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4-03-12 02:31李静静王小娟万小娟王克芳
护理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漏尿病耻预防性

李静静,王小娟,万小娟,吴 臣,王克芳

(山东大学 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尿失禁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5种主要慢性疾病之一[1],严重影响患者的自尊、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2]。国内外研究表明,社区中老年女性的尿失禁患病率为10%~47.9%,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3-4]。然而,尿失禁患者就医的比例仅为16%~39%[5],多数患者会采取一些自我处理措施,如限制液体摄入、使用尿垫和改变行为方式等,来避免或减少漏尿的发生[6]。研究发现,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对尿失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7]。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应对方式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以促进患者求医行为的建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1年5—10月对济南市某3个社区的592例女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女性;(2)符合国际尿控协会2002年对尿失禁的定义,即排尿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且在最近2周内至少经历过1次;(3)意识清楚,能完成问卷调查;(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有下列情形之一:(1)精神残障;(2)有明显生理缺陷或重大疾病。

1.2 测量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包括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既往病史、尿失禁患病时间、求医经历、医疗付费方式等。

1.2.2 尿失禁问卷简表中文版 用于筛查尿失禁患者,可测量尿失禁的频率、漏尿量、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尿失禁的类型。共4个条目,前3个条目为计分项,各条目的得分相加即为量表总分,得分范围为0~21分,总分≤7分为轻度尿失禁,8~13分为中度尿失禁,14~21 分为重度尿失禁[8]。 量表 Cronbach’s α系数为0.71,重测信度为0.72~0.93[9]。

1.2.3 修订版社会影响量表 社会影响量表最初用于癌症和艾滋病患者病耻感的测量,本研究小组通过对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调查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共3个维度,分别是社会隔离(8个条目)、社会排斥(7个条目)和内在羞耻感(3个条目),其组合信度分别为 0.775、0.805、0.870。 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组合信度[10],可用于测量女性尿失禁患者疾病相关的社会影响。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极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极为同意。量表得分范围为18~7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感知到的病耻感越强。

1.2.4 女性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量表 用于女性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的定量测评,共3个维度,分别是预防性应对(8个条目)、掩饰性应对(6个条目)和治疗性应对(4个条目,需反向计分)。量表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 量表得分范围为18~7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应对方式越消极。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 0.778,信效度良好[11]。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法,在调查中使用“漏尿”代替“尿失禁”一词以便于理解。调查前征得研究对象所属居委会的审查和认可,调查时由课题组的2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使用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填表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知情同意后进行匿名调查。填表结束后,当场收回并进行统一编号和检查,如有遗漏请其当场补齐。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92份,回收有效问卷59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病耻感得分和应对方式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尿失禁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592例女性尿失禁患者,年龄30~70(53.17±8.07)岁;汉族568例,其他民族24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1例,初中229例,高中234例,大学及以上58例;婚姻状况:已婚并与配偶共同生活547例,离婚或与配偶分居9例,丧偶36例;职业状况:已退休291例,未退休301例;家庭人均月收入:≤360元22例,361~1 000元 128例,1 001~2 000元 316例,2 001~5 000元111例,5 001~10 000元11例,>10 000元4例;医疗付费方式:自费89例,非自费503例。

2.2 尿失禁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 患者的漏尿持续时间1~30(3.77±3.55)年;有尿失禁求医经历131例,从未求医461例;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妇科病及肿瘤等既往病史273例,无既往病史319例;尿失禁类型:压力性尿失禁410例,急迫性尿失禁12例,混合型尿失禁170例;尿失禁严重程度:轻度291例,中度235例,重度66例;尿失禁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没有影响132例,轻度295例,中度147例,重度18例。

2.3 尿失禁患者病耻感得分 尿失禁患者病耻感总分为(56.15±9.34)分,其中社会隔离(24.10±5.04)分,条目均分(2.68±0.56)分;社会排斥(25.34±4.28)分,条目均分(3.17±0.54)分;内在羞耻感(6.71±2.50)分,条目均分(2.24±0.83)分。

2.4 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量表得分 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总分为(41.44±7.48)分,其中治疗性应对(14.44±1.86)分,条目均分(3.61±0.47)分;预防性应对(16.63±5.43)分,条目均分(2.08±0.68)分;掩饰性应对(10.37±3.34)分,条目均分(1.73±0.56)分。

2.5 影响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的多因素分析 为避免信息遗失,分别以3种应对方式为因变量,将所有17个自变量按照α入=0.05,α出=0.10标准逐一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其中连续型变量包括年龄、漏尿持续时间、病耻感、社会隔离、社会排斥、内在羞耻感;等级变量包括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尿失禁严重程度、尿失禁对生活的影响;二分类变量包括民族、是否退休、是否自费、是否求医、是否有既往病史;无序分类变量包括婚姻状况和尿失禁类型,进行哑变量设置,以上变量均采用stepwise法进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既往病史、尿失禁严重程度、尿失禁对生活的影响、病耻感可解释预防性应对总变异的44.0%;年龄、尿失禁严重程度、尿失禁对生活的影响、社会隔离可解释掩饰性应对总变异的41.5%;医疗付费方式、求医经历、尿失禁对生活的影响、社会排斥、病耻感可解释治疗性应对总变异的22.6%。具体见表1。

表1 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n=592)

3 讨论

3.1 女性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应对方式又称为应对策略,是指人们为应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12],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宫克等[7]研究发现,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提高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对提高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负性作用。在本研究中,预防性应对是指避免参加社交活动或体育锻炼、避免或减少外出、限制饮水量等,掩饰性应对是指勤换内裤、使用尿垫等吸水产品、在无尿意情况下频繁如厕等,治疗性应对是指自行购买非处方药药物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等,应对方式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应对越消极[11]。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尿失禁患者的治疗性应对条目均分最高,其次是预防性应对,掩饰性应对条目均分最低,表明尿失禁患者在出现漏尿症状后较少采用治疗性应对,而倾向于采取预防性或掩饰性应对,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6]。预防性和掩饰性应对虽然可以暂时减少漏尿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困扰,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漏尿产生的原因,反而延误疾病的治疗,最终导致尿失禁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从结果可以看出,尿失禁患者的文化程度越低,越倾向于采用预防性应对。这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较低者自我保健意识较差,对尿失禁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漏尿不是疾病或者不是严重的疾病,没有必要看医生,因而更倾向于采用预防性应对,这与Li等[13]的研究结论一致。Berger等[14]在对571例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因治疗费用问题而不愿就医的患者占7.6%,说明医疗付费方式是影响患者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医疗费用需自费的患者较少采用治疗性应对,这可能与尿失禁病程漫长且治疗费用昂贵[15],自费患者因无法支付高额的治疗费用或担心治疗效果不显著等有关。此外,年龄也能影响尿失禁患者的应对方式。本研究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尿失禁患者较少采用掩饰性应对,这可能是因为年轻女性较重视自身形象及外界评价,而老年女性多无工作或已退休,对外表的注意力下降,且多数老年女性认为漏尿是衰老的必然结果,没有必要就医,因而较少使用掩饰性应对,这与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一致[16-17]。

3.2.2 疾病相关资料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尿失禁程度越严重、尿失禁对生活的影响越大,尿失禁患者越倾向于采用预防性和掩饰性应对。对于病情严重、生活严重受影响的患者,漏尿产生的病耻感和恐惧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常常使其感到无奈并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倾向于采取预防性应对和掩饰性应对。有些患者尽管病情严重、经济条件较好,但由于对疾病存在错误认知,也往往不去就医。提示应加强对尿失禁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深人们对尿失禁的认识,促进患者尽早治疗。本研究中,有尿失禁求医经历的患者较少采用治疗性应对,原因可能是部分医务人员尿失禁相关知识缺乏,认为尿失禁是衰老的正常现象,没有必要就诊,从而打消了患者寻求进一步治疗的念头[18]。另外,我国能提供专业尿失禁诊断和治疗的机构较少,诊治不规范,患者往往得不到有效治疗。陈素琴[19]等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知识缺乏,有近3成的护士并不认为压力性尿失禁需要治疗。国外有文献报道[15],多数就医的尿失禁患者反映医务人员很少询问漏尿症状,常常是患者主动向医生陈述病情。事实上,尿失禁患者往往对疾病羞于启齿或对漏尿症状不重视,从而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对病情的询问对患者的影响是显著的,这在戒烟治疗中已经得到验证[20],因此,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尿失禁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尿失禁的筛查及诊治能力,关心体贴尿失禁患者,主动与患者讨论病情,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另外,有既往病史的患者,较少采用预防性应对,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过于重视既往病史的症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而漏尿症状有时并不严重以致无法引起患者的充分重视[17]。

3.2.3 病耻感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尿失禁患者的病耻感越弱,患者越倾向于采用预防性应对;感知到的社会隔离越弱,越倾向于采用掩饰性应对;病耻感越强,感知到的社会排斥越弱,患者采用治疗性应对越少。患病初期,尿失禁程度较轻,尿失禁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影响较小,患者的病耻感和感知到的社会隔离较弱,因而倾向于采用预防性或掩饰性应对来暂时缓解漏尿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因频繁发生的漏尿及其产生的异味而产生强烈的病耻感,害怕别人嘲笑或排斥自己,因此隐匿病情,不愿就医。Hsieh等[21]的1项研究显示,51.7%的女性尿失禁患者因羞耻而不愿就医。Horrocks等[17]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因漏尿产生的害羞和尴尬等负性体验使女性尿失禁患者羞于向家人、朋友和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和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尿失禁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使尿失禁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降低疾病产生的病耻感和心理压力。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关心鼓励尿失禁患者,消除患者的不安和焦虑,促进其就医。

4 小结

女性尿失禁患者较少采用治疗性应对,应对方式较消极。应对方式的选择对预测尿失禁的病情进展和提高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应评估女性尿失禁患者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加强对患者的疾病知识宣教和情感支持,使患者意识到尿失禁的严重性和尽早就医的益处,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尿失禁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促进医务人员对尿失禁患者的主动宣教,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1]朱 兰.女性尿失禁的流行趋势及带来的社会问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5):261-262.

[2]Bartoli S,Aguzzi G,Tarricone R.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Overactive Bladder: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Urology,2010,75(3):491-500.

[3]Hunskaar S,Burgio K,Diokno A,et al.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J].Urology,2003,62(4):16-23.

[4]牛丽华,刘少辉,郑 莉.社区中老年居民尿失禁患病率及三级医疗机构就诊率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3973-3975.

[5]Rios A A N,Cardoso J R,Rodrigues M A F,et al.The Help-seeking by Women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Brazil[J].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y Journal,2011,22(7):879-884.

[6]Beji N K,Ozbas A,Aslan E,et al.Overview of the Social I-impac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with a Focus on Turkish Women[J].Urologic Nursing,2010,30(6):327-334.

[7]宫 克,王 莉,白姣姣,等.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576-2578.

[8]苏 静,文建国,魏振玲,等.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严重程度与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医药,2006,46(1):18-19.

[9]Huang L,Zhang S,Wu S,et al.The Chinese Version of ICIQ:a Useful Tool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Urinary Incontinence[J].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2008,27(6):522-524.

[10]吴 臣,刘 妍,王克芳.修订版社会影响量表应用于女性尿失禁病人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28):2680-2681.

[11]吴 臣,刘 妍,管晓萌,等.女性尿失禁患者应对方式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护理学杂志,2012,27(15):39-41.

[12]Lazarus R S.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Past,Present,and Future[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3,55(3):234-247.

[13]Li F L W,Low L P L,Lee D T F.Chinese Women’s Experiences in Coping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7,16(3):610-612.

[14]Berger M B,Patel D A,Miller J M,et al.Racial Ddifferences in Self-reported Healthcare Seeking and Treatment for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Women from the EPI Study[J].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2011,30(8):1442-1447.

[15]Subak L L,Brown J S,Kraus S R,et al.The “Cost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for Women[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6,107(4):908-916.

[16]李洪梅,蔡 舒.社区中老年人对尿失禁认知程度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11):975-976.

[17]Horrocks S,Somerset M,Stoddart H,et al.What Prevents Older People from Seeking Treatment for Urinary Incontinence?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Barriers to the Use of Community Continence Services[J].Family Practice,2004,21(6):689-696.

[18]Silva L,Lopes M H B M.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Reasons for Not Seeking Treatment[J].Revista da Escola de Enfermagem da USP,2009,43(1):72-78.

[19]陈素琴,毛菊萍,王 黎.镇江市3家医院妇产科护士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认知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12,19(11B):17-19.

[20]Okuyemi K S,Nollen N L,Ahluwalia J S.Interventions to Facilitate Smoking Cessation[J].Am Fam Physician,2006,74(2):262-271.

[21]Hsieh C H,Su T H,Chang S T,et al.Prevalenc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Obstetrics,2008,100(2):171-174.

猜你喜欢
漏尿病耻预防性
2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泌尿外科门诊早泄患者的病耻感调查研究
分析老年患者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你被漏尿困扰了吗?
缘何会出现产后“漏尿”
前列腺术后漏尿一般是暂时的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人格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