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所表现出的诸多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许多人以《逍遥游》为渊源,创作诗词歌赋,借高飞九万里、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形象抒发自己的壮怀,而且在创作风格上继承了《逍遥游》的浪漫主义文风,气势磅礴,想象奇特,境界雄浑。在唐代诗人中,接受《逍遥游》思想最为明显,最能传达《逍遥游》之神的,当数盛唐大诗人李白。
庄子主张逍遥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以“无己”、“无功”、“无名”的态度,保持心灵的纯净,实际上追求的正是一种“无欲”、“无惧”、“无求”的精神境界。
李白生活在盛唐,具有远大的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屡屡碰壁。他面对理想实现的渺茫与命运的坎坷,不得不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寻找解脱。《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庄子为求自由而避世,他的自由观缺乏实践的基础,而李白却将自由与建功立业的愿望联系在一起。正因为李白对社会寄有理想,关注民生与政治,热爱现世生活,所以,一旦不自由,他便会爆发出强烈的反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坦露了众多怀才不遇者的共同心声。
《逍遥游》中“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的“无用之用”的价值观认为人是有价值的,但要有用于己,无用于世,这是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后世李白的人生价值观显然更具有积极意义,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了,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如《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么的自信,多么的豪迈。《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充分表明他是多么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白的《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借喻手法,通过燕昭王筑台尊礼郭隗、招聘贤士的历史故事,反映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坦率地表露了自己无法实现社会价值的愤激心情。
庄子顺任自然的思想,决定了庄子对自然美的推崇,《天道》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认为西施的美是自然而然的,是出于本性,不是故作的姿态。李白也是推崇这种自然美的,他在《玉壶吟》中有两句诗直接化用上面所提的故事,“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这两句是说李白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自如,这种坚贞傲岸的美德是自然形成的,别人是效法不了的。
李白在哲学思想上受庄子“自然”、“无为”、“真”等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映在文艺观上,也就十分自然地表现为一种追求清真自然、不事雕饰的朴实之美。他在《恩经乱离后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确表达了赞赏朴素清新、自然天成的美学倾向。李白诗中多次出现“清真”一词,“清真”的首要含义,就是指具有道家“自然无为”、质朴率真的天性与精神状态。如李白《王右军》诗云“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避地司空原言怀》中说“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夸张奇妙,想象丰富,比喻形象,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极大地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秋浦歌》(其十五)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巧妙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注重事物本身与夸张对象的内在联系,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而且他的夸张使用又是高频率,多角度的。
在《上李邕》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临路歌》中又写道,“大鹏飞兮震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庄子笔下那大鹏的光辉形象和雄震天下的气势经过李白的想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