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目的是为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掌握学习的最佳方法,探究认知的最佳途径,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托县教育局出台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八字”方针:自学—精讲—训练—反馈,首要提出的便是自学,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的一种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兴趣是学好语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往往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功夫,教学《山中访友》时,激情导入后,我说:“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文:(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2)可问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3)你们在大自然中遇到过这样的朋友吗?”以此让学生学会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学习《桂林山水》时,我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网上图片欣赏,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范读,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教师适时激励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充满自信,获得成就感。
1.利用工具书进行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并引导他们养成借助工具书来学习的习惯。
2.给出自学提示,培养自学能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有限的,学什么、怎么学,这对于小学生自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让学生自学不是空喊出来的,而要有一定的学习目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自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弄清学习目标,给出自学提示。
3.勇于质疑,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自学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难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切勿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要进行恰当的启发提示,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教师点拨在刀刃上,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智力基础和已经具有的良好习惯,有的放矢。任何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学生总有一部分是理解的,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教师可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预习题,让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动手、动口、动脑,每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做预习作业,在课本上做一些标注,圈、点画,每次作业,要求学生之间互相检查,作文草稿,让学生自改、互改,查寻自己的疏漏,养成细心做作业的习惯。
总之,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培养出较好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达到。教师对此应当“心中有数”,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怎样“教方法”,还要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怎样落实“用方法”,怎样提高自学能力。平时要做到“教”中有“用”,“用”中有“教”,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