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活动”同课异构设计示例

2014-03-12 21:17全希
地理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模拟实验植被木板

全希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设计探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保证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其与正文系统的配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个小栏目,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有效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设计探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保证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其与正文系统的配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个小栏目,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有效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设计探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保证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其与正文系统的配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个小栏目,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有效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猜你喜欢
模拟实验植被木板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麦 田
杭锦旗植被遥感分析
模拟实验在中职学校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组装课堂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开发步骤及原则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