当天24:00,“新浪厦门”不断更新该事件的最新进展,让受众能够及时跟进事件。对同城其他官微发布的信息,转发并配精炼的评论,既表现“新浪厦门”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和态度,也能够让受众在海量信息中,通过简评准确地锁定信息重点。
微博的特征决定首发效应在广域市场中,二次传播发挥更主要的作用。⑤在该事件中,“新浪厦门”借助自身的区域优势,将BRT爆炸的相关信息向外辐射。同时,也把同城媒体、微博用户关于此事的信息,通过转发二次扩散,形成关于该事件的立体信息圈,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
(2)在事件的发展期,微博新闻评论扮演发言人和情绪安抚的角色。6月7日,恰逢高考。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厦门市民的负面情绪可以想象,这时受众一方面需要对事件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情绪上的安抚。于是“新浪厦门”在这一时期(6月8-9日)扮演了发言人与安抚者的角色。
6月8日 00:19 “BRT可能继续停运,但今天还要高考,请大家各尽其力,多为考生着想,并提供方便!”
7:58 转发:“……已出院的考生,希望今天能正常发挥;祝福3位住院考生,早日康复,明年考得更好!”
18:31 转发:“7日发生在厦门市的公交车纵火致多人死伤案件告破。犯罪嫌疑人陈水总被当场烧死……”
6月9日 08:44“#早安,厦门#……我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反思,可以做得更好;我们期待,这个社会更美好!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吧!”
6月8日,“新浪厦门”发评论呼吁为考生提供方便,减少事件对考生的影响;用温暖的“早安,厦门”,缓解对伤亡的悲愤,给予更多人性关怀和温暖;及时更新案件调查情况,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冲突膨胀升级,给公众的质疑以满意的答复。从截取的评论来看, “新浪厦门”明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通过发布的评论,以共情之心安抚低落,也以发言人的责任精求真相,努力在事件调查结果未公布时,缓和负面情绪而不至于引发更激烈的社会矛盾,把事件平缓地推向下一阶段。
(3)在突发事件的回归期,微博新闻评论议程设置功能唱主角。在这一阶段(6月9日-7月8日),“新浪厦门”发挥设置议题功能,将重点转移到事件的收尾工作上:反省事件暴露出的不足,有意将受众的注意力慢慢从伤痛中引出,逐步淡化关注,鼓励受众更多关注未来的生活,走上正轨。
6月9日 10:01 转发:“17岁男生吕尚斌在拼命地从BRT的小窗子里挤出后,还不忘回过头把自己的同学傅佳欣拽出来。”
6月10日10:06 “从厦门市教育局获悉……决定照顾7名考生到相应高校就读。”
6月11日,15:12“厦门将在全市165辆BRT公交车上安装自动爆玻器。”
6月20日 16:30 转发:“看公交火灾逃生演练 紧急时刻可能就救了一命。”
7月7日 22:14 “6·7#厦门BRT爆炸#一个月。”
“新浪厦门”通过设置不同议题,引导舆论的焦点,促使安宁的回归:以幸存者的亲身经历颂扬互帮互助的精神;以7名受伤考生直接上大学营造社会人性关爱,淡化因伤亡带来的阴霾;借“BRT安装自动爆玻器”、“公交火灾逃生演练”等后续防御措施的曝光,给受众一定心理和实际行动上的社会安全提示。此外,其议题设置功能还体现在7月7日BRT爆炸“月祭”的评论引导上。随着7月7日 “月祭”到来,关注度又出现小幅回升(图2)。“新浪厦门”或许希望通过“月祭”与遇难者家庭分担沉痛,又能对社会有一定警醒。
2、突发事件中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
微博新闻评论具有:发表方式快捷方便;评议双方互动性强;实现裂变式传播等特点。⑥就此次事件,笔者认为微博新闻评论表现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不断扩散,但呈碎片化。“新浪厦门”在BRT起火发生后,不固定时间更新或转载各相关微博,使整个事件的基本要素更加丰满。截至7日19:46,才出现第一条完整梳理事件起因、经过等情况的微博。在此之前,受众的信息接收过程是碎片化的堆积而非清晰脉络。
(2)微博新闻评论表现出即时性和服务性。在事件发生的6小時内,“新浪厦门”相继发布BRT快线交通情况、转发寻人微博呼吁帮转、公布伤员收治名单……这一阶段,作为一个信息扩散者,在更新事件进展情况之时,兼顾自身的服务宗旨,及时扩散相关的、需求性强的服务信息,以速度突显服务性。
(3)保持转载路径完整性,提升评论的可信度、完整度及广度。“新浪厦门”一方面通过转@功能,将不同观点或具有相似性的事件呈现在一条微博内,让受众对事件有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某一话题形成一种“话题体系”,让受众浏览转载评论时感受与事件同步发展。
结语
“新浪厦门”在“厦门BRT爆炸”事件中,通过原创微博、转载微博等新闻评论方式,及时还原事件真相,并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发挥其作为官方微博的影响力。
随时间推移,“新浪厦门”在该事件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表现新的特点:初始期,“新浪厦门”作为一个信息扩散员,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事件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受众,信息的呈现全面但碎片化。“新浪厦门”实时更新进度,兼顾信息的时效性与服务性。发展期,该官方微博兼顾发言人与安抚者角色:既及时传递最新权威公告,又安抚受众焦虑、悲愤的情绪,缓和市民与政府的对抗,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在事件结尾阶段,沉淀情绪,反思教训。“新浪厦门”发挥议题设置功能,设置具有正能量的议题,积极引导情绪的恢复,并总结经验教训,把受众的生活拉回正轨。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新浪厦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较多地以转载加配评的方式,提供给受众权威、完整又不乏广度、深度的观点。
参考文献
①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J].《新闻大学》,2006(1):86
②廖宇飞,《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写作要求》[J].《青年记者》,2012(7):85
③童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9(8):38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http://www.gov.cn/ziliao/fl-
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2007-8-30
⑤顾杨丽、吴飞,《微博传播力的本质:碎片化即时信息的整合力——以温州“7·23”动车事故为例》[J].《当代传播》,2011(5):50-51
⑥廖宇飞,《试论微博新闻评论》[J].《网络传播》,2013(3):79-80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新闻与传播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