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探析
——以云南为例①

2014-03-11 18:12:51孟端星华艳君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材内容

孟端星 华艳君

(1.玉溪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2.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教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探析
——以云南为例①

孟端星1华艳君2

(1.玉溪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2.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存在过多重复,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除了注意了解把握两者的重复情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在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纲要》教材内容等外,还可以依据教材体例,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需注意适度性、一致性、政治性、情感性、适应性等原则。

2006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学生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开始了其教学实践;历经7年多教与学的实践,教师和学生集中反映“纲要”课程教材内容与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在内容上存在过多重复,教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到困惑,学生对重复内容也感到厌烦。怎样摆脱这一困境,以增强《纲要》课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对于教师而言,除了注意了解把握中学历史教材内容与《纲要》教材内容的重复情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在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纲要》教材内容等外,依据教材体例,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以云南省为对象,对可资利用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原则进行了探索。

一、在《纲要》课教学中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编写教材《纲要》时,编写组专家已经注意到:“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其初中教材分上、下两册,合计近17万字;高中教材也分上、下两册,合计近45万字),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①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若干情况[J].高校理论战线,2007(3):23.因而创新了《纲要》教材编写的体例,“将整个近现代史分作互相衔接的三个大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采取综合论述和专题论述相结合的写法”②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若干情况[J].高校理论战线,2007(3):23.。具体看分为: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现今已编至2012年)。每编下设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历史的基本轮廓。通过各编综述,帮助学生了解该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这个时期历史的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真正抓住近现代史的“纲”。同时,为他们学好专题提供宽阔的历史背景,打好必要的知识基础。除综述外,每编还设若干专题。专题的设置,主要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即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现为“四个选择”)来确定。由于学时有限,专题不能设置过多,不能面面俱到。但对所设专题,则努力作比较深入的叙述和论证,以便使学生能对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重要的历史经验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近现代史的“要”③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若干情况[J].高校理论战线,2007(3):23.。

教材编写组虽然也力图“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但是仅用20余万字的篇幅,容纳160多年的历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其“纲”和“要”特色要鲜明,也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的特色,使《纲要》教材的基本内容不可避免地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存在着较多的重复。对此,宋进先生将《纲要》教材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进行了专门的比较,结论是:“中学历史已基本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主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④宋进.大学和中学衔接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2(7):20-23,39.;加之,由于高校《纲要》课教师对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因而在《纲要》教学中怎样回避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大都难以把握。所以,在《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到困惑,学生对重复内容也感到厌烦,教师和学生这一集中反映成为《纲要》课教学的一大现实问题。

对于怎样解决《纲要》课教材内容的这一困境,增强《纲要》课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线教师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我们认为,教师除了注意了解把握中学历史教材内容与《纲要》教材内容的重复情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在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纲要》教学内容等外,依据教材体例,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成为另一重要手段。

事实上,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纲要》的教学实践,早已经在全国高校《纲要》教学中普遍展开,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有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的教学实践探索,如:“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以闽地历史文化为例”⑤皮伟.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以闽地历史文化为例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79.、“近现代广东地方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⑥闫亚平.近现代广东地方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J].南方论刊,2012(12):107.、“辽宁地方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⑦李响.辽宁地方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J].教学实践,2012(1):103.、“地域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结合——以湖北地区为例”⑧徐丹.地域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结合——以湖北地区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0.等等;也有对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纲要》课教学的共性进行探究的成果,如:“地域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价值与运用”⑨刘进.地域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价值与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73.、“地方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⑩陈康,仲逸智.地方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7.、“略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①张勇.略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55.等。此外,还有部分关于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如:“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探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②娜仁高娃,王光.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探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2):72.、“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③郭孟伟.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西藏教育,2012(3):52.、“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思考”④洪认清.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86.、“论地区教学资源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挖掘和利用——以四川凉山民族地区为例”⑤周昌杰,景志明.论地区教学资源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挖掘和利用——以四川凉山民族地区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1.、“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为例”⑥杨惠娟,蒋春燕.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8):49.、“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历史文化认同教育”⑦蒙爱群.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历史文化认同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51.等文章。

从东北到西北,从东南到西南,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到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从汉族聚集区到少数民族区域,全国众多高校的一系列教学实践及在实践中形成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依据《纲要》教材体例开发利用云南历史文化资源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云南各族人民也围绕着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云南经济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根据《纲要》教材体例将可资利用的云南地方史资源挖掘梳理如下: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过程中可侧重于两个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西方列强的入侵及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从沿海和边疆地区开始的,云南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同样遭到帝国主义的入侵。鸦片战争后,英法帝国主义不断入侵云南边疆,云南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接连不断,其中最突出的有:反对英帝国主义武装侵略腾越地区的“马嘉理事件”;高黎贡山区各族军民反对英帝国主义侵占片马、古浪、岗房地区的“片马事件”;阿佤山区班洪、班老佤族部落首领联合“佤山十七王”保卫祖国、驱逐英国侵略者的“班洪”事件;麻栗坡县苗族首领项崇周领导滇东地区苗、瑶、壮、傣、汉族人民粉碎法帝国主义军事入侵、收复失地的斗争;周云祥领导的个旧矿工反对法帝国主义抢占民田、霸占矿山的斗争。

可资利用的现存遗址主要有:蒙自租界遗址、滇越铁路、滇越铁路碧色寨车站、河口法国领事处旧址、盈江马嘉理事件旧址、泸水县片马抗英斗争遗址、沧源的班洪抗英盟誓址等。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是我国第一个苏维埃县级回民自治政权,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沿着民族区域自治这条道路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制度,建立了一批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先后在淮南、山东、晋察冀解放区分别建立了二龙回民自治区、鲁中回民自治区、枣庄回民自治镇、孟村回民自治镇、宣化二区回民自治区等一批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47年5月,建立了第一个省级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政策进入了成熟阶段,也是我国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开端。

第二,争民主、求解放的反封建革命斗争。1856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鼓舞和影响下,云南爆发了以杜文秀、李文学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并分别建立了反清的农民政权。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云南领导了河口起义、永昌起义,辛亥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其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云南人民敢为天下先,首举护国大旗,护国首义为发动全国反袁护国、推翻帝制、再造共和、巩固辛亥革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可资利用的现存遗址主要有:大理杜文秀帅府旧址和杜文秀墓、弥渡的李文学农民起义遗址、云南陆军讲武堂等。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过程中可侧重于以下4个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早期革命活动。1926年中共党员李鑫回昆明建立中国共产党云南特别支部,云南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是组织。而从此以后,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王德三、赵祚传、李鑫、吴澄、马登云、刘平楷等一批优秀儿女,为革命流血牺牲,献出了宝贵生命。

可资利用的现存遗址主要有:昆明中共云南省委建党旧址,蒙自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祥云县王德三故居,昆明王德三、吴澄、马登云烈士墓,大姚赵传祚烈士墓,蒙自李鑫、杜涛墓,彝良刘平楷故居等。

第二,红军长征过云南的红色足迹。1935年和1936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和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辗转34个县,先后攻克了21座县城。1935年2月,在滇东北的威信县扎西镇,召开了红军长征途中仅次于遵义会议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扎西会议”)。

可资利用的现存遗址主要有:威信县的扎西会议会址、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彝良罗炳辉故居、罗炳辉纪念馆,镇雄哲庄坝红军战斗指挥部,会泽水城红军扩军遗址,宣威红九军团驻地旧址、虎头山战场遗址与烈士陵园,曲靖红军开仓济贫旧址,寻甸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金沙江树桔、皎平、石鼓红军渡江遗址,禄劝木克村红军壁画,元谋龙街红军标语,香格里拉中心镇公堂红军驻址旧址等。

可资利用的现存遗址主要有:松山战役遗址、腾冲国殇墓园、龙陵侵华日军罪证遗址、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

第四,云南在两个中国之命运革命斗争中的贡献。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重大历史选择。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在中国边远的西部云南,率先吹响了反内战、要和平、争民主的号角,发动了著名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起点。1948年10月,国共两军在辽沈决战之际,滇系国民党军第60军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于长春起义,这次起义对于进一步瓦解敌军、解放沈阳、夺取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加速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进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在省内,1949年卢汉起义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云南人民武装力量为主体)已经解放了云南61座县城,在90多个县域内建立了人民政权,形式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1949年12月9日卢汉昆明起义,使蒋介石控制云南作最后挣扎的阴谋完全破产,加速了西南和云南的解放进程。

可资利用的现存遗址主要有:昆明“一二·一”烈士墓及纪念馆、玉溪聂耳故居、砚山县滇桂黔边纵队阿猛会议会址等。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改革开放至今云南经济社会历史性成就的开发利用: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这五年是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五年”①秦光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N].云南日报,2012-12-1.。

三、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纲要》课教学的原则

适度性 目前,对于《纲要》课程,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一课程所使用的《纲要》教材是学生从事学习、教师从事教学的“范本”,是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无论从它的内容、结构还是表现形式上,它在教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它是《纲要》课程的核心资源。核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中的主体部分,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因而,在《纲要》课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和主要的应该是《纲要》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在《纲要》课教学中,我们倡导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部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只能处于《纲要》课教学内容的辅助地位。所以,在《纲要》课教学中,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该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过度地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将扭曲《纲要》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致性 从《纲要》教材体例上讲,如前所言,《纲要》教材创新了编写的体例,将整个近现代史分作互相衔接的三个大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采取综合论述和专题论述相结合的写法,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该依照该体例来进行。

以《纲要》教材内容来说,它突显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②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3):24-25.。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也应该本着突显中国近现代史的这一主线来展开。

以《纲要》课教学目标来看,《纲要》帮助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进而深刻领会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了解国史、了解国情的基础上,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因此其教学目的不但是让学生掌握概要性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必须与上述“两个了解”和“四个选择”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政治性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会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和重大历史问题,对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和重大历史问题的表述,教师也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能掺杂个人的“乡情”,“我们应当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从事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的论述,我们应当严格遵循党的历史问题决议,遵循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精神,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③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48-53.,旗帜鲜明地帮助学生划清历史上重大是非的界限。

情感性 《纲要》课是一门具有鲜明历史学科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使之在“两个了解”、领会“四个选择”的基础上,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求真、求实及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适应性 《纲要》课面向所有大学生,它不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叙述和论证,而是重点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与重大问题,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不仅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差异,还要考虑到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差异;同时,需与教师教育教学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者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解决《纲要》教材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重复这一困境,增强《纲要》课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注意了解把握两者的重复情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在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纲要》教材内容等外,还可以依据教材体例,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需注意适度性、一致性、政治性、情感性、适应性等原则。

Teaching the Course of“An Outline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by Exploring and Using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MENG Duanxing1HUA Yanjun2
(1.School of Marxism,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Law,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Shanxi 710072)

“An Outline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textbook for the course of“An Outline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repeats much of the content students already learned in the high school.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teacher ha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overlaps,tactfully deal with them,and expand some of them with additional materials.The teacher may also flesh out the course with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When developing local resources,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moderateness,appropriateness,consistency,correctness,and the emotional quality of the materials to be used in the course.

孟端星,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G423.3

A

1009-9506(2014)03-0059-06

2014年1月10日

本文系2013年云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云南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华艳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地理教育(2022年13期)2022-04-08 21:25:40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