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非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SVOVR式是重动句的抽象格式,而重动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是指前后两个动词复现,前一个动词带宾语,后一个动词带补语的句式,其中S代表句子的主语,V代表重复的动词,O是宾语,R表示补语。
对于重动句重心的分析,基本能确定VR充当重动句式的语义焦点,项开喜从重动句功能研究的角度分析,指出“动补”是重动句的语义重心和信息焦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某种超常性,因此重动句式中的述补结构一般是突出强调动作行为的超常性。[1]李讷、石毓智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重动句,也同样证明了重动句是在动补结构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演化而来,从而很好地论证了重动句的焦点问题。[2]
而对于重动句这一句式的分类却还比较混乱,刘雪芹根据诸多不同的标准对重动句作了多角度的分类,比较全面,但是作者却未说明如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且多停留在分成什么样的类上,对于分下来的类却没有作相应的分析,故不予采纳其分类标准。[3-5]唐翠菊发现重动句内部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大类,它们在句式变换、VP1与VP2的语义联系和补语的语义指向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别,故将重动句分为致使性与非致使性两类,这种分类系统对重动句内部的关系加以说明和证明,学界认为很有价值。[6]熊仲儒也同意运用唐翠菊的分类,但将唐文中的非致使性重动句也划归为“致使句式”,并统一处理为“命题性致事”,即必有一命题信息作为致使者。[7]
唐翠菊指出: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一般指向主语S,非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一般不指向主语S,但此总结并不全面。[6]熊仲儒认为重动句有[+致使]义[7],笔者同样存在疑惑,在重动句中是否存在[-致使]义的重动句呢?
(1)a他吃中餐吃胖了。
b我起床起早了。
(2)a他买鞋买贵了。
b她念书念得很快。
(3)a我切肉切钝了那把刀。
b他们聊天聊到半夜。
例(1)~(3)都是结构相似的重动句,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语法差别:例(1)a、(2)a、(3)a为致使性重动句,例(1)b、(2)b、(3)b为非致使性重动句。这两类重动句的分析,可运用唐翠菊的分析方式,也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证明,应该说唐的这种分类方式是真正从重动句内部对其进行分类的,通过对比、句式变换等方式将重动句研究细化到内部不同类别中。但是唐的分类也并不全面,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语义上都存在一些漏洞。
在形式方面,用相关句式变换的方式来考察上述重动句,是否能用“把”字句来变换。
(1)a他吃中餐吃胖了。→吃中餐把他吃胖了。
(2)a他买鞋买贵了。→他买鞋把鞋买贵了。
(3)a我切肉切钝了那把刀。→我切肉把那把刀切钝了。
(1)b我起床起早了。→*我起床把床起早了。/*我起床把我起早了。①
(2)b你送杯子送得正是时候。→*你送杯子把杯子送得正是时候。
(3)b他们聊天聊到半夜。→*他们聊天把天聊到半夜。
从句式变换可以看出,a类句子可以变换为“把”字句,b类句子无法变换。虽然重动句和“把”字句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变换关系,但是“把”字句是公认的致使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初步判断致使句式的一种方法,也是形式上最明显的一种比较,所以,重动句和“把”字句外部形式上的对比可以简单确定重动句的两种类型。根据郭锐、叶向阳的论述,致使情景有两个参与者,即致使者(致使事件的激发者)和被使者(被使事件的主体),其中被使者是致使情景中的关键,因为它既是致使事件中的承受影响者,又是被使事件的主体。②这种双重角色使被使者把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致使情景。
例(1)a中由于“吃中餐”这样一个行为导致了“他”“胖了”,致使者是“吃中餐”这样的一个事件,被使者是“他”,这两个致使情景的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吃中餐”这个事件作用在“他”之上,导致了“胖”这样一个结果的出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致使情景。例(1)b中,“我起床”这样一个事件无论是对“床”还是对“我”或者是对可能未出现的另外一个成分起作用,都无法达到“早”的一个状态,显然没有致使的意味。例(2)b、(3)b同样无法达到VR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应被划为非致使类。
例(1)a、(2)a、(3)a中,VO和VR之间存在一种致使关系,VO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直接导致了VR所代表的语义内容的产生,是致使性重动句。例(1)b、(2)b、(3)b变换为“把”字句不成功,VO、VR之间没有致使关系,属于非致使性重动句之列。
根据熊仲儒对于命题性致事的介绍,可在致使性重动句之间建立一种致使关联,如:
(4)他熬夜熬病了。
{他熬夜}{使}{他病了}
(5)你挖坑挖浅了。
{你挖坑}{使}{坑浅了}
(6)你们吵嘴吵醒了我。
{你们吵嘴}{使}{我醒了}
例(4)~例(6)是对于致使性重动句的语义关联上的描写。
(7)他抽烟抽足了。
{他抽烟}{使}{烟瘾足了}
(8)她读文章读得很快。
{她读文章}{使}{?很快}
(9)我等你等了一上午。
{我等你}{使}{?一上午}
郭锐、叶向阳指出,要判断A和B之间是否存在致使关系,要看A和B各自所代表的语义内容是否能构成两个独立而不同的事件。[8]致使情景有两个参与者,即致使者和被使者,找不到被使者的,则不是致使关系。例(7)中,似乎R所代表的语义内容能够找到被使事件,但事实并非如此。被使事件是由致使事件引发的新事件,所以它所代表的事实一定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而此处的“烟瘾足了”只是对事实的一种评价,是一种长时间慢慢形成的状态,并没有表现出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因而并非是由“抽烟”所引发的新事件。因此,例(4)~例(6)为致使性重动句,例(7)~例(9)为非致使性重动句。
在语义指向上,例(4)~例(6)的语义指向各不相同,也是致使性重动句的三种语义指向。例(4)中重动句的补语R指向了主语S,即“病”是指向“他”的,表述的是由于“熬夜”使得“他”“病”的一个状态;例(5)中补语R指向了宾语O,即“浅”是描述“坑”的;例(6)里引入了一个旁语“我”,补语“醒”也指向旁语“我”,R指向了旁语P。例(7)~例(9)在表述关联时不能很好地找到被使者,在语义指向上也没有指向的内容,但是若将补语与动词联系起来可以成立,而且,例(7)~例(9)的补语都不是一种新情况的出现,更像是这种动作延续下去形成的一种状态,并且会一段时间或长时间地存在。这种不出现新情况的补语R指向动词V的重动句可称为非致使性重动句。
所以,唐翠菊的理论“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一般指向主语S,非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一般不指向主语S”并不完全正确。这一表述应修正为: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指向主语S、宾语O、旁语P;非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指向动词,表达动作行为的延续。
李讷、石毓智总结了重动句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是:由于动补结构的发展,动词和补语之间不能再插入宾语,导致“V(得)OC”格式消亡,原来该格式引进宾语的功能除用业已存在的“把”字句、话题结构等承担外,还需要寻求一种新结构,用以引进一类特殊宾语和补语。动补结构是语义焦点,在分析时也需着重考虑动补结构的相关特性,而重动句又是一种特殊的动补结构,可以参照动补结构的句式来分析重动句。
(10)张三喝醉了酒。
(11)酒喝醉了张三。
(12)张三喝醉了。③
运用其功能范畴假设的观点,功能范畴决定论元的选择、合并、题元角色的指派、论元的移位等。这三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就表现在功能范畴上:
(10)′喝-Bec-Caus-Do
[DoP张三[Do喝醉了][CausP酒[Caus喝醉了][BecP张三[Bec喝醉了][VP[醉][喝]]]]]
(11)′喝-Bec-Caus
[CausP酒[Caus喝醉了][BecP张三[Bec喝醉了][VP[醉][喝]]]]
(12)′喝-Bec
[BecP张三[Bec喝醉了][VP[醉][喝]]]
对例(10)′进行扩展的功能范畴有Bec、Caus、Do;对例(11)′进行扩展的功能范畴有Bec、Caus;对例(12)′进行扩展的功能范畴有Bec。在功能范畴假设中,并不说“动结式”有“致使”,而是说“动结式-Bec-Caus”有“致使”义,例(12)′就没有致使义。重动句是一种特殊的动补结构,所以在分析重动句式时,也可以仿照动结式的分析认为“重动句-Bec-Caus”具有致使义,而并非所有的重动句都具有致使义。非致使性的重动句是否也如同上例(12)′所描述的表达达成的意思。
熊仲儒将重动句分析为命题性致事,其致事是命题性的,正如同项开喜将VP1分析为背景信息,在功能上为表超常量的前景信息VP2提供常量参照一样,我们也将重动句分析为命题性的,只是我们还细分为致使与非致使两类,熊仲儒将唐翠菊的非致使性重动句划分到“致使句式”中,并不十分全面,而唐文由于分类标准的问题,也没有提到上述的种种非致使性重动句的例句,可是上面的例子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且也难以划归到致使性重动句内,所以笔者在这里将其分出来讨论。那么不是致使关系,又是什么关系呢?比对动结式的分析,可以将其分析为仅受功能范畴Bec扩展的重动句,两类重动句的具体比对如下(细节略):
(13)a他吃中餐吃胖了。
吃-Bec-Caus
[CausP吃中餐[Caus吃胖了][BecP他[Bec吃胖了][VP[胖][吃]]]]
(14)a你挖坑挖浅了。
挖-Bec-Caus
[CausP你挖坑[Caus挖浅了][BecP坑[Bec挖浅了][VP[浅][挖]]]]
(15)a老张挣钱挣红了眼。
[CausP老张挣钱[Caus挣红了][BecP眼[Bec挣红了][VP[红][挣]]]]
(13)b他抽烟抽足了。
抽-Bec
[BecP他抽烟[Bec抽足了][VP[足][抽]]]
[BecP他们聊天[Bec聊到半夜][VP[到半夜][聊]]]
(14)b我们坐车坐了两天。
坐-Bec
[BecP我们坐车[Bec坐了两天][VP[两天][坐]]]
(15)b种果菜种出一个上市公司。
种-Bec
[BecP种果菜[Bec种出一个上市公司][VP[一个上市公司][种出]]]
这里,同样列举了两类不同的重动句,并且作重新分析,b组重动句处理为达成范畴扩展比全部处理为致使范畴扩展要好,b组例句在寻找被使者方面有一点困难,即使找到被使者,有时也觉得牵强,显得太边缘化,所以索性将其分析为达成范畴的重动句,或者与致使性重动句对应起来叫作非致使性重动句。
对于致使性与非致使性重动句的重新分析,我们给出以下的总结:“重动句-Bec-Caus”有致使义,是致使性重动句;“重动句-Bec”只有达成义,是非致使性重动句。
重动句很特殊,足以让我们将其同“把”字句、“被”字句一样列为一种特殊句式来作研究,但是从语料来源来看,大多数重动句还是出现在口语中,并且在刻意强调或是上文中未提及事件的情况下才会用到。所以,重动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相比,是在使用上处于劣势的一种句式。[8]
注释:
①标注“*”的句子为错误形式。
②参见郭锐、叶向阳《致使表达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致使表达》,选自2001年第一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
③例(10)~(12)的用例来自熊仲儒所著《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同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 项开喜.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7(4):260-266.
[2]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3):32-38.
[3] 刘雪芹.重动句的类别[J].扬州大学学报,2001,4(5):48-51.
[4] 刘雪芹.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9(1):67-71.
[5]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2):179-183.
[6] 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1):80-86.
[7]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8] 王灿龙.重动句补议[J].中国语文,1999(2):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