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虹宇 冯忠杰
【摘 要】网络媒介素养指网民正确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并有效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微媒体市场的发展日趋成熟,社会各阶层都受到微媒介平台传播的影响,微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素养已成为国民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网络媒介 素养教育 微平台
目前以各种新技术为支撑的传播媒介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如微博、微信等。2013年,新浪微博上半年注册用户已达到5.36亿。多角色多社会化群体在微博上集体发声,构建起了微博平台下的新社会生态。本文就互联网微博平台传播中显露的不良现象,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失进行探究并提出建议。
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微媒介日益发挥影响,同时也暴露出相应的负面效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1、造谣、传谣、信谣现象凸显
微博使用者可以直面数以亿计的网民,发布的信息进行着核裂变式的传播,此特点常被利用于编造和散布谣言,滋生大量生活谣言、社会谣言和政治谣言。这些谣言在微平台上广泛传播,对现实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生活谣言经过多次传播可能成为公认的“常识”,如“手指甲上月牙的多少,代表人身体的健康程度”等。社会谣言易在灾害、突发事件发生时爆发,引发群众的恐慌和愤怒情绪,甚至引发对社会危害程度更大的群体性事件。2013年10月的余姚发生水灾,两女子散布“水库倒塌致40多人死亡”谣言,在灾区群众产生了恐慌与混乱的状况,给救灾工作带来巨大困扰。另外,还有一些微博账号通过杜撰历史故事,达到歪曲历史,丑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这些谣言通过微平台的广泛传播,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形象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网络暴民群体大量涌现
网络暴民出口成“脏”,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主观上有恶意干涉、制裁别人的倾向,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盲目跟随、夸大别人的意见。2012年,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就因不堪忍受网民辱骂家人,宣布退出新浪微博。2012年11月,山东省某高校女教师的裸照被其前男友上传网络,引起大量转发,嘲讽、谩骂声四起,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给当事人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网络微平台非理性宣泄现象的日益扩大化、明显化,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3、垃圾信息泛滥
“微博网站几乎汇聚了各类信息,信息过剩和泡沫化导致垃圾信息泛滥,无意义的海量信息传播很容易造成信息获取效率低下,削弱人们的判断和理性思考能力。”微平台上的海量信息给公众思想意识带来持续不断的冲击,判断思考能力饱受考验,容易造成视角受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缺乏对于微媒介传播的综合认识,可能造成恶劣的影响。微博上二三流企业的营销广告广泛存在如新浪微博上“微博搞笑排行榜”、“我的前任是極品”等等,通过转发抽奖,发布低级趣味信息等方式来吸引粉丝关注、转发。由于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网民主动接受并传播垃圾信息,造成微平台上垃圾信息泛滥。长此以往,不利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一定威胁。
二、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1、个人层面:对网络媒介的功能特征及传播造成的影响认识模糊
我国微平台使用者大部分未接受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吸收传播信息内容往往容易根据对传统媒体使用的经验,对所传互联网信息缺乏评判能力。受传播模式所限,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对于信息的反馈有着明显延迟,媒介素养高低并不能左右其对信息的误传、误读,难以进行扩大化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微小。“微”世界里的去中心化倾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传播者,简便迅速的信息传播特点加速了信息流动,提高了信息发送和接收的频率,却也对受众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在微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2、社会层面:微媒介经营企业作为网络媒介组织没有履行对平台用户的监管和教育义务
目前令人堪忧的现状是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使用者注册前微媒介经营方多数未做好对该产品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教育。经营企业大多追求用户数量增加以达到吸引广告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对用户须知等环节敷衍了事。微媒介经营企业应主动完成对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如媒介运用能力、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信息评判能力等。另外,为追求博眼球的热效应,部分媒介组织为新用户推荐关注一些人气微博账号,这些账号许多成为了制造垃圾信息的中坚力量。微平台“非常态”的重要原因正是企业对与网络造谣、谩骂等行为采取无视态度,甚至存在媒介组织为提高点击量扩大营利,放任管理或从营销微博中抽成盈利的情况。
3、国家层面:我国现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和微平台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庞大用户体系和惊人的微媒介发展速度使我国的微传播平台已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空间之一。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加拿大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在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澳大利亚2008年开始对网络内容进行等级分类。对于微平台层面的新闻自律工作、相关法律的制定、管理经验如实名制注册等问题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并未跟上网络时代传媒业在规模、品种、信息量、信息覆盖面等方面高速发展的步伐。
三、对策及建议
1、个人应主动加强对网络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提高道德自律意识
尽管网络媒介的使用技术越来越高,但网络安全常识储备有限,网民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较低,在媒介素养的学习中,应注重提高识别信息主要来源的能力,认识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另外,还应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发布网络言论的责任感。
2、高校官方推动形成“大学微博圈”,做好整合新闻资源和传播渠道工作
大学生群体是微平台的主要用户之一,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利用微博应注意扬长避短,利用快速传播和互动联动的优势,弥补碎片化劣势,将学校各级各类微博实现无缝对接和融合,做好微博与校报、校新闻网、校广播台等校园媒体的资源整合,做好学校各类机构、媒体以及个人的微博力量的整合,使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3、设立专门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基金,通过引进各种社会资本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师资培训
“民间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应该发挥自己的活力,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来实现媒介素养的建构。”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台湾公关电视文化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对台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挥了不小作用。由于网络微媒介是新生事物,科研和教育机构人才紧缺,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在这一领域内的资金支持,培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人才。
4、建构多样化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据调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以网络素养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小,主体研究多见青少年和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均。学校教育层面,可采取有步骤的分层试验措施,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堂化、日常化、制度化;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媒介使用意识和习惯,使他们在网络环境中能够欣赏和包容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网络媒介讯息。在注重青少年群体和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还应将眼光放宽,投向如何实现平衡化的全民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5、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干预,保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引进网络媒介教育课程、规范网络媒介组织等措施,都需要国家的法律规范和行政支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在媒介素养方面的立法,确保打击媒介犯罪的力度,利用行政、法律手段保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①彭少健:《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
②崔茜,《浅析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J].《新闻界》,2009(4)
③杨衠,《网络水军的负效应与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J].《东南传播》,2012(11)
(作者:均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