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娟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03006)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得中国开始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然而列强的经济入侵,使我们沦为了这些工业强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些都严重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于是,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这样,中国的近代化就在西方列强外资经济和洋务运动的浪潮中开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然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近代化的主要力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落后的封建政府和强势的列强的夹缝中生存,再加上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缺少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导致了我国工业发展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所以大多数企业集中发展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造成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80年的发展过程中,几经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打压,所以一直没能为我国真正实现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面对战后的经济萧条,再加上新执政的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所以,如何恢复当时的经济生产,成为摆在毛泽东等领导人面前的难题。
就当时全国的经济情况来看,现代工业只占了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了近90%,所以工业发展非常落后。仅就工业来讲,70%以上是生产消费资料的轻工业,重工业和原料工业占比不到30%。①以1949年全国的钢铁产量与印度做比,我们还不到印度的八分之一,由此可见我们面临的工业发展多么艰难。
1949年,内战的结束和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国内环境;恰时,二战结束后的美苏冷战刚好为我国提供了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再加上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也愿意对我们进行资金、技术援助。所以,实际上我们有了实现工业化的良好条件。于是,毛泽东通过分析苏联等西方国家的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托东北重工业基础和苏联的援助,国家很快制定了“一五”计划。②虽然毛泽东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他并没有忽视农业发展,反而认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保证工业发展和计划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因此,“一五”计划中农业还是有所发展。
1956年初,苏联赫鲁晓夫实行改革,提出要“解放思想”,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批判,尤其指出了斯大林在政治经济中的问题,特别是对农村、农业的忽视。这对当时照搬苏联模式的中国提了一个醒。再加上,“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1953年和1955年的两次粮食风波的影响,毛泽东等人深刻地认识到,资源配置向重工业领域的倾斜使得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矛盾凸显。因此,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③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农业现代化对中国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于是紧接着便提出了“农业与工业同时并举”,这实质上强调了工业化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1958年,毛泽东试图通过发展社办工业和村办工业,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改变农村落后的地位,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这一年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正式确立我国工业发展的总方针,即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实行中央工业同地方工业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并举,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陆工业并举。④但这些方针并没有被很好地落实贯彻。1959年,针对“大跃进”中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毛泽东及时调整,提出了安排国民经济要按农、轻、重的顺序,在当时,这种思想反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此时的毛泽东仍然认为,实现工业化是首位的,这从他随后对自己的工业化思想做的阐释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所谓的并举并不是否认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原则,也不是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更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
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使得毛泽东等从粮食短缺的问题中看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于是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其基本内涵是:既要搞好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要搞好生活资料的生产,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把经济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两大部类之间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
至此,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其中国工业化思想逐渐成熟,形成了工业化中重视农业的特色中国工业化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中国工业化理论”的特色之处即在于对农业的重视,这充分结合了我国的国情特点。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现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都是相互促进,相适应发展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和物质基础,并且成为工业产品的消费市场,农业的现代化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也为工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期,要全面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广大的农村地区,满足农民衣食住行的需求,刺激内需的增长。这样把农村、农业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考虑,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再通过千方百计的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为工业生产提供强劲动力,从而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奠定基础。
在提出工业化思想的初期,毛泽东就看到了实现工业化就是一个把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长期过程,亦即乡村地区的城镇化。所以他大力推进农民办工业,并且关心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后来,他还根据中国工业化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要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并且指出可以借助沿海工业的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⑤这些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思想正适用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的发展,但区域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分化确实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新的时期,我们要更加重视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并且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有精神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只有全面实现各区域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除此之外,一定不能忘记我们工业化的初衷,不仅仅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更是要保证广大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所以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城乡“二元”体制对城镇化推进的现实障碍,勇敢地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正真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
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们主要是从苏联学习。当时,毛泽东曾指出:“因为我们缺少经验,尤其在重工业方面,所以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不应当是长久之计”。⑥这段话即使是在现在,都足以让我们振聋发聩。我们的工业化发展到今天,仍然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在许多尖端领域还受制于人。所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是新时期实现工业化的重中之重。对此,国家在十八大报告和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做了深入阐述,特别强调改革创新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性。今后,我们仍然要将着力点放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发展上,健全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引进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快利用先进的管理和科学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工业的步伐,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工业结构,使得工业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在毛泽东“中国工业化理论”提出的各个时期,他都非常重视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曾先后作出不同的比例排序,都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当前,我国虽然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但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偏大,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比例偏低,产业结构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所以,要正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重视推东农业的现代化,通过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引进,促进农业结构自身的升级调整以及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工业的现代化改造,淘汰落后工业,发展新兴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扶植服务型小微企业、支持金融、信息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例。
早在论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不应该把企业看作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应适当扩大企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自主性。此时的他虽然提出了要承认和利用价值规律,但由于一系列的现实原因和当时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他并没有也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这也为此后我国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少阻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放宽了对经济的计划,一直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扩大地方、企业的自主权力,但长期遗留下来的制度障碍和各方利益的分配难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国家在很多方面还没有正真地放手。所以在新的时期,只有突破体制改革的深水区,更加强调政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扩大企业发展自主权,正真实现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进一步减轻政府负担,使企业经营与国际市场接轨,让各种资源在国际大市场中合理配置,从而使中国经济借力于世界舞台炫丽闪耀。
在我国工业化的初期,过多地牺牲了农民利益,这当然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今天,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我们有能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但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改革开发初期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造成了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与贫富差距的扩大。所以,我们在全面发展的今天,更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配制度、税收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调整各方利益;通过增加基本工资、提高个税起增点、征收高收入税等具体措施,注重再分配中的公平;另外通过医疗体系、社保体系的全覆盖,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样进一步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才能保证改革红利的惠普性和人民建设的积极性。
毛泽东工业化理论的实践经历了曲折性的发展。但每到关键时刻,毛泽东总能及时地作出调整,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工农业并举”,再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每一次调整都贴合着中国特殊的国情;每一次调整,也都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虽然这些理论在后期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但这恰恰启示我们在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中,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与时俱进,冷静地分析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作出政策的调整,确保国家发展的方向不动摇。
无论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初期还是改革开发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理论先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国情相结合,创造出领导我国建设的新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很好地保持了“实践——认识——实践”的理论探索路径。当前,我们面对着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更需要符合国情且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所以,在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探索,进一步丰富中国工业化思想内涵亦是不容忽视的客观要求。
【注释】
①毛泽东文选.(第6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②苏星.新中国经济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③毛泽东文选.(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④毛泽东文选.(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⑤毛泽东文选.(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