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与革命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思想的认知

2014-03-12 04:27胡晓欢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卢卡奇工人阶级阶级

胡晓欢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的集团。“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1]322,阶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2]233,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形成不同阶级的基础,也是阶级划分的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准。

一 概念解析: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和劳动阶级

“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这两个概念字面上的差异是一度令许多人困惑的,但实际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二者从来没有被作过严格的区分,即便对于“阶级”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也未曾作过着重探讨,这也为后世基于阶级特征发生时代性变化而产生关于阶级观的分歧埋下了伏笔。经典解释中基于所有权划分阶级是列宁对恩格斯定义的引申,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里,恩格斯加了一个注,其中对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划分为后世广泛采纳:“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3]250。其中,无产阶级被视为现代雇佣工人阶级,但这显然未必能表明现代雇佣工人阶级必然就是无产阶级。另一处对于无产阶级的经典探讨出现在1847年恩格斯的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中,其中写道:“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这一阶级的祸福、存亡和整个生存,都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即取决于生意的好坏,取决于不受限制的竞争的波动。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1]357。此处,无产阶级的特征简洁明了——19世纪的劳动阶级。

由上,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通常指劳动阶级,但二者并不一致:无产阶级是工人阶级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存在的一种变异,工人阶级并不就是无产阶级,只有当工人阶级完全失去生产资料,仅劳动力归工人自己所有,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情况下才成为无产阶级。所以,无产阶级是工人阶级,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人阶级都可以称为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劳动阶级的一部分。

正如三者在概念上的差异一样,三者本身在行动上也不总作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期,出现了一批工人群体,被称为“工人贵族”,他们受益于资产阶级的剥削和海外殖民行为,身处工人群体,却为资产阶级政策辩护,破坏工人组织的活动。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这批人常扮演机会主义者的角色,而不是经典作家笔下自觉的革命者。还有一类被称为流氓无产者的人,有时被雇佣为工厂工人,其余时间则作为城市贫民乃至流浪者生活,就其特征,可以视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但他们非但不支持工人阶级的行动,反而常常被资产阶级收拢组织成别动队,专事破坏自觉的革命。由此可以看出,仅仅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并不必然意味着成为自觉的斗争者,反而可能成为敌人的帮凶。

二 革命的无产阶级何以可能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一个观点:“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3]211。可见,在探讨德国人的解放问题时,马克思强调了哲学作为精神武器的力量。这个观点在《宣言》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第二章探讨共产党的特点时就指出,共产党了解运动的进程和一般特点,握有科学的理论,这是它成为运动的领导者的重要因素。考茨基后来将类似的观点重新表述,提出著名的灌输论。列宁对灌输论的表达最为简洁:工人运动不可能自发产生科学的理论,而要从外部灌输进去。无论是“哲学成为精神武器的观点”还是“灌输论”,强调的都是工人阶级只有拥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成为自觉的无产阶级,才有可能成为革命的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将发展到这一地步:“无产阶级日益认识到他们的阶级地位是同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因而在面对资产阶级的剥削时获得了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是在共同的阶级利益驱使下形成的共同意识。这种意识是为造成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冲突而进行组织和训练的前奏。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意识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阶级的形成是它得以确立的前提,阶级意识可以理解为关于某个阶级的自我意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251,要使阶级斗争成为可能,首先就需要某个阶级在整体上形成关于自我的认知,能够形成自觉的自我意识,并且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利益而展开斗争。“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103,需要才是关键,共同的利益驱使是形成阶级意识、开展阶级斗争的直接推动力。

循此脉络,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该观点的内涵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将理论哲学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与马克思不同,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奇主要是辩证地阐明了阶级意识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这一点在其经典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得到了深刻阐述。1924年卢卡奇的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其观点的核心是“阶级意识”。这个概念实际上很好地回答了“究竟怎样的条件才使得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无产阶级?”

一战后,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纷纷以失败而告终,卢卡奇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卢卡奇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下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人类劳动抽象化,物化合理性原则确立,人的劳动被划分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劳动过程外在于人的主体活动,从而人被活动物化、人的主体碎片化、人的心灵奴役化,而这物化到人的心理结构,人的物化意识就产生了。这种物化意识使得资本主义合理化,又侵蚀无产阶级,甚至最后造成资本主义自身合理性与反理性的二律背反。依照卢卡奇的观点,物化意识阻碍了无产阶级起而反对资本主义的荒谬,换言之,无产阶级并不必然进行自觉的革命。为此,就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的统一。

通过探索总体和具体的关系,卢卡奇提出了“阶级意识”。“阶级意识”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反映,它承担一定的历史功能,必须表达出自己的优势,并对生产中所处的特殊典型的社会整体和地位作出恰当反应。“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5]107阶级意识是革命的必然,也是成为统治阶级的需要。对于如何判断阶级意识的自觉程度已经具备,卢卡奇认为,“当个人意识内聚为整体的阶级意识时,并且这个内聚的阶级意识有了解释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要求和能力时”,说明自觉就达到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对无产阶级寄予厚望,他认为,“面对在思想、组织等方面都占优势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有能力从核心出发来观察社会,并把它看做是互相联系着的整体,并因而能从改变现实上来采取行动”[5]130,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而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吻合,须自觉地把自己的行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投放到历史发展上。无产阶级要投入自觉革命,必须具备阶级意识。

不难看出,这里的“阶级意识”,与列宁灌输的“先进的理论”以及马克思提出的“作为精神武器的哲学”具有显而易见的关联。工人阶级只有具备了自我认知的阶级意识,认识到自身这一群体性的存在,并且看到只有通过反对压迫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获得自身利益的满足,斗争和革命才有可能。所以,要使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无产阶级,其必要条件就是得先使他们具备阶级意识,即先进的理论作为精神武器的哲学。

三 当下的阶级意识解读

当今的时代,距离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已相差150多年,时代特征发生了诸多变化,无论是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剥削等抽象概念,还是经济组织、政党、国家等具体概念,其外延都已不可能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相重合。对于阶级意识这种意识形态层面的话语,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思考。现今的社会虽然不再充满阶级斗争,但阶级仍然存在,也就必然会存在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时代的不同,意味着我们需对阶级意识进行新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纷繁复杂,社会结构分化带来了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整合,阶层意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对阶级意识进行新的理解之前,还必须注意到阶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不同。革命意识,即某一统一的阶级或阶层进行社会革命或政治革命运动的意识,是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阶级的前提。无产阶级要想成为革命的阶级,不仅要具有阶级意识和先进的理论指导,还必须具有革命意识。具有阶级意识并不表示就具有革命意识,也并不表示就是革命的阶级,革命阶级离不开革命意识作保证。显然,阶级意识是不能和革命意识划上等号的。从范畴上来说,阶级意识所表达的范围比革命意识更加广泛:具有革命意识的阶级必然是具有阶级意识的阶级,但具有阶级意识的阶级并不一定就具有革命意识。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进行了区分,“只有在他们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冲突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共同处境和利益,并团结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意识的‘自为阶级’,自为阶级在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都要对自身所处的阶级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即所谓的阶级意识,并在阶级意识的驱动下产生阶级行动,从而才能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1]79。自为阶级就是进入自觉阶段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最终应该归结为自觉的有目标的有意识的行动,即无产阶级的自觉性问题。无产阶级是否能够自觉地团结行动起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只有通过自觉的有目标的行动和辩证的自我批判,才能实现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从而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随着当代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问题已更多地转化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问题。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自我革命意识的,它保留了革命阶级的革命性,同时在当下更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社会建设主力军的身份。当下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一方面,工人阶级呈现出数量上的增加趋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自我意识性也得到很大提高,对自身阶级属性持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和认同。

当代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作为国家的主人,他们以正确的革命理论为指导,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有组织的斗争。他们有理由是而且也应该成为自为的阶级,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即阶级意识),从而进行自觉的行动。马克思说,“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只要还没有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这一观点就依然是行得通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斗争性的阶级意识一方面化为与社会不良风气、社会部分敌对反动势力斗争的革命意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合作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整个社会而言,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分化成经济利益各不相同的社会阶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必将要求形成这样一种社会机制,即中国社会各阶层能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协商、妥协等方式,最终达成大家都乐意遵守和维护的社会契约,从而使各阶层共同凝聚出合作性的阶层意识。虽然,当下革命意识仍然是存在的,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敌人毕竟只是少数,当下和谐建设的社会环境逐渐使这种革命意识弱化,合作性的阶层意识则更加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意识和和谐意识也得到有效体现。但当其他阶层违背社会主义利益时,这种合作也会自动裂散。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意识已经实现了现代条件下的转型和发展,斗争性的阶级意识已逐渐转变为合作性的阶层意识。

第一,社会变化纷繁复杂。当今的社会已经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个时代了,社会环境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水平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媒体、网络等各种新兴媒介的兴起和发展,公众各方面利益需求表达渠道的建立和健全,公众的各方面利益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某一阶级或阶层集体行动起来变革社会的现象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各阶层劳动分子和知识分子正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各阶层团结一致的合作性的阶层意识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体现,革命意识逐渐弱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主人公精神,各阶层劳动分子和知识分子也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建设意识和和谐意识的作用,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而奋斗。

第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工人阶级在政治上作为领导阶级的地位没有改变,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们需要阶层的归属感,需要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和认同,因此阶层意识明显上升。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促进人类的最大解放的共同目标的实现,合作性的阶层意识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升华,这种阶层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并没有随之消失,在与社会不良风气和部分敌对势力的斗争中,革命意识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作为身处某个阶级或者阶层的群体来说,他们自然会有某些特定的气质和行为方式,因而会出现人们对某事的评论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人们的评论、在贫富等社会问题上人们的共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阶级斗争意识和革命意识的存在。但是,这种意识更多的是被其他情感装饰起来的,仅仅是自发性的存在。当下,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外部添加和灌输,经历了一个由自我客体化向主客体同一的转变过程,很好地实现了自觉的自我认知。工人阶级更多地已经不是以革命姿态活跃在当今社会,现实的社会生活状况已使他们不断需求阶层的归属感,并形成统一的合作性的阶层意识。但必须注意到,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和斗争意识虽不明显,但也并未消失,只是现实要求他们从过去较多地注重革命话语转向注重建设话语,当革命时机到来时,他们依然担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推翻社会特权的使命。工人阶级是当今社会的建设大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社会要求各阶层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协商、妥协等方式达成整体统一的合作性的阶层意识,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卢卡奇工人阶级阶级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卢卡奇早期思想发展及其思想史效应:100年后的重访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卢卡奇研究综述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