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平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新课标曾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当下我们必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从学生语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建构一套能使学生自主、充分、积极地发展自身语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快乐的学习,这样语感也会潜移默化的得到发展。
这里所说的读,不是一味地放任自读,教师要在其中发挥导的作用,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读的水平,做到读必有所得。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找出印象深的句子或者字眼,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和同学交流。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感知课文的用词、造句、布局、情境等。经过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加深了理解,对作者准确的用词也加深了理解,从而训练了学生语感,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为“美读”。美读是指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能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能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生动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做到以言动人,以情感人,达到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统一。美读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如《草原》一文,第一段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然后让学生想象: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口述“见闻”。通过想象,一段写景的文字就会变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呈现了草原的情境美,紧接着利用电教手段,将这幅美丽的画展现在白板上,学生眼前真的呈现出草原那美丽的画面。当学生再次美读时,似乎自己置身于草原之中,驰骋于草原之上,欣赏着草原的美景,其乐融融。
语文课上,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对那些语感因素很强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进行比较揣摩,体悟言语运用的妙处和规律。可以是换位比较,了解句义变化,也可以换词比较,体会用词是否准确,还可以增删比较,发现规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句中两处用了双关的手法,使句子的含蕴丰富而深刻:一是“四周围黑洞洞的”,一是“碰壁”。阅读这样的句子,不仅要从字面上弄清其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赏析、朗读、背诵,凭借语言文字,锤炼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培养语感,揣摩它的深刻含蕴。这样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复朗读,仔细揣摩。
语文课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些语感点有所触发。有所贯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有悟而得。如《三人行》最后一段写到:“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课题为“三人行”,文章大多篇幅主要叙述王吉文是如何带领两个伤员在草地上艰难前行的,文章结尾理应写清他们三人艰难前行的结果,但是却用上面那段话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美妙的艺术空白,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去想象三人行的结果。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给学生评价的时间,学生喜欢哪些言语材料,就让他们反复品味这些言语材料;学生觉得哪些言语材料精美,就应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这些言语材料,还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欣赏。不要以教师个人对言语的喜好去替代学生自己的言语喜好,不要以教师个人对言语的评价去抵消学生自己对言语的评价。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得越迅速,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讯速;教师“还”得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