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地理浅论

2014-03-12 02:18张述林
地理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欣赏者风景空间

张述林

风景现象是在各种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的,它同地理学科有最直接的联系,应有专门的地理学来研究风景。风景地理侧重于研究自然风景的地域特色和分布规律,人类活动影响和创造的人文风景的显著特征与空间变化,探讨各种风景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分析人类活动对风景空间结构的影响。简言之,风景地理是一门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解释、分析风景空间差异和人景关系变化规律的学问。

一、风景地理中的风景概念

1.风景是构景要素在特定区域美感表现的时空组合体

风景之所以不同于景色、景象、景物、景观、环境等现象和事物,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风景具有“规模”意义。“规模”意指风景观赏不只是从外部,还可从其内部观察;也指构景要素一定的空间环境组合。可见,规模是把风景与一般艺术品区分开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把风景与景观区分开的一个主要标准。

(2)风景具有“协调”含义。“协调”意指人和自然在创造风景中的相对贡献。人所创造的风景,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所依据的价值体系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人为条件、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文化背景、风景价值和欣赏情趣的差异性,人们在其生活过程和社会发展中,创造出具有不同性质的风景。

(3)风景具有“时间”变化。风景不仅顺应自然力因时而变,而且作为人类美化活动的结果也因时而变。同时,时间的流逝使人们面临的不是一个风景,而是一个风景序列。

(4)风景具有突出“标志”。一种风景往往具有其典型的特征,使之形成风景的一系列标记或标志。如荷兰风景,以风磨为标志。除风磨外,还有港口、林荫道和树木,这种系列的标志形成荷兰风景的典型特征。

2.风景是特定时间内人类情感外在表现的空间综合体

(1)风景是人类情感的特定表现空间。首先,风景是人类情感的具体表达空间。风景是景观已经具有情感作用的那一部分区域空间。风景越概括、越典型、越能表达具体的地方色彩,往往也就越充满感情,引起人们强烈的感受和反响。其次,风景是周围环境诗意化的特定空间。风景中的动态和动势,诱导着人心灵的活动。不同区域空间的各种类型风景,揭示一切没有发现过的美和新的诗意般的因素。这时,风景成为人们抒发感情的现实对象,是人们对周围环境美的部分加以感知的抽象化、诗意化的具体空间。

(2)风景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具体环境。风景中往往显现着生活,具有亲切感,如内蒙古草原风景,行进中的牛羊马群和空中的飞鸟,赶着牲畜哼着歌儿的牧人和蒙古包散发出的炊烟。这种风景是人类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具体环境,具有明显的生活倾向性,充满生活气息。

(3)风景是自然中具有音乐性的构成体。风景是一部自然的音乐作品,在人们心里引起音乐的联想。如法国巴比松派风景画家科罗有一次与友人散步时,看到阴影笼罩的灌木丛,他说:“这一片幽暗的林丛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它在交响乐中却有自己的意义:这是给旋律伴奏和衬托旋律的低音部。”人们可在风景中“看出”音乐,在音乐中“听见”风景。风景是一定时空中自然的音乐,是自然中具有音乐性的构成体。由于风景空间序列安排的不同,构成其空间序列构图的变化,这种变化形成空间序列布局的展开,富于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空间的开闭穿插,反映出音域的差异。一般把开朗、旷阔的风景空间作为高音区,闭塞、封锁的风景空间为低音区,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音区。

(4)风景是一个地方景色的典型特征。风景表现出的地方色彩,在于强调风景构景要素的空间性和地方性,特别是风景的地理学性质。就山野风景而言,其地理学性质包括:山峦的气派、河流的脉络、植物的外貌、村落的外观特色、随气象气候变化的特征等内容。

二、风景地理的主要特性

1.区域性特征

(1)自然地理因素是决定区域性风景差异的显因子。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酷烈,山雄地阔,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孕育出风景的浑厚和壮美的特色;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气候温热,山秀水曲,风景表现出幽雅、秀美的特色。不难看出,这种南、北风景在形态与特色上的不同表现,是其自然地理因子明显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形成区域风景的空间差异性。

(2)人文地理因素是决定区域性风景差异的潜因子。每一风景又都处在不同人文地理背景之中。如在城市风景中,工业区和港口地区,表现出男性美,风景雄壮,具有男性般的力量、健实、强壮,雄性色彩居于突出地位;而热闹的商业区,表现出女性美,风景柔丽,有如女性的妩媚、多姿,缤纷,雌性影响占有明显地位。这种风景美差异的形成,完全是由于人文地理因素在其中发生着潜在作用和影响。

(3)区域风景的文脉观念。所谓文脉,是一种时空观。从时间坐标看,区域风景文脉是区域内人文因素的发展、继承与扬弃;从空间坐标看,区域风景文脉是区域内自然地理风景效应的总体积累。它强调风景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因此,强调文脉,也就是突出区域风景的特色。

2.综合性特征

首先是风景构成要素的综合性。主要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气象气候等)和人文地理要素(建筑物、城市、道路、村舍等);其次是风景地理研究内容的综合性。风景地理研究内容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对其探讨和研究,切不可孤立进行,应注意其内容上的综合分析;再次是各相关学科的综合性。要对风景科学、景观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美学、旅游学、文学以及地理学各分支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第四是风景时空的变化性或发展性。要对风景的时间变化(年变化、季变化、日变化等)和空间变化(地点变化、地区变化、垂直变化、立体变化等)进行综合。

3.科学性特征

第一,有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理论。这些理论已初步形成体系:风景形成理论—风景分析理论—风景布局理论—风景构图理论—风景欣赏理论—风景区划理论—风景规划理论。第二,有一套科学的方法。由于风景的特殊性,以前大多为定性分析。近年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大量采用,特别是遥感技术应用于风景研究,更加完善了风景地理的科学性。

三、风景地理中的人景环境研究

人景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居住空间和区域的人类休闲、娱乐、游憩、旅游的游玩之地,是与人类游玩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进行游玩活动的基地,是人类利用景观、塑造景观的主要场所。人景环境研究是一种对人—景关系的文化地理和地理艺术解释。人景环境是以人的(旅游)感受为基础的、以风景(景观)为主题的地理艺术。人景环境是大地的文章,是特定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

人景环境研究以人景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与景观(风景)、人与环境、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其人景环境的整体性,其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掌握人景环境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景关系产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认识,以便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人景环境(旅游、休闲、游憩、娱乐环境),以满足“人类审美”需要。人景环境研究追求人景共生、共识、共存、共融、共荣和共享的目标。

人景环境研究的基本框架为:以“人”为中心、以“景”为前提、以“情感”为纽带、以“人景关系”为基础。人景环境研究的认识论包括人景整体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景相互作用观(欣赏性、评价性、行动性、反应性)、人景空间观(区域、景域、境域)、人景文化观(生态、文态、景态、境态)、人景社会观(风情、感情、人情、热情、激情)、人景互动观(运动、行动、活动、感动、心动)和人景和谐观(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关照自然、情意深切、自然心语)。

人景环境研究的意义在于正视自然-生态-景观在人类发展中的困境,提高地理艺术意识,加强人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风景地理的人—景相互作用模型

1.人—景相互作用模型构造

从本质上讲,风景的形成是人—景相互作用的过程。用表1所示的形式表达。以横轴表现人—景相互作用的外观形式,可称为型;以竖轴表现人—景相互作用所处的状态,称之为相。因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作用而产生四种人—景相互作用形式,即所要研究的人—景相互作用关系形成的四个领域。对这四种关系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得出人—景相互作用模型所包含的全部内在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人—景相互作用中风景意义理解。

2.人—景相互作用模型解释

(1)欣赏性。人对风景的欣赏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和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一种关系。从图1可知,人对风景的欣赏性,是一种人—景相互作用的认知关系,由于欣赏者(人)的职业、兴趣、性格、性别和年龄等的不同,欣赏者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肤等)存在差异,人—景相互作用的深度、强度和广度就不同,欣赏者对风景的认知和理解的深度就会存在着差异,最终导致人们对周围风景美的表现和反映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同一欣赏者可能由于风景结构的某些缺陷,使其感觉器官只有一部分加入与风景的相互作用,这可能导致人们对风景美表现和反映在认识上的偏差。

(2)评价性。人对风景的评价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二种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出人们对风景的态度和解释。人们对风景的评价,取决于人们的风景感受。风景反映出的特征由各人所持态度决定,而相互间的关系是一个直接因素,一个风景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由此产生的态度也就愈强烈。风景激发起的兴趣由感受制约,个人对风景所持兴趣程度取决于其感受限度,说明风景与感受相关联。同时,个人对风景兴趣越强烈,风景意义就越大。总之,对于风景的感受,决定对其评价。

(3)行动性。人对风景的行动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三种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欣赏者的行为动作与风景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从图2可以看出,人们在风景空间中运动时,不断与风景空间构景和构图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并在其相互作用中获得风景的空间美、动态美、节奏美和时间美,充分享受风景美感带来的幸福和乐趣。

(4)反应性。人对风景的反应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四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风景对其环境和风景环境对欣赏者的影响力。一般而言,风景环境具有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对人们的影响力也不同,详见图3。

①风景的地理环境。在地理环境中,产生出各种风景类型:幽景、旷景、聚景、泄景、显景、点景、借景等等。这些风景类型的形成,主要在于构景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外在表现性。风景的地理环境是风景环境的最低层次,其影响力相对较小。②风景的心理环境。在心理环境中,形成的风景类型是:情景。其影响力大于风景的地理环境,情景是一种在现实风景类型基础上形成的遐思和联想性风景,往往反应出强烈的印象力和情调。③风景的思想环境。它是在风景的心理环境中,加入人们的心灵感应和思考后而形成的非现实的思绪环境。欣赏者往往在风景的地理环境中得到美感,在心理环境中产生情景交融,最后在思想环境中获得升华,形成意景。意景是风景环境中孕育的最高层次的具有意境的风景,人们在意景中到灵魂的净化和思想、精神的享受和快慰,其影响力最大。

三、风景地理中的人景环境研究

人景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居住空间和区域的人类休闲、娱乐、游憩、旅游的游玩之地,是与人类游玩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进行游玩活动的基地,是人类利用景观、塑造景观的主要场所。人景环境研究是一种对人—景关系的文化地理和地理艺术解释。人景环境是以人的(旅游)感受为基础的、以风景(景观)为主题的地理艺术。人景环境是大地的文章,是特定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

人景环境研究以人景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与景观(风景)、人与环境、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其人景环境的整体性,其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掌握人景环境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景关系产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认识,以便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人景环境(旅游、休闲、游憩、娱乐环境),以满足“人类审美”需要。人景环境研究追求人景共生、共识、共存、共融、共荣和共享的目标。

人景环境研究的基本框架为:以“人”为中心、以“景”为前提、以“情感”为纽带、以“人景关系”为基础。人景环境研究的认识论包括人景整体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景相互作用观(欣赏性、评价性、行动性、反应性)、人景空间观(区域、景域、境域)、人景文化观(生态、文态、景态、境态)、人景社会观(风情、感情、人情、热情、激情)、人景互动观(运动、行动、活动、感动、心动)和人景和谐观(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关照自然、情意深切、自然心语)。

人景环境研究的意义在于正视自然-生态-景观在人类发展中的困境,提高地理艺术意识,加强人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风景地理的人—景相互作用模型

1.人—景相互作用模型构造

从本质上讲,风景的形成是人—景相互作用的过程。用表1所示的形式表达。以横轴表现人—景相互作用的外观形式,可称为型;以竖轴表现人—景相互作用所处的状态,称之为相。因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作用而产生四种人—景相互作用形式,即所要研究的人—景相互作用关系形成的四个领域。对这四种关系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得出人—景相互作用模型所包含的全部内在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人—景相互作用中风景意义理解。

2.人—景相互作用模型解释

(1)欣赏性。人对风景的欣赏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和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一种关系。从图1可知,人对风景的欣赏性,是一种人—景相互作用的认知关系,由于欣赏者(人)的职业、兴趣、性格、性别和年龄等的不同,欣赏者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肤等)存在差异,人—景相互作用的深度、强度和广度就不同,欣赏者对风景的认知和理解的深度就会存在着差异,最终导致人们对周围风景美的表现和反映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同一欣赏者可能由于风景结构的某些缺陷,使其感觉器官只有一部分加入与风景的相互作用,这可能导致人们对风景美表现和反映在认识上的偏差。

(2)评价性。人对风景的评价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二种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出人们对风景的态度和解释。人们对风景的评价,取决于人们的风景感受。风景反映出的特征由各人所持态度决定,而相互间的关系是一个直接因素,一个风景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由此产生的态度也就愈强烈。风景激发起的兴趣由感受制约,个人对风景所持兴趣程度取决于其感受限度,说明风景与感受相关联。同时,个人对风景兴趣越强烈,风景意义就越大。总之,对于风景的感受,决定对其评价。

(3)行动性。人对风景的行动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三种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欣赏者的行为动作与风景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从图2可以看出,人们在风景空间中运动时,不断与风景空间构景和构图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并在其相互作用中获得风景的空间美、动态美、节奏美和时间美,充分享受风景美感带来的幸福和乐趣。

(4)反应性。人对风景的反应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四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风景对其环境和风景环境对欣赏者的影响力。一般而言,风景环境具有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对人们的影响力也不同,详见图3。

①风景的地理环境。在地理环境中,产生出各种风景类型:幽景、旷景、聚景、泄景、显景、点景、借景等等。这些风景类型的形成,主要在于构景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外在表现性。风景的地理环境是风景环境的最低层次,其影响力相对较小。②风景的心理环境。在心理环境中,形成的风景类型是:情景。其影响力大于风景的地理环境,情景是一种在现实风景类型基础上形成的遐思和联想性风景,往往反应出强烈的印象力和情调。③风景的思想环境。它是在风景的心理环境中,加入人们的心灵感应和思考后而形成的非现实的思绪环境。欣赏者往往在风景的地理环境中得到美感,在心理环境中产生情景交融,最后在思想环境中获得升华,形成意景。意景是风景环境中孕育的最高层次的具有意境的风景,人们在意景中到灵魂的净化和思想、精神的享受和快慰,其影响力最大。

三、风景地理中的人景环境研究

人景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居住空间和区域的人类休闲、娱乐、游憩、旅游的游玩之地,是与人类游玩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进行游玩活动的基地,是人类利用景观、塑造景观的主要场所。人景环境研究是一种对人—景关系的文化地理和地理艺术解释。人景环境是以人的(旅游)感受为基础的、以风景(景观)为主题的地理艺术。人景环境是大地的文章,是特定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

人景环境研究以人景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与景观(风景)、人与环境、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其人景环境的整体性,其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掌握人景环境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景关系产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认识,以便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人景环境(旅游、休闲、游憩、娱乐环境),以满足“人类审美”需要。人景环境研究追求人景共生、共识、共存、共融、共荣和共享的目标。

人景环境研究的基本框架为:以“人”为中心、以“景”为前提、以“情感”为纽带、以“人景关系”为基础。人景环境研究的认识论包括人景整体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景相互作用观(欣赏性、评价性、行动性、反应性)、人景空间观(区域、景域、境域)、人景文化观(生态、文态、景态、境态)、人景社会观(风情、感情、人情、热情、激情)、人景互动观(运动、行动、活动、感动、心动)和人景和谐观(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关照自然、情意深切、自然心语)。

人景环境研究的意义在于正视自然-生态-景观在人类发展中的困境,提高地理艺术意识,加强人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风景地理的人—景相互作用模型

1.人—景相互作用模型构造

从本质上讲,风景的形成是人—景相互作用的过程。用表1所示的形式表达。以横轴表现人—景相互作用的外观形式,可称为型;以竖轴表现人—景相互作用所处的状态,称之为相。因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作用而产生四种人—景相互作用形式,即所要研究的人—景相互作用关系形成的四个领域。对这四种关系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得出人—景相互作用模型所包含的全部内在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人—景相互作用中风景意义理解。

2.人—景相互作用模型解释

(1)欣赏性。人对风景的欣赏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和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一种关系。从图1可知,人对风景的欣赏性,是一种人—景相互作用的认知关系,由于欣赏者(人)的职业、兴趣、性格、性别和年龄等的不同,欣赏者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肤等)存在差异,人—景相互作用的深度、强度和广度就不同,欣赏者对风景的认知和理解的深度就会存在着差异,最终导致人们对周围风景美的表现和反映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同一欣赏者可能由于风景结构的某些缺陷,使其感觉器官只有一部分加入与风景的相互作用,这可能导致人们对风景美表现和反映在认识上的偏差。

(2)评价性。人对风景的评价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二种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出人们对风景的态度和解释。人们对风景的评价,取决于人们的风景感受。风景反映出的特征由各人所持态度决定,而相互间的关系是一个直接因素,一个风景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由此产生的态度也就愈强烈。风景激发起的兴趣由感受制约,个人对风景所持兴趣程度取决于其感受限度,说明风景与感受相关联。同时,个人对风景兴趣越强烈,风景意义就越大。总之,对于风景的感受,决定对其评价。

(3)行动性。人对风景的行动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三种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欣赏者的行为动作与风景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从图2可以看出,人们在风景空间中运动时,不断与风景空间构景和构图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并在其相互作用中获得风景的空间美、动态美、节奏美和时间美,充分享受风景美感带来的幸福和乐趣。

(4)反应性。人对风景的反应性,是人—景相互作用型式轴与相位轴相互交差而形成的第四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风景对其环境和风景环境对欣赏者的影响力。一般而言,风景环境具有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对人们的影响力也不同,详见图3。

①风景的地理环境。在地理环境中,产生出各种风景类型:幽景、旷景、聚景、泄景、显景、点景、借景等等。这些风景类型的形成,主要在于构景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外在表现性。风景的地理环境是风景环境的最低层次,其影响力相对较小。②风景的心理环境。在心理环境中,形成的风景类型是:情景。其影响力大于风景的地理环境,情景是一种在现实风景类型基础上形成的遐思和联想性风景,往往反应出强烈的印象力和情调。③风景的思想环境。它是在风景的心理环境中,加入人们的心灵感应和思考后而形成的非现实的思绪环境。欣赏者往往在风景的地理环境中得到美感,在心理环境中产生情景交融,最后在思想环境中获得升华,形成意景。意景是风景环境中孕育的最高层次的具有意境的风景,人们在意景中到灵魂的净化和思想、精神的享受和快慰,其影响力最大。

猜你喜欢
欣赏者风景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课堂朗读中听者角色的正确定位研究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