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先国
【摘 要】“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报道视角,更是一种进步的社会价值取向。面对巨大的灾难,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通报灾情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性化”视角传达媒体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灾难报道 以人为本 报道新闻
从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的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甘肃舟曲的泥石流,再到去年的雅安地震……接连发生的重大灾难,让“灾难性报道”这个词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但面对巨大的灾难,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通报灾情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个如何观察记录“灾难中的人”的视角问题。本文谈的就是在灾难性报道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性化”视角传达媒体的价值取向。
视角一:灾难中“人的命运”
“对灾难报道来说,公众的生命安危,是最根本的出发点。记者的眼睛应该紧盯着灾难的本体——你的首要责任是报道灾难的真相。”1986年,钱钢在唐山大地震10周年之际回访唐山,以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视角,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故事全是有关地震中人的命远,这也开了中国灾难报道的先河。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央电视台首度24小时滚动直播,各家中外媒体也是各显神通,除了第一时间传递灾情外,也记录下了对废墟中一个个生命的救援,感受生命的奇迹,把当代中国的灾难新闻报道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从而成为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人本位”的报道模式中,媒体不仅要重视对灾难本身的报道,重视对救灾工作的报道,而且在报道过程中还应充当关怀者的角色,关注受灾者的困境及精神状态,将人文关怀贯穿在灾难新闻报道之中。由“集体呈现”向“个体呈现”转变,从人性视角还原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2010年3月,当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降临时,不少媒体的关注点是从那个井下传来的敲击声。8天8夜,见证了115名矿工获救的生命奇迹,无论是对被困矿工家人的采访,还是对救援进程的关注,让人时刻都能感受到这种人文关怀的温暖,越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例如被救出的矿工,用他那双满是黑泥的手紧紧握住了救援现场的领导;有的记者从医护人员的办公桌上拿起医生们在橙子上画的笑脸,表达着白衣天使对这些矿难幸存者的美好祝愿。
视角二:灾难中个体的生存状态
那些获得成功的、社会反响比较好的灾难新闻,往往都是记者把目光投注到灾难中个体的生存状态上所作出的报道。从对东西方大量的灾难新闻作品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媒体所关注的灾难中的个体大多集中在妇女、儿童和老人等身上,主要通过客观展示灾难中的这些弱者的悲苦,来引发人们的关爱和同情,进而打动读者。《南方都市报》在报道汶川地震时,就曾大篇幅专题报道过失去孩子的家庭和失去家庭的孩子等。在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7周年座谈会上,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孙杰也提到了央视《24小时》播出的一段视频,记录的是一位洪水中的孩子被消防官兵营救的事,短短三四十秒的现场视频,甚至都没有什么解说,但现场的救援还是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观众,社会反响强烈。说到这里,让人很容易想到另外一件事,同样也是在央视《24小时》的节目中,当江西抚河干流唱凯堤发生决口,严重威胁下游14万多人的安全,在这危急的关口,主持人邱启明电话连线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询问汛情和人员转移时,平主任不合时宜的一席“官话”、“套话”,不仅被主持人再三打断,也引来了全国的一片批评之声。这两件事综合到一起,也从侧面证明了灾难报道只有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人性化的视角正是符合了新闻传播的规律。这也是孙杰在《第一时间》7周年座谈会上倡導的“让新闻回归到本体”。正因为这样,2010年7月11日桐城大沙河决堤时,最先赶到现场的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的记者,除了第一时间报道灾情外,还持续关注了灾区群众如何连夜转移和几个安置点的群众生活……
视角三:灾难中人之真情
重大灾难发生的刹那间,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等等,都会有瞬间的表现。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重要的是记者在采写时,如何去进一步发掘灾难事件中所蕴含着的美好的主题。人文主义关怀精神要求记者,勇敢地直面人生,对处于极端状态下的人们以人文主义关怀,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非典期间,一篇题为《当我的妻子战斗在防治非典前线》的新华社通稿,业界评价为在2003年众多非典报道中,最真实而细腻地写出了人们内在的心理感受,特别是“战斗在非典一线”人员和他们亲人的感受的文章。同样,在去年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的抗洪报道中,反映灾后安庆市花亭新村居民生活的《邻里互救助 患难见真情》,也让人感受到洪灾中人性的温暖。
人文主义关怀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因此,灾难新闻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将充分体现出媒体、媒体所代表的社会对“灾难中的人”、对每一个社会公民所拥有的“生命和尊严”的高度尊重。
这样的尊重和关爱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主流媒体的价值取向,更标志着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明程度。龙应台在北大演讲时说:“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这个城市怎样对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对于残障者的服务做到什么地步,它对鳏寡孤独的照顾到什么程度,它怎样对待所谓的民工底层人民。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具体的文明的尺度……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敢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
灾难性报道同样适用这样的文明尺度。“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报道视角,更是一种进步的社会价值取向。
(作者: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策划)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