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玲 焦连志
(1.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 2.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 201300)
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兴起一股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及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等人所创立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热潮。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进展,它使心理学从一种“矫治”或“修补”式的 “消极心理学”演变为以“积极”或“投入”为核心概念的“积极心理学”,它主张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个性及其内在建设性力量对于促进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人格、健康、临床、咨询和治疗等心理学分支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投入”作为一个积极健康的研究视角应运而生,它强调主动的态度、乐观主义、意义感、创造力等积极品质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作为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学生学习行为的核心概念之一,“学习投入”是指个体在学习上的努力、坚持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融入和所伴随着的积极情感体验,它是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三者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体。此概念已被大量应用于学习行为与成效的研究中,研究者着重探究“学习投入”与个体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等关系。
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检验高等教育成效和促进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们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重心偏重于资源输入的占有量,相对忽视资源的输出价值,特别是学生的发展质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从注重高校的资源投入开始转向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基于此,本文将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学习投入”等相关概念,在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状况的实证调研基础上展开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笔者对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等五所高校的学生开展了以“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795份,回收率为99.37%。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的测量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用于调查的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调研方式是通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或课后直接发放问卷的方式完成调研。
被调查大学生中女生占总数的53.14%,男生占总数的46.86%,性别比率大致平衡,被调查对象全部出生于1990年以后,属于“90后”大学生,其专业涵盖面广,涉及日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视觉、电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控、文秘、法律、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网络编辑共15个专业,既有属于文科专业的学生,也有属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回收的有效问卷涵盖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有助于了解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在被普遍接受的Finn“学习投入”的参与认同模型理论模型中,“参与”与“认同”是展开“学习投入”分析的两个核心变量,是构建“学习投入”的自动力系统的重要引擎。“认同是积极的情感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学校生活的情感依恋,认同感可以促使学生与学校之间结成心理同盟,认可学业价值,并认为学校是对自己很重要的地方。参与和认同的密切结合,形成了良好的学校氛围,支持了学生的学习投入。”“认同”对于学生的“参与”来讲是一个先决条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只有有效的“认同”才能带来积极的“参与”。因而在这部分的分析中,将着重选取问卷中有关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相关的调研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从主观心理态度层面上来了解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状况。
2.1.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增强。在有关“你认为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问题上,23.4%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64.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0.5%的同学选择了“一般重要”,1.5%选择“完全没有必要”。由此可见,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很有意义。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常容易被贴上“e族”、“网络达人”的标签。当前网络世界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信息良莠混杂,一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容易受到借助网络传播的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其思想观念愈加多元化、复杂化,其自身价值观也易受到影响。个别“90后”大学生不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就业和未来发展影响不大,基于此没有必要花精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观点反映了部分“90后”大学生的实用主义的学习心理与功利主义心态。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而在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有关“学习投入”的理论模型中,Finn 的参与、认同分析模型显示“参与”与“认同”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两个重要分析变量。总的来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是在增强,这有助于进一步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提供情感支持,从而自身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自动力系统。
2.1.2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投入”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内在支持因素,同样也构成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自动力系统支持要素。出勤情况是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的一个指标。在有关出勤问题的回答中,回答从没旷课的占65.6%、偶尔旷课的占29.2%、经常旷课的占5.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虽然有部分“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有待端正,但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主动性较高,学习态度较端正,但出勤情况不是反映其学习态度的唯一指标,因为其调查结果也容易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些“90后”大学生为了成功入党或者在荣誉评比中表现出色而自我约束。还有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考勤管理严格并且正式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中,这个因素也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出勤率。对于学习投入而言,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应该也是反映其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其主观性,造成在实际问卷调研时难以有效测量,可操作性相对不高,因此本次调研中没有专门对其进行调查。
2.1.3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态度
教师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问及“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怎样?”这一问题时,调查显示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占24%,回答“比较满意”的学生占67%,表示“不太满意”的学生占6%,表示“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占3%。数据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授课方式是认可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或方式而喜欢某一门课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进行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乃至最终消除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偏见”或“误解”,不断提升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投入度。 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总体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参与”,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感投入和学习行为投入,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效。
2.2.1 部分师生存在对“思政课”的认知误区,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
从教师层面看,部分教师没有从系统、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功能,错误地认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上,一些“思政课”教师仍然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而没有认识到自身作为学生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没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忽视新形势下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没有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导致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学生层面看,部分学生也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误区。调查发现32.5%的“90后”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色彩浓”,37.4%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差”,另外有18.7%的同学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觉一般”,仅有11.4%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意义”。与此相对应,大学生对学校开设“思政课”的原因也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调查发现65.5%的同学认为开设“思政课”是“为了政治需要”,与个人今后发展的关联度不大,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只有34.5%的同学认为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有32.3%的同学是因为“迫于学分压力”才学习,24.4%的同学表示由于“受纪律约束”才去上课,只有43.3%的同学为了“获得理论知识”。可见,部分“9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存在认知误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被动学习以及学习功利化倾向,甚至出现了厌学心理,影响了其学习投入。
2.2.2 部分学生存在 “思政课”学习情感投入、行为投入不足
当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以及学习活动的主体,“90后”大学生个体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投入度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调查中,在问及“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时,占被调查总人数21.3%的同学认为是“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参与热情不足”,15.6%的同学认为是“学生情感体验不佳、参与热情不足”,此外还有同学认为是“教师授课感染力不足”、“内容枯燥,教学吸引力不足”。一项有关学习行为投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4%的学生曾有旷课经历,只有55.6%的学生从没有旷课。此外,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尚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与计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经典著作研读不足,也并没有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综上,一些“90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方面情感投入与行为投入均存在不足,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表现为“学习倦怠”现象的存在。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将其建设成为一门受广大“90后”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仍然任重道远。
2.2.3 思政课教学效果与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投入”呈正相关性
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呈现不稳定、流动性大、素质良莠不齐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的来说是采取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为主。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对新形势下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与行为新特点认识不足,对学生认知方式、接受规律的研究不足,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载体的研究不够系统,对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掌握不足,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不足,组织课堂讨论等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运用不足。总体上,灌输多于引导,理论多于实践,知识传授多于素质培养,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与此相对应,一项有关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认为效果非常好的学生占4.2%,认为效果比较好的学生占18.7%,认为效果非常差的学生占6.8%,认为效果比较差的学生占19.1%,另外有51.2%的学生觉得效果一般。这项调查的结果也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投入”,由此必将陷入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恶性循环。
从总体调研情况来看,当前“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投入”总体上良好,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学习目的上的模糊性、学习需要上的被动性、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学习动力上的不足性;部分“90后”大学生有待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认知投入、学习行为投入和学习情感投入。总体上,调研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情况相符。例如,杨丽娴、连榕(2010)研究认为,一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学习动机不强烈, 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 成就感低, 旷课行为时常发生, 即所谓的学习倦怠现象。《中国青年报》( 2002 年l 月22 日) 报道,高校大学生中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的只有8.5%,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从一项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的调研中发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4%, 另有32.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影响甚微。从教师层面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不如前,有52.6%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 大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兴趣不浓。“学习倦怠”是与“学习投入”相对立的概念,反映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欠缺主动性、态度消极等心理状况以及学习中的消极表现。学生“学习倦怠”在实际学习中即表现为学生“学习投入”不足方面的问题,这给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对此,我们应结合新形势认真分析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并从改变认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使学生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投入,大力提升“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投入”,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Gable S, Haidt J.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9(2) :103-110.
[2]刘立娜,邢乃愈.积极心理学视阈中学习投入的概念、理论及测量[J].长春大学学报,2011(6).
[3]石芳华.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新视角:学习投入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4]刘立娜,邢乃愈.积极心理学视阈中学习投入的概念、理论及测量[J].长春大学学报,2011(6).
[5]杨丽娴, 连榕.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6]魏丽琼,冯姝,黄晓丽,吴均林.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J].医学与社会,2013(10).
[7]邵广侠.大学生道德学习倦怠心理及其克服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