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然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印章、封泥所见的汉代中央职官杂考
郭俊然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汉代;印章;封泥;中央官制
汉代出土资料中有大量的印章、封泥,从这些印章、封泥中可以发现文献所遗的汉代官制的内容。所以,汉代印章、封泥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相关出土资料,可发现汉代中央官制的其他一些问题。
学界对汉代官制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如,余华青的《新发现的封泥资料与秦汉宦官制度研究》①余华青.新发现的封泥资料与秦汉宦官制度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一文对大量新发现的有关秦汉宦官方面的封泥资料进行了考察,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孙闻博、周晓陆的《新出封泥与西汉齐国史研究》②孙闻博,周晓陆.新出封泥与西汉齐国史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9-15.一文考察了临淄新出封泥,为进一步研究西汉齐国史乃至考察汉代的中央与诸侯国关系、诸侯国的职官设置、诸侯国的属县管理等,都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陈雍的《读印杂记》③陈雍.读印杂记[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1):31-35.对《汉印文字征》、《汉印文字征补遗》、《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的一些官印进行了考释;任常中的《关于汉马丞、徒丞、空丞印问题》④任常中.关于汉马丞、徒丞、空丞印问题[J].中原文物,1983(3):77-79.一文对新莽印章马丞、徒丞、空丞进行了考论,认为马丞、徒丞、空丞均为西汉已有官职,并非新莽创造的官名,马丞、徒丞、空丞之设,不具有中央政府司马、司徒、司空之意;汤其领的《汉初楚王国官印与职官探赜》⑤汤其领.汉初楚王国官印与职官探赜[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0):79-83.一文对徐州汉楚王陵出土的汉代官印进行了考释,揭示了这些印章的特征以及楚王国职官设置的情况,等等。这些考证有的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有的是首次披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在梳理相关出土资料内容时,亦发现印章、封泥所反映的汉代中央官制的一些问题,现逐一考论如下:
(1)宗正偏将军,实物有东汉瓦钮印章“宗正偏将军章”⑥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23.。罗福颐认为此乃宗正领兵时之偏将军印。孙慰祖也认为光武帝曾封太常偏将军,据此知汉有“宗正偏将军”之封⑦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M].香港:大业公司,1993:30.。考之文献,此二说皆有不当之处。《后汉纪·光武帝纪》载:“(更始政权)以次拜诸将,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世祖为太常卿,余皆九卿将军。改元为更始元年。”胡三省注言:“匡、凤皆位上公而加定国、成国美号也。九卿将军,职为九卿,各带将军之号,仍王莽之制也。”①[东晋]袁宏.后汉纪:卷1[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九卿将军”即是名列九卿的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冠以将军之号。如刘秀为更始政权的太常,亦为九卿将军之一,《后汉书·光武帝纪》便称其为“太常偏将军”。所以“宗正偏将军”亦乃九卿将军之一,是指宗正本身,而非如罗福颐言为宗正领兵时之偏将军。
(2)寝丞,实物有西汉封泥“寝丞之印”②王玉清,傅春喜.新出汝南郡秦汉封泥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08.、“孝惠寖丞”③吴幼潜.封泥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6.。根据汉代的陵寝制度,皇帝埋葬之地称“陵”,祭祀之地称“庙”。庙之前部称“殿”,后部称“寝”。《后汉书·祭祀志下》载:“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99[M].北京:中华书局,1965.《汉书·外戚传下》之如淳注言:“庙之前曰殿,半以后曰寝。”⑤[东汉]班固.汉书:卷97: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史记·叔孙通传》之如淳注言:“《三辅黄图》高寝在高庙西,高祖衣冠藏在高寝。”⑥[西汉]司马迁.史记:卷99[M].北京:中华书局,1959.“寝”就是皇帝的衣冠冢。寝丞,属太常,负责管理皇家后殿所藏之帝王衣冠。
文献载“寝官”有“令”,《汉书·平帝纪》载:“乙未,义陵寝神衣在柙中,丙申旦,衣在外床上,寝令以急变闻。用太牢祠。”⑦[东汉]班固.汉书:卷12[M].北京:中华书局,1962.《汉书·韦贤传》载“高寝令”:“(韦)贤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终。”⑧[东汉]班固.汉书:卷73[M].北京:中华书局,1962.有“郎”,《汉书·车千秋传》载:“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师古注言:“高庙卫寝之郎。”⑨[东汉]班固.汉书:卷66[M].北京:中华书局,1962.有“中郎”,《汉书·冯奉世传》载:“竟宁中,以王舅出补渭陵食官令。以数病徙为寝中郎,(师古曰:‘亦渭陵之寝郎也。’)有诏勿事。阳朔中,中山王来朝,(冯)参擢为上河农都尉。病免官,复为渭陵寝中郎。”⑩[东汉]班固.汉书:卷79[M].北京:中华书局,1962.据此知,汉代太常属下的寝官有令、丞和郎。
(3)太宰寝,实物有汉印“太宰侵印”(11)罗福颐.汉印文字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印征第七,十五.。《汉官》太常条下载:“(太宰)明堂丞一人,二百石。员吏四十二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三人佐,九人有秩,二人学事,四人守学事。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七十三人,卫士一十五人。”(12)[清]孙星衍.汉官六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宰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凡国祭祀,掌陈馔具。”(1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115[M].北京:中华书局,1965.据此知,太常属官未见有“寝官”,而太常的职责与祭祀有关,负责安排、供应祭祀之物。“太宰侵”之“侵”通“寝”,太宰寝或是太宰属下负责衣物之官。
(4)孝文庙令,实物有封泥“孝文庙令”(14)吴幼潜.封泥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6.。庙令乃汉代寝庙之长,其完整的职官名为所守之庙加“令”字。《后汉书·百官志》载有“高庙令”和“世祖庙令”。此为东汉之制度。据封泥知,汉代不仅有高庙令、世祖庙令,还有文庙令,这些庙令的职责当局限于皇帝祭祀之庙的管理事务。
(5)右炊,实物有汉代封泥“右炊”(15)周明泰.续封泥考略[M].台北:艺术印书馆,1982:124.,西汉早期至中期之物。秦封泥中有“吴炊之印”,朱晨认为其中“炊”乃负责为秦王烧烤野味之官(16)朱晨.秦封泥集释[D].安徽大学,2005:193.。考之文献,“炊”,《说文解字·火部》载:“爨也。从火,吹省聲。”(1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炊”即是烧火的意思。《汉书·儿宽传》载:“儿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当为弟子都养。”师古注言:“都,凡众也。养,主给烹炊者也。贫无资用,故供诸弟子烹炊也。”①[东汉]班固.汉书:卷58[M].北京:中华书局,1962.从“养”为“主给烹炊”来看,“养”分为“烹”与“炊”。此“右炊”当是“养”事务中负责“炊”之吏。汉代之太官、家令、食官皆主管饮食之事,此“右炊”当乃其最低级之属官。因此,总括而言,“右炊”当是食官下负责烧火之官。
(6)庙室守,实物有西汉封泥“庙室守印”②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1:505.。《后汉书·祭祀志上》载有“庙室”:“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复博、奉高、嬴勿出元年租、刍稿。以吉日刻玉牒书涵藏金匮玺印封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高庙。太尉奉匮以告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97[M].北京:中华书局,1965.此“庙室”是指高祖庙。可见,封泥“庙室守印”之“庙室”亦当指宗庙。另,《汉官》载:“长乐厩员吏十五人,卒驺二十人,苜蓿苑官田所一人守之。”④[清]孙星衍.汉官六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此“守之”者即乃守吏。汉代守吏众多,许多场所都有设置,而宗庙之地亦不例外,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前汉纪·宣帝纪》载:“今丞相数病,望之不问。会廷中,与丞相均礼。又望之自擅,使守吏自给车马,至杜陵视家事。小吏冠法冠,为妻先引。”⑤[东汉]荀悦.前汉纪:卷20[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此乃太子太傅之守吏。《三辅黄图》载:“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⑥[佚名].三辅黄图: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85.此乃宫室之守吏。石刻《史晨飨孔庙后碑》(建宁元年四月立)载:“假夫子冢颜母井舍及鲁公冢守吏凡四人,月与佐除。”⑦[清]严可均.全汉文:卷10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此乃王国宗庙之守吏。庙室守或是太常属下负责宗庙安全保卫工作的官吏。
(7)公主田官,实物有台钮铜印“公主田印”⑧戴山青.古玺汉印集萃[M].南宁市: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238.。汉代公主府属官有家令、家丞、主簿、仆、傅、私府长、直吏、从官,而不见田官。《后汉书·百官志》载:“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116[M].北京:中华书局,1965.《汉官》载:“主簿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秩六百石。私府长一人,秩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直吏三人,从官二人。”⑩[清]孙星衍.汉官六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东观汉记》载:“其主薨无子,置傅一人守其家。”(11)[东汉]刘珍.东观汉记: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70.但汉代公主有田,为皇帝所赐。《汉书·西域传下》载:“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12)[东汉]班固.汉书:卷96: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汉书·昭帝纪》载:“元凤元年春,长公主共养劳苦,复以蓝田益长公主汤沐邑。”(13)[东汉]班固.汉书: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62.而所赐之田,并非仅仅是名义上的占有,因为如果是名义上的占有,仅是从政府领取收益,当不会发生夺田之事。《后汉书·五行志》载:“章帝时,窦皇后兄宪以皇后甚幸于上,故人人莫不畏宪。宪于是强请夺沁水长公主田,公主畏宪,与之,宪乃贱顾之。后上幸公主田,觉之,问宪,宪又上言借之。”(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103[M].北京:中华书局,1965.既然有田,便应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公主田”当是公主府管理田邑之低级官吏。曹锦炎亦认为“公主田印”乃公主封田田官所用之印①曹锦炎.古玺通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186.。
(8)右中马丞,实物有封泥“右中马丞”。吴镇烽认为,“右中”当乃右中郎将简称,“马丞”乃掌马之官,“右中马丞”或是右中郎将署掌管马匹之官②吴镇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封泥考:下[J].考古与文物,1996(6).。马丞,文献不见汉有马丞。考之实物,知汉代京师、边郡牧苑、郡、县、邑、闲田和军队中都有此官。马丞乃主马政,有官署,当是各郡县分管养马事宜的主官。实物多见印章封泥,如封泥“乘舆马府”,印章“马府”、“中马府”、“代郡马丞”、“昌县马丞印”,等等。《汉旧仪》载:“左、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主谒者、常侍侍郎,以赀进。”又载:“右中二千石、二千石四官,奉宿卫,各领其属,断其狱。”③[清]孙星衍.汉官六种: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0.右中郎将可以简称为“右中”。文献中如此简称,仅见此例。因此,“右中马丞”或是右中郎将属下之马丞,如吴镇烽之言。
(9)都侯令,实物有鼻钮铜印“都侯令印”④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44.。此可以与“都侯之印”相参证⑤牛普济.汉代官印分期例举[J].汉代文物,1988(1).。卫尉属下有左右都候,《后汉书·百官志》:“左、右都候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有所收考。丞各一人。”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115[M].北京:中华书局,1965.那么,都侯之长是称都侯,还是称都侯令呢?据印章知,都候之长称“都侯令”,都侯是其简称。
(10)邹官,实物有印章“邹官之印”⑦罗福颐.汉印文字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印征第六,二十四.,又见印章“邹库”、“驺库”⑧戴山青.古玺汉印集萃[M].南宁市: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390.,可相互参证。“邹”通“驺”,如《史记·荀卿列传·集解》、《汉书·杨雄传》、《北堂书钞》中“邹衍”皆作“驺衍”。“驺”指骑兵,汉时称“驺骑”。《汉书·惠帝纪》载:“谒者、执盾、执戟、武士、驺比外郎。”师古注言:“驺本厩之驭者,后又令为骑,因谓驺骑耳。”⑨[东汉]班固.汉书: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62.《汉官仪》载:“驺骑二千余人发坛上方石。”⑩[清]孙星衍.汉官六种: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0.然而,考“驺”之本意,乃指养马之人。《汉官》载未央厩、长乐厩下皆有“卒驺”:“未央厩员吏七十人,卒驺二十人。/长乐厩员吏十五人,卒驺二十人,苜蓿苑官田所一人守之。”(11)[清]孙星衍.汉官六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卒驺”即乃马匹的饲养管理人员。笔者认为,“驺官”是指负责马匹饲养的官吏,而“驺库”当是储存草料的库房,二者可以相互印证。
(11)胡监,实物有西汉印章“蓝田胡监”(12)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67.。瞿中溶认为是东汉官印。考后汉时,羌人数犯法,三辅因此复置都尉等官,当时便于蓝田特设此官,以监羌胡者。陈直、陈雍则认为“胡监”乃农官,印文“胡”读作“湖”,如陕西蓝田出土的汉“鼎胡延寿(宫)”、“鼎胡延寿(保)”瓦当,且《续封泥考略》五卷认为,汉“胡令之印”封泥均以“胡”作“湖”,所以印文“胡监”为湖官(《汉书·地理志》载九江郡有湖官),即负责鼎湖的职官(13)陈直.汉书新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263.。但是,实物印章又见“监胡之印”(14)罗福颐.汉印文字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印征第八,十二.。据此知,“胡监”又称“监胡”,瞿中溶之说当是。
(12)别臧官,实物有西汉鼻钮铜印“别臧官印”(15)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1:330.,发现于西汉阳陵丛葬坑15号坑陶俑身上。“臧”通“藏”,别臧是另藏别处之意。文献所载“别臧”见有两种,一是都内别藏,《汉书·张汤传》载:“安世以父子封侯,在位大盛,乃辞禄。诏都内别臧张氏无名钱以百万数。”文颖注言:“都内,主臧官也。”①[东汉]班固.汉书:卷59[M].北京:中华书局,1962.二是天子别臧。汉代沿袭古制,亦行天子亲耕制度。《白虎通义》载:“王者所以亲耕、后亲桑何?以率天下农蚕也。天子亲耕以供郊庙之祭,后之亲桑以供祭服。”②[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4[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汉官仪》载:“天子坛田,公卿耕讫,啬夫下种。凡称籍田为千亩,亦曰帝籍,亦曰耕籍,亦曰东耕,亦曰亲耕,亦曰玉籍。”③[清]孙星衍.汉官六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这些都应是当时亲耕制度的反映。文献也见具体的亲耕事例,西汉时如文帝,《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二年)春正月丁亥,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④[东汉]班固.汉书: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62.又如景帝,《汉书·景帝纪》载景帝诏书言:“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⑤[东汉]班固.汉书:卷5[M].北京:中华书局,1962.东汉时如明帝,《东观汉记·明帝纪》载:“(永平)四年,诏书曰:‘朕亲耕于藉田,以祈农事。’”⑥[东汉]刘珍.东观汉记: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70.既然两汉屡有天子亲耕之事,那么设别臧官管理收获之谷物便在情理之中。《春秋经筌》载:“天子诸侯皆亲耕,取其榖而别藏之,以供天地宗庙社稷之祀。”⑦[宋]赵鹏飞.春秋经筌:卷2[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因此,笔者认为,别臧官即主天子别藏之官,具体负责天子亲耕所获之谷。
(13)乐府钟官,实物有封泥“乐府钟官”⑧周明泰.再续封泥考略[M].台北:艺术印书馆,1982:36.。水衡都尉下有“钟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如淳注言:“钟官,主铸钱官也。”⑨[东汉]班固.汉书:卷19[M].北京:中华书局,1962.不闻乐府有“钟官”之设。钟,《说文解字·金部》载:“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穜成。从金童声。古者垂作钟。銿,钟或从甬。职茸切。”⑩[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钟是我国青铜器时代著名的打击乐器,它不仅仅是乐器,而且还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所以,古代的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典礼、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钟乐。战国之后,虽然先秦的礼乐制度崩溃,但钟乐依然流传。《汉仪》载:“柩将发于殿,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11)[清]孙星衍.汉官六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后汉书·刘玄传》载:“初,王莽败,唯未央宫被焚而已,其余宫馆一无所毁,宫女数千备列后庭,自钟鼓、帷帐、舆辇、器服、太仓、武库、官府、市里不改于旧。”(1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11[M].北京:中华书局,1965.此为行于中央之钟乐。地方诸侯王亦有,《后汉纪·明帝纪》载:“东海恭王强,建武二年立。……十九年封为东海王,二十八年就国。帝以强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赐虎贲旄头,宫设钟鼓之悬,拟于乘舆。”(13)[东晋]袁宏.后汉纪:卷9[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当时还见专门设有放置乐钟的“钟室”,《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正义注言:“长乐宫悬钟之室。”(1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92[M].北京:中华书局,1959.此亦是钟乐流传、兴盛的反映。
先秦有钟人、钟师之官。二者皆为西周时期的乐官,掌钟奏之乐。封泥所见汉代“乐府钟官”,当是少府属下主钟乐之官,得名于乐器“钟”或“钟律”之名,不同于水衡都尉下负责铸钱之钟官。如果乐府钟官不是负责乐钟之事,则就无从加以解释了。
(14)章门观监,实物有西汉封泥“章门观监”(15)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1:504.。“章门”即“章城门”。《三辅黄图》载:“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曰章城门。《汉宫殿疏》曰:‘章城门,汉城西面南头第一门。’《三辅旧事》曰:‘章门,一曰光华门,又曰便门。’《汉书》成帝元延元年,章城门牡自亡。王莽改曰万秋门亿年亭。”①[佚名].三辅黄图: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85.汉代许多城门名中都可以加入“城”字,除“章门”外,又如直门、洛门、厨门,《三辅黄图》分别作直城门、洛城门、厨城门。陈直在《三辅黄图》注中认为,章门内外或有观,所以称章门观。监,官名。战国时有“监门”之职。《史记·甘茂列传》载:“夫史举,下蔡之监门也,大不为事君,小不为家室,以苟贱不廉闻于世,甘茂事之顺焉。”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71[M].北京:中华书局,1959.“监门”即是掌守门的官吏。“章门观监”与“监门”同,亦是守门之官,负责章门观的安全保卫工作。
(15)御弩,实物有西汉半通印“御弩”③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82.。罗福颐认为此为职名官,乃掌御用弩之官。汉代掌皇帝器物的官通常称“尚”,如“尚方”掌御用器物的制作,“尚食”掌御膳,“尚席”掌筵席,等等。又,后世金代有“御弩手”,《金史·礼志》载:“凡朔、望朝参日,百官卯时至幕次,皇帝辰刻视朝,供御弩手、伞子直于殿门外,分两面排立。……弩手、伞子先于殿门外东西向排立,俟奏‘圣躬万福’时,即就位北面山呼声喏,起居毕,即相向对立。”④[元]脱脱.金史:卷36[M].北京:中华书局,1977.据此二者,笔者认为御弩当是皇帝贴身弩兵侍卫官,而非如罗福颐言为掌御用弩之官。
(16)骅骝别丞,实物有印章“骅骝别丞”⑤戴山青.古玺汉印集萃[M].南宁市: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391.⑥[东汉]桓谭.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骅骝乃汉人所言的一种宝马。《新论·求辅》载:“夫畜生贱也,然有尤善者,皆见记识。故马称骅骝、骥,牛誉郭椒、丁栎。”⑥《汉书·扬雄传》师古注言:“骅骝,骏马名也,其色如华而赤也。言使骏马驰于屈曲艰阻之中,则与驴骡齐足也。”⑦[东汉]班固.汉书:卷87: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骅骝别丞”当是主养骅骝马之官,“别”字或表明其别治一地。
(注:本文内容曾得到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先生的指点,在此表示感谢。)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Han Central Government Offices from their Seals and Seal Prints
GUO Junra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HeNan,Shangqiu 476000)
the Han dynasty;seal;seal print;central governmental offices
Unearthed seals and seal prints from the Han dynasty hold clues to the bureaucratic arrangement that is not mention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se objects may produce findings about the Han central government establishment.
郭俊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K207
A
1009-9506(2014)03-0050-06
2014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