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解构与建构

2014-03-12 09:33:56王常柱李玉萍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

王常柱 李玉萍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山东 250022)

[伦理学]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解构与建构

王常柱 李玉萍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山东 250022)

后现代主义;现代价值观;解构;建构

后现代主义蕴含着对现代价值观的解构以及对新型价值观的建构。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借助于启蒙哲学形成了其现代价值观,并坚信借助现代价值观即可通过一个线性的、全面的现代化过程而不断取得进步。然而,西方社会并未如愿,而是于20世纪60年代陷入全面危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充满不满与愤怒,对现代价值观实施全面解构,提出了自己的价值主张。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全面解构,既具必然性,也具有局限性,但对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却无疑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领先步入“后现代”,与之相随,其价值观也出现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换趋势。依据英格莱哈特的研究,这种转换趋势表现出两种维度:一是现代化维度,即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的转变趋势。二是后现代维度,即从“生存价值”向“幸福价值”的转变趋势。①吴鲁平.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1(5):19.面对价值观的后现代转换趋势,人们不禁心生疑问:现代价值观的后现代解构是如何发生的?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变化意味着什么?后现代背景下的价值观建构具有怎样的内容和意义?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从历史的视角,追问现代价值观之后现代解构与建构的本质与意义,并对上述问题作出合理回答。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对现代价值观的解构

后现代主义是基于其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文化思潮,其批判矛头直指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文明核心的现代性。所谓现代性,是指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自笛卡尔所开创的近代哲学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特性。我们知道,笛卡尔通过突出精神与物质的差异,提出了主客二元论,将自我确定为思维的起点,而且自此之后,“这个观点影响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阵营的欧洲哲学,至今依然如故”②[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M].马家驹,贺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328.;康德将启蒙运动的核心确定为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是目的的哲学命题,坚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力。这种现代性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意识的核心。

现代性一经产生,便爆发出无穷的激情与活力,通过新的技术、新的运输方式和交往方式、产品的分配和消费方式、现代艺术和意识形态而散布到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现代价值观。作为现代人的社会意识,现代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如下五种形态: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就是人是自然价值的主体、人是自然的主宰。这种观念是人类社会对自然实施征服与掠夺的理论依据。二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至上,强调个人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中心地位。这种观念是西方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三是人道中心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强调人性高于神性,提倡人的当下幸福,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基本的人生哲学。这种价值观为人的全面解放提供了价值支撑。四是科学中心主义。科学主义价值观是现代人对科学充满崇拜的集中体现。这与科学在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推动作用紧密相连,对西方社会影响重大。五是西方中心主义。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洗礼的欧洲社会快速发展,令西方社会充满自信,故而强调西方在世界文明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观念是西方霸权主张的价值基础。

现代价值观一经诞生,便以其强大的确定性使人们坚信:凭借理性,人类社会必定能够通过一个线性的、全面的过程而不断取得进步。然而,历史表明,现代价值观并没能保证人类社会永远进步,而是在20世纪中叶将人类社会带入了重重危机。面对重重危机,后现代主义以解构的方式对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刻反思。所谓解构(deconstruction),并不是“破坏”或“毁灭”,而是类似于“分析”和“批判①冯俊.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方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I997(5):38.,因此,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价值观的解构,既不是“破坏”,也不是“毁灭”,而是一种“分析”和“批判”。概括而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解构遵从了如下逻辑:

首先,将启蒙哲学贬斥为理性主义,借助取消人之主体地位来否定理性主义的合理性,进而全面解构中心主义的现代价值观。毫无疑问,理性主义是启蒙哲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正是依据这个特征,启蒙哲学才得以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构建起中心主义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人是一切的主体。西方哲学史表明,启蒙以来的哲学家,从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到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几乎无一例外都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强调主体赋予世界以意义,真理依赖于主体。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是一种虚妄,因为如果说上帝作为主体是一种哲学虚构,那么,启蒙哲学将人作为主体也同样是一种虚构。如此,既然人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虚构,那么,由之而来的现代价值观也是一种虚构,因此对其实施全面解构也是自然合理的。

其次,将启蒙哲学贬斥为基础主义,借助于反对元叙事来否定知识的和科学的合法性,进而全面解构现代价值观的物质基础。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哲学的所作所为,乃是通过一种整体的思维框架,将分散在各分裂学科中的学问统一起来并使之联系在元叙事的方式之中,进而为科学知识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利奥塔将元叙事划分为宏大叙事、启蒙叙事两类,他指出:“当代社会与文化——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文化中,知识的合法问题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形成的,宏大叙事已经失去了它的可靠性,无论它采用什么样的统一方式,也无论它是思辨的叙事还是解放的叙事。”②转引自:冯俊.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方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I997(5):41.既然元叙事失去了它的可靠性,那么,由之赋予合法性的现代科学知识和价值观也同样是不可靠的。

其三,将启蒙哲学贬斥为普遍主义,借助于强调差异性来否定普遍真理和人类解放,进而全面解构现代价值实施的现实可能。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启蒙哲学的普遍主义特点,在认识领域表现为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获得普遍使用的真理,在实践领域则表现为实现普遍的人类解放、走向作为终极目的的自由王国,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后现代主义认为,自启蒙以来,真理在各种话语中居于优先地位,出现了利奥塔所属的“真理的白色恐怖”;另一方面,真理总是和权力纠缠在一起,真理与权力相通约,产生福柯所说的“真理政治学”①姚大志.后现代主义与启蒙[J].社会科学战线,2005(1):33.。如果说,普遍主义是其推行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那么,普遍真理和人类解放的口号就是对人的愚弄。如此,后现代主义就成功地实现了其对普遍主义的批判,也进而实施了对现代价值观的有效解构。

由上可见,后现代主义成功解构了启蒙哲学,也进而实现了其对现代价值观的批判与否定。而且,通过上述解构,展示出这样一幅蓝图:一个健全的社会和非祛魅的世界应该是多元的、有机的、整体的、过程的、有灵性的、非决定论和绝对自由的,而且这样的社会和世界一定会出现。

二、价值观后现代解构的历史必然与局限

经历一番风光之后,现代价值观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导致出现了如下四重关系危机,产生了如下五重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危机、人口爆炸、战争灾难、贫困等严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张。其次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危机。经济滞涨、中东战争、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美国和前苏联的冷战对峙,加剧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了各国社会秩序的危机、族群对抗和各种社会问题。其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危机。越南战争的惨败,动摇了年轻人对西方价值观的信念,使之陷入信仰危机、认同丧失和心灵紊乱之中,成为垮掉的一代。其四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危机。个人中心主义所蕴含的利己的精神内核必然导致社会个体的利己、排他行为,进而恶化其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产生关系危机。其五是人与科学的关系危机。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危及科学自身,科学研究的非人化使其陷入普遍化的新蒙昧主义,科学的进步不仅为人类带来福祉,还带来了人的异化和对人的奴役。总之,原本“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西方世界,一时间爆发了全方位、立体化和总体性的大危机”②邹吉忠.反思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J].江海学刊,2004(6):32.,而这些危机为后现代主义全面解构现代价值观提供了现实基础。

上述危机不仅为后现代主义全面解构现代价值观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且还提供其对现代价值实施全面解构的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概括而言,这种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全面解构现代价值观,符合价值观转换的历史实际。作为思想意识,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总是与相应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价值主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影响乃至决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状况。我们知道,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早已与其原初形态发生了显著差别,其社会生产以及财富的分配和消费状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詹姆逊所谓的后现代的生产和财富的分配与消费。在此,资本主义已无处不在,文化生产“已广泛地并入商品生产:在更大的成交率上对生产新的连续不断的看似更新奇的商品(从衣服到飞机)的狂乱而迫切的要求,现在赋予审美和实验以一种日益增长的结构性功能”③段忠桥.戴维·麦克莱伦论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J].教学与研究,2009(3):43.。在这种结构性功能的影响下,原本是生存主体的人们,开始缺少历史感,成为变动不居、朝生暮死的存在者。如此,现代性不再是人类解放的进步力量,而成为奴役、压迫和压制人类的工具。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实施后现代解构,既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其次,后现代主义全面解构现代价值观,具有价值观的连续性特征。连续性原是流体运动的一种性质,而价值连续性特征,则是指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属性。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独立于社会现实之外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或者表现为领先于时代,或者落后于时代,或者促进历史的发展,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产生不满、乃至愤怒,是因为它背离初衷,将人类社会带入危机之中。不过,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完全否定、排除现代价值观,也“不是要把人类拖回到一个水磨、油灯的古朴时代,而是要在一种超工业主义的基础上,遵循一套实用主义的、享乐主义的、集体主义的和崇尚个人主义的准则,但绝不是其中之一的选择,人类将在普遍地往更人道和更民主的方向发展,那时的科学技术是‘实实在在地走向民众’,为‘新人民主义’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人服务”①张之沧.后现代思潮中的科学技术定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I999(2):25.。从这个意义看,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价值观的修正与完善。

其三,后现代主义全面解构现代价值观,符合价值观的选择性特征。价值观具有主观性,即主体借助于自己的主观选择形成其关于社会现实的价值反映。也就是说,一定的价值观乃是主体选择的结果。基于稀缺性和社会化两个假设,英格莱哈特研究“世界价值观调查”结果并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和物质安全长期提高后,一个人将发现在老一代和年轻一代之间的优先价值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它们是由不同的经历所塑造的②[美]罗纳德·英格莱哈特.全球化与后现代价值观[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4):43.。这个结论表明,当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就会把生存看作理所当然之事而不再予以关注,而对另外的价值需求充满关注。后现代主义正是遵循这样的逻辑实施其对现代价值的后现代解构的。后现代主义认为,重重危机表明现代价值观已不再适合时代需要,人类社会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需求,找出恰当的、符合自己价值需求和信仰变化的发展模式。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实施解构,乃是基于客观现实、依据自身的主观性作出的价值选择,因此具有内在的历史必然性。

上述分析表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实施解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然而,透过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解构立场、逻辑、内容与结果看,这种解构无疑具有自己的局限性。首先,从立场看,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后现代解构,多是从情感主义、自然主义、宗教主义的立场出发的,这一点在后现代环境伦理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其次,从逻辑看,后现代主义是从其现代危机来认识和解构现代价值观的,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价值观所以产生的内在的逻辑根源。再次,从内容看,现代价值观的后现代解构,主要集中在自然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女权主义等内容上,远未达到“全面”的程度。最后,从结果看,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实施的后现代解构是非常成功的,但它却没有很好地建构自己的后现代价值观。上述立场的、逻辑的、内容的、结果的局限性,必然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全面解构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三、价值观的后现代建构及其历史性意义

然而,必须指出,尽管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所实施的全面解构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它的确为价值观的后现代建构做出了巨大努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概括而论,后现代主义关于价值观建构的见解与主张可归纳如下:

首先,后现代主义强调和谐,用和谐性解构启蒙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万物平等、和谐共处。后现代主义最不能容忍的,乃是现代价值观由张扬人之主体性而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将自己看作自然的主宰,因而将自己看作目的而将世界看作手段,这无疑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堵塞了人类通向未来的生存道路,其危害性是无需言说的。基于此,美国学者乔·霍里德严厉批评说:“现代理性主义力图通过创造出一种完全人工性的环境使人们摆脱自然。自然被视为可塑造的,这种观点在今天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对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带来毁灭性的威胁。”①[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8~84.所以,后现代主义解构与颠覆现代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平等与和谐。这种观点在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那里有不同的表达。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人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而成为了自然的“托管人”与“守护者”;在霍尔姆斯·罗尔斯顿那里,不再仅仅具有外在价值,也与人类一样具有了内在价值。

其次,后现代主义强调关系,用关系性解构启蒙主义的自我中心主义,提出了人我合作、利己利他的价值观。自我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等。后现代主义反对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②[韩]金泰昌.世纪大转换时期与政治哲学有关联的神学、哲学体系的转变[J].甫玉龙,译.国外社会科学,1996(5):64.。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每一个人都处在与他们有关系的人群之中,即“关系的自我”,认为个人只有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才能被理解,因此自我中心主义的价值是不可取的,理应放弃,应当倡导一种新型的价值观。这种新型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那里有不同的体现,比如,在大卫·格里芬那里,它就表现为强调人的奉献精神,在胡塞尔、海德格尔那里,就表现为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与距离等。

其三,后现代主义强调感知,用非理性解构启蒙主义的极端理性主义,提倡感性至上、生存幸福。理性主义(Rationalism),强调理性作为知识来源的基础地位。17~18世纪间,理性主义的迅速扩张,崇尚超感性的、超验的东西,强调规范和秩序而贬抑人的感性,将世界上的包括生命、生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纳入其中,使之成为理性的审查对象,其结果就是人称为普遍的人、生活成为毫无激情的重复。后现代主义对此给予坚决反击,认为建立在启蒙哲学基础之上的极端理性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他人的疏离,抹杀了人的情感、意欲等人生的重要方面,把人变成了知识、科学的附属品。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非理性,坚决反对以理性的名义安排个人的生活。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阿道尔诺与霍克海默曾批判说:“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③[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后现代主义指出的这个事实,不能不说是理性主义的悲哀。

其四,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用多元性解构启蒙哲学的极端总体主义,提倡差异共存、诉求多元。自启蒙以来,哲学始终强调理性至上,追求整齐划一,而且将这一特征当作成功的标示。如此一来,历史和社会被看作由中心、本质和目的支配的统一整体,哲学也成为一种总体主义、乃至极端总体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里,事物并不像现代科学技术所试图要掌控其规律的那样具有不可质疑的确定性,而是相反,世界上的事物仅仅是一种“视域融合”,仅仅具有碎片性、相对性,那种所谓的整体性、普遍联系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妄想罢了。基于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多元,反对总体主义,期望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图景。所以,在利奥塔、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那里,差异、多元不再是被消除的对象,而成为强调的对象,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差异、单调的世界,只能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荒原,而缺乏差异的人则如同毫无个性的玩偶。

上述分析表明,后现代主义依据其自身的主观选择,建构了后现代价值观。毋庸讳言,这种价值观还不完美,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乃至缺陷,但毕竟是人类社会对传统价值观反思的结果。因此,后现代价值观对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历史性意义概括如下:

一是为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建构提供了积极尝试。如果承认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就应当承认不同的社会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后工业社会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后现代主义所建构的新型价值观,是应时代的要求、经过主观选择而形成,无疑是现代人类社会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尝试。这种价值观不仅代表了现代人对传统的不满与愤怒,更代表了一种渴望与期盼。因此,后现代主义所作出的积极尝试,不仅有益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益于整个世界。

二是对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合理批判。毫无疑问,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现代化不仅促进了进步,也带来了严峻的现代化危机。这个事实表明:支撑现代化进程的价值观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反思解构这种价值观是必要的。今天,人类历史已经走过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正在步入后工业社会,其价值转变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必需的。此刻,后现代主义勇挑时代重任,洞察现代价值观的种种弊端并加以合理批判,其历史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警示。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要依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现代化。然而,对于不同的社会而言,究竟进入怎样的现代化却是一个思之愈久则愈久弥新的大问题。而且,确如后现代主义批判的那样,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无疑出现了重重危机,它不仅没有实现其所承诺的历史进步,反而将人类社会带入了难以自拔的深渊。由此可见,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后现代主义所建构的后现代价值观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英格莱哈特的“文化地图”表明,“后现代化”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比较富裕和人身物质安全性较高的发达工业社会,价值观的后现代转变也主要在这里发生。这似乎表明,价值观的后现代解构与建构具有它的时空性限制,并不是一个随处可及的普遍现象。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时空的高度压缩,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三重叠加令中国社会遭遇后现代困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后现代主义以及其对现代价值观的全面解构也已实实在在地摆在中国社会的面前。对于后现代主义,中国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视之为洪水猛兽,或避之唯恐不及,或加以口诛笔伐;二是视之为超前之物,以不合国情为名加以拒绝;三是视之为普遍之物,支持并予以热烈欢迎。上述三者时常交锋,争论也颇为激烈。这个事实表明:后现代主义及其价值观确已出现,置之不理是不可能的,中国社会需要拿出智慧加以对待。

记得,曾有人用“幽灵”来形容初起的后现代主义,说它在欧洲上空游荡。令人诧异的是,这个幽灵今天已游荡出欧洲的天空而漂浮于整个世界,其所建构的后现代价值观也已产生广泛影响。这一点是出乎意料的,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审视过去、向往未来而言,却无疑是有益的。

Post-modernism’s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Western Values

WANG Changzhu LI Yup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Jinan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022)

post-modernism;modern axiology;d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

Post-modernism de-constructed and re-constructed modern western values.Since the Renaissance,the western society had formed itsmodern values informed by the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and firm ly believed these valueswould guarantee a straight line progress toward comprehensivemodernization.Thiswillful wish never came true and the whole society went into fullblown crisis in 1960s.Post-modernism,being saturated with discom fortand resentmentovermodernization,launched overall deconstruction ofmodern values and put forward its value propositions.Although the de-construction was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and limited,it still offers enlightenments and lessons valuable for the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王常柱,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伦理思想史。

B82-06

A

1009-9506(2014)02-0001-06

2013年12月20日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14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 06:06:04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6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现代装饰(2018年11期)2018-11-22 07:27:26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0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7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中国周刊(2018年4期)2018-05-15 0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