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读进去、走出来”的最佳语文学习状态

2014-03-12 12:40:18
语文天地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体味文本课文

任 燕

一、以读促感,由思促悟

1.“感”是“感知”、“感受”。“感知”是通过对文本和现象的解读,知道其主要内容和思想,它必须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对现象充分的理解,以获得感性的认识。而“感受”是在解读文字和现象时读者会感觉到字里行间所存在的情感,同时也感觉到自己感情波动。“感”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感性,是学生与文本首次亲密接触。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的便捷方法是“读”。通过“读”促进其对文本的“感知”、“感受”。“读”的方法有: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最终目标都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知作者及其作品,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感受,从而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2.“悟”主要指“领悟”,它是在“感”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共同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做深层探索和体会,从而获得一种思想的飞跃。有时候,“悟”是由此及彼的“领悟”;有时候,“悟”是豁然开朗的“顿悟”。但不管是哪种“悟”,都是思想和情感的升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到文字的背后”。要真正“读到文字背后”,离不开一个字“思”,即“思考”,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抓到深层的内涵,获得启迪。

二、创境促体,激情促验

1.“体”是“体会、体味”的意思,即对感受的东西,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回味,可以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也可以对想象进行思索,还可以对情感进行对话。不管是“体会”还是“体味”,都侧重于“体”,即个体,基本是个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流动。为了能让个体活动积极有趣,教者就要为其创设美好而合理的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理解课文的深刻性,能化抽象为形象,变苦学为乐学,轻松的体味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2.“验”是“验证”的意思。把文本中的情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验证。可以说“验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他必须以主体对阅读对象的感知和理解为基础,再通过情感和想象结合,获得深刻的印象。《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总目标中指出“注重情感体验”。以《珍珠鸟》一课为例,在教学六七自然段,也是课文的高潮与结尾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深处,以写燃情,激情促验,以验明智。课末,我对学生说:“小珍珠鸟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快乐的生活着,对我们的信任在一天天加深。终于有一天,奇迹发生了。你能展开想象,描绘小鸟趴在作者肩上入睡时的情景吗?”这样,引导学生与小鸟深情对话,升华情感,启迪智慧,于自然之中表达出学生对文章主旨丰富而独特的理解。

三、以践促养,由探促新

1.“感悟”和“体验”都必须亲历亲为,都是学习者亲身参与和融入的过程。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联想并参与其中,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知道海伦凯勒是一个不幸而又幸福的人。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14部作品。这些内容对于一个耳聪目明的五年级学生来说,都只能从课文中直观的认识,可是,如何深入课文,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呢?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盲聋人生活有所体会,我布置学生回家蒙上眼睛、不允许讲话,在父母的帮助下体验黑暗无声的40分钟,去体验那种“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唯有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实践,走进文本,与课文及其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才能有所感悟和理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虽然“感悟”和“体验”意义不同,但两者密不可分。一般先“感悟”后“体验”,“感悟”是前提,“体验”是深耕。没有“感悟”,“体验”就是空中楼阁;没有“体验”,“感悟”也不会深刻,它们不仅是学习手段,还是思维方式。如果两者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利于学生发展新思维,探索新途径。

如果每一位教者都能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样的教学理念地指引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种“读进去、走出来”的最佳语文学习状态,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成为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

猜你喜欢
体味文本课文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48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河北画报(2018年5期)2018-08-20 02:53:02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体味细节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1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