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的插图叙事

2014-03-12 04:27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青春之歌林道静春之歌

陈 林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插图叙事主要体现为对某个情节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1]的把握,把“顷刻”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图像叙事的效果。一直以来,研究者大多只注重对文字叙事的研究,而对于同样具有叙事功能的图像,尤其是文本中的插图叙事论及颇少。

一 小说插图与叙事

小说插图就是插在小说文本中的图像。[2]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画,而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插图应当从宋刊《列女传》开始,图与文出现在同一空间,达到图文互译的效果。小说插图通过选择对某个情节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把这个顷刻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叙事的目的,与文字一起承担着叙事功能。

(一)插图何以叙事

何为叙事?叙事就是叙述事件,就是讲故事。叙事是指叙述一系列事实或事件并确定和安排它们之间的关系。童庆炳把叙事定义为“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3]。要完成故事的叙述和传播以及实现其价值,叙事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媒介,叙事媒介是完成叙述过程、实现叙事价值的载体。插图是叙事载体中的一种,它属于以图形和图像为符号特征,将空间作为主要的结构物、利用形象画面传情达意的图像语言。

叙事是时间的艺术,而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作为空间艺术的插图在表现时间的叙事上显然有所限制。但绘画并不满足自身作为空间形态的存在,总是试图在时间中进行突破。例如,它可以选择绘出“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这个“顷刻”在时间上是一个非常短的“点”,但这个“点”被空间化的图像固定下来。对某些人来说,这个“点”也许只是一个陌生的、无意义的点,但对当事人或知情者来说,这个“点”却可以扩展为一个“圆”。[4]这就意味着图像具有突破空间凝固局限、展开叙事的可能。正如摄影艺术家莎拉·梦所说:“我一直觉得摄影是可以安排、可以用画面来诉说一个故事的……我想以我选择的素材——叙述性的或暗示性的——来创造画面。”[4]除了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外,空间性的绘画在突破时间性的束缚时还可以运用连续性绘画、图目说明、情结改造等叙述策略。例如《青春之歌》的八幅插图就构成一种线性叙事效果,呈现了一个成长着的林道静。

(二)插图叙事的功能

除少数作家,如张爱玲会给自己的创作进行插图或封面设计外,大部分小说插图都是他者或后来者作的。在这种情况下,插图者“并没有真正见过小说作者创作作品所依据的生活图景,他的插图是按照小说的文字叙述并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图像并非小说的真实再现,而是一个作者受其意识主导的重构过程”[5]。一方面,插图属于一种再创作,而创作的权利决定了插图与文字的描写可以有所不同,即有所强调,有所删节。这就体现了插图所具有的创造功能。另一方面,插图又是在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插图者会不自觉地截取文本中“最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6],使读者对人物、故事、场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例如,侯一民版的《青春之歌》的插图既再现了学生游行示威的激烈场面,又展示了林道静、林红们在监狱里秘密讨论革命的场景。这是对文字叙事中学生革命斗争的一种阐释,再现了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进而补充了文本的意义想象。此外,情节性的插图还能起到“预叙”和“溢出”的效果。总之,插图不是文学作品的点缀,它与文字一起承担着叙事功能,并对文字叙事进行阐释和创造。

二 《青春之歌》的插图叙事

《青春之歌》的插图最有名的是著名油画家侯一民作的八帧插图。而笔者还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色精品集中看到过另一个版本的《青春之歌》插图,其作画者不详。前者是油画创作,而后者则相对朴素,几近于线条勾勒。本文在对两个版本的插图作出比较后,重点探究后者。

(一)水墨渲染的红色气息

侯版的八帧插图由水墨所绘,画艺精致,人物形神俱备。作画者选择的八个人物场景中,除林道静在海边的那幅外,其余都与革命场景相关。一幅是反对日本帝国的游行示威,一幅是一青年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演讲。其他几幅则侧面描绘革命运动:林红、林道静在监狱的场景,几个青年学生围桌而坐,兴高采烈的讨论场景,以及王小燕发现戴愉是汉奸的场景等。侯一民自己也说过,画家要找到一个可视瞬间来表达心中主题,那么他选择画这几个场合的插图一定有他自己的用意。这些插图表现出当年的爱国学生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与勇气,从他们兴奋、昂扬、专注的表情上,传达出革命对他们的重要性。插图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插图者展现了一幅幅男男女女投身革命的场景。即使是侧面的表现,读者也能感受出主人公们的革命激情。例如,其中有一幅描绘的是林道静坐在书桌旁兴致勃勃地读着一本书,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站在旁边的余永泽手里也拿着书,却是无心观看,两眼盯着完全无视自己的林道静,眼中透露出不解、不满甚至是愤怒的神气。读者都能推测出,林道静此时看的书肯定与马列主义相关。作画者越是表现余永泽的不满,就越能表现林道静对革命知识吸收的如饥似渴。因此,侯版的插图红色气息浓郁,它更趋向于对文字叙事的一种再现,突显斗争昂扬的革命场面,给人以振奋人心的力量。

(二)线条勾画的女性形象

相比于侯版插图的画艺精致与厚重,北岳文艺出版社版的插图则略显简单朴素,几乎只是线条勾勒而出。这个版本的插图试图从另一个视角,即林道静的视角来阐释文字叙事。它也体现革命,但着重体现与林道静有关的革命场景,并能与非革命场景相互配合,全方位地展示林道静,读者通过直观的插图所获得的首先是一个女性形象。

第一幅插图描绘的是林道静与后母决裂来到学校与同学陈蔚如聊天的场景。简笔勾画,略显粗糙,但眼部神韵却表现到位。图中,林道静昂首挺胸,两眼正视前方,显得安定从容,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与决绝的勇气。第二幅图是林道静以一个领头人的身份右手握着标语,左手手指散开并向上举起,嘴里念着“打倒日本”之类的口号,情绪激昂慷慨。这幅插图与文字叙事不那么“匹配”。插图者在此进行了情节改造。文本中站在这里领导同学喊口号的应该是一个男大学生许宁,而插图者却以林道静取而代之。插图者的用意有二:一是预叙,暗示将来林道静的女英雄形象;二是插图者在将林道静的革命想象进行外化。按文本来说,此时的林道静并未成为革命学生中的一员,她还停留在对卢嘉川等人的革命事迹的倾听与对革命者的钦佩上,并想象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如此。而插图者以直观的方式阐释了林道静的革命参与欲望。第三幅图描绘的是林道静躲在角落,探头望着北大红楼前在集合预备去游行示威的同学们。插图呈现了一个女青年侧面背影,并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了不远处一群举着旗的学生。她的身体是向前倾斜的,虽然看不到她的眼睛,但我们能感觉到她的专注。此时的她还不敢加入到那一群学生中去,她还是怯怯地站在角落观看。插图在不知不觉中展示了林道静的心理历程。除了最后一幅插图外,其余七幅都是在描绘林道静,或在阐释林道静的行动,或是通过林道静的眼睛来再现学生革命的场景。因此,这个版本的插图更强调的是林道静这样一个知识女性形象的塑造。

三 插图叙事对文字叙事的阐释与创造

插图能够叙事,承担叙事功能的插图并不只是文字作品的点缀,它与文字叙事一起,就产生图文互译的效果。插图叙事不仅能对文字叙事进行阐释,同时还能通过情节改造和时间点的选择来突出自己的侧重之处,实现自己的创造性。北岳文艺出版社版的插图就很好地实现了阐释与创造的兼容。

(一)阐释:成长中的林道静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静是不断成长着的,小说将她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离家出走阶段;二是追求探索阶段即觉醒阶段;三是锻炼成长阶段,在革命实践中接受考验与锻炼,最终成为一名成熟、老道的女革命者。插图是作者在文字理解的基础上做成的,它与文学作品所传达出的精神有内在的一致性。八帧插图连起来构成了一个线性叙事,还原给了读者一个成长着的林道静。从第一幅逃离家庭到第三幅怯怯地注视革命人群、第四幅与余永泽吵架的场景以及后面与革命党人江华在一起看书、讨论的场景,再到第六幅一个成熟稳重的女革命者毅然前行的画面。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林道静的蜕变轨迹:由不成熟到成熟,由革命的局外人到参与者。与文字叙事不同的是,由于受空间限制,插图只能定格在某一个瞬间,也即莱辛所说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来对文本的某个情节进行阐释。例如,对于余永泽赶走卢嘉川导致林道静与其决裂的这一情节,插图选择的是林道静与余永泽争吵时的场景来诠释。看到这幅图,读者自然而然会去想他们争吵的原因、吵后的结果。这样一种延伸就赋予了这幅插图以时间性,使其能更好地对文本进行阐释。

(二)创造:知识女性自我诉求的描摹

插图不仅具有阐释性的功能,作为一种在文字基础上的再创作,创作个性决定了它有创造的权利。与侯一民版的插图相比,北岳文艺版的插图创造性更大。它强调的是林道静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的塑造,突出的是作为知识女性的林道静的心理诉求,并用插图的形式描摹出来。

北岳文艺版的插图除了最后一幅出现了男性的正面摹写外,其余的七幅要么没有男性要么是模糊的群像,而男主人公或是背面或是侧面,我们无法正视他们的脸部形象。例如,林道静和余永泽吵架的那幅图,我们只能看到余的头和侧身,无法看到其脸部表情,而林的愤怒表情却清晰可见。再如,林道静与江华谈论革命形势的那一幅,我们只能看到江华的侧脸,微微感知一点他的微笑。很显然,插图中的“男女表情比例”是很不协调的。男性处于隐藏状态,而作为女性的林道静则是直面读者。而这恰是插图者进行自我创造的精彩点。插图把文字叙事中林道静的部分进行放大甚至对其进行特写,从离家出走到与余永泽决裂,再到成为女革命战士,插图在向我们展示林道静对自我诉求的执著追求。从最开始的个人自由到后面加入革命为大家的自由,都在体现作为知识女性的林道静,她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怎样的追求,并为之付出怎样的行动。把男性隐去,聚焦于林道静,更是女性在革命中追求自己主体地位的显现。

结语

插图能辅助文字丰富叙事手段,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鲁迅先生也认为“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7]。可见,插图对文字叙事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对文本进行阐释也能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再创造。《青春之歌》的插图便是

个很好的例子。不管是侯版的还是佚名版的,它们都有叙事的功能,只不过前者偏向于红色叙事而后者将焦点放在作为女性的林道静身上,它以简单的线条,完成了对文本阐释与创造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一禾.美在“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 [J].美术教育研究,2010(6):30-31.

[2] 陆涛.图像与叙事——关于古代小说插图的叙事学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6):172-177.

[3]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50.

[4] 龙迪勇.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7(9):39-53.

[5] 刘晓明.插图如何叙事——《煲老鸭》的插图与文本叙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6-80.

[6] 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4):89-91.

[7] 鲁迅. “连环图画”辩护[M]//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46.

猜你喜欢
青春之歌林道静春之歌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爱情研究
——以林道静为例
春之歌
春之歌
试析《青春之歌》中的爱情叙事与革命理想
春之歌
舞剧《青春之歌》创作艺术特征探析
表演艺术家谢芳的后“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