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
——兼论应对气候变化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

2014-03-11 11:39:10曾维和周小俊
阅江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类学气候变化气象

曾维和,周小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
——兼论应对气候变化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

曾维和,周小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是灾害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气象灾害的“组织—制度”研究途径和“政治—社会”研究途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文化回应为主线的新型气象灾害研究途径。结合我国气象灾害的实际,可以将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气象灾害类型学的文化诠释,气象灾害应急、救灾中的文化应对和适应,气象灾害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文化恢复、变迁和构建。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应综合运用追踪调查、田野调查和灾害民族志等方法。在应对气候变化视角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审视生态文明,在解决气候危机的基础上引入生态文明,在人类文化回应的主线上建设生态文明,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发展生态文明。

气象灾害;人类学研究途径;文化变迁;生态文明

气象灾害(meteorological disaster)是由气象因素引发的灾害,是自然灾害的原生灾害之一,它一般是指气象因素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众多,每年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学界在研究气象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研究途径,以文化回应为主线的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是最近兴起的一种气象灾害研究途径,本文以此为基础,试图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下,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

一、文献评估与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的提出

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是灾害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早期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将灾害定义为“上帝的行动”、“没有人能够对此负责的事件”。[1]灾害人类学研究起源于二战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基本上沿袭了早期对灾害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逐渐将灾害看作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组成部分,放弃了传统上把灾害看成一种“极端不可预见的事件”的观点。[2]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观念革新,它将灾害的自然环境要素与人类社会的结构性要素联系起来,开始关注灾害与社会、文化、政治、权力、经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使灾害研究的成果成为人类学基础理论的一部分,是人类学灾害研究相关理论形成的标志。[3]

从理论研究的演进与发展看,关于气象灾害的研究具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重点、理论流派及解释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第一,“工程—技术”的研究途径:这一途径从工程技术、教育和执行等方面来预防和控制气象灾害,主要通过工程技术与数学模型的建构来研究气象灾害管理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量化分析方法和构建模型是这一研究途径的基本特征。第二,“组织—制度”的研究途径:这一途径主要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制度设计来预防、识别、隔离、处理和管理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同和制度分析方法是这一研究途径的主要内核。第三,“政治—社会”的研究途径:这一研究途径的代表学者主要是贝克、吉登斯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家,他们认为灾害的根源在于“现代性”自身,即自反的现代性,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政治与社会的根本变革来应对气象灾害的伦理与社会风险评估等问题。[4]

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是在气象灾害的“组织—制度”研究途径和“政治—社会”研究途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文化回应为主线的新型气象灾害研究途径。人类学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在最近几年兴起的,它是一个兼具现实性和理论性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国外一些民族生态学、生态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已经开始沿着这一方向深入研究,并为土著民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国外学者从人类学介入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从温度、降水量、海平面高度和逐渐增多的极端天气现象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中关注自然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二阶段,开始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移民和发展等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关注人类社会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三阶段,开始从气候变化对土著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和权益等造成的具体影响中进一步关注土著民族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在第三阶段中,土著民族的传统知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成为研究的核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主流研究方法。[5]

可见,随着学者们对气象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入,仅仅把气象灾害视为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是不够的,因为气象灾害还是一种文化事件,与人类文化密切相关。人们在长期回应气象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社区文化和民族特点,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回应灾害的传统和方法。因此,基于文化回应的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应运而生。

二、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理论流派与研究内容

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主要见于灾害人类学研究的诸多理论流派之中,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理论流派。第一,政治生态学派:该学派与早期的人类生态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将灾害与政治权力关系作为研究重点,认为气象灾害不仅是自然事件,还是政治事件,分析灾区的政治权力关系是该学派应对气象灾害研究的主要关注点。第二,环境脆弱性理论:该理论认为,灾害是社会人口因素与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该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共同作用下的致灾机理。第三,行为回应学派:该学派认为人类能够对灾害做出回应,并形成应急机制,从而恢复秩序并采取预防手段。行为回应学派以人类的行为回应作为气象灾害应急与预防的研究切入点,认为人类对于灾害的回应与族群、阶级、年龄、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是融合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历史等多重因素的行为决策模式。第四,社会自动平衡理论:该理论以气象灾害中社会结构平衡关系如何恢复为主要研究内容。第五,社会和文化变迁学派:该学派认为灾害破坏了社会和文化系统满足其成员需求的能力,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以气象灾害发生后长期的文化变迁和灾后重建中的文化恢复作为研究重点。[6]

以上五大理论流派大都属于应用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应用人类学以灾害的应用性研究为出发点,把气象灾害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作为研究重点。此外,民族生态学和生态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也从不同视角、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前者主要结合气候变化与土著民族传统知识开展研究,关注气象灾害发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后者主要通过田野案例调查,具体分析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人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学者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人类学应对气候变化与传统知识的四大研究重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土著民族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土著民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以及土著民族对气候变化的诠释。人类学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重点在于强调传统知识在气候变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把传统知识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认知、观察、趋势、影响和应对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把对政府间和国家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时产生的影响作为研究目标。[7]这些研究重点为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奠定了基础。

结合我国气象灾害的实际,仔细梳理上述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及诸多学者的看法,可以将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气象灾害类型学的文化诠释。从类型学看,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前者是指因台风、大雾、高温、低温、雨雪、霜冻、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后者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气象灾害类型学的文化诠释就是要分析各种气象灾害生成的文化关联,解释环境脆弱性和人类脆弱性相结合对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探讨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是如何与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类脆弱性相结合,使灾害风险不断加剧,最终导致重大灾害的发生。[8]通过对各类气象灾害文化诠释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可以使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形成系统化的概念范式和理论体系。

第二,气象灾害应急、救灾中的文化应对和适应。灾害回应方式是灾害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例如,可以结合近年来的南方雪灾、中部省份的洪灾和北方旱灾这三种典型的气象灾害,分析灾害场景,研究灾害的文化回应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农村地区社会结构和亲属制度对于救灾的作用,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传统知识与抗灾能力建设,邻里互助,针对环境脆弱性而进行生态移民等。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探讨和总结多种回应方式构成的文化适应机制。

第三,气象灾害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文化恢复、变迁和构建。文化恢复的研究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对灾民在灾后重建中的各种帮助,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妇女、儿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在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面对的困难、提出的特殊要求及解决办法。文化变迁的研究包括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灾害过程对于族群关系的影响,灾害对人口结构的影响等。文化构建主要包括灾后新型文化的构建和进行生态移民后的文化构建这两种基本类型。

总之,文化回应是贯穿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和研究内容的一条主线,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的文化应对、文化适应、文化恢复、文化变迁和文化构建等五个环节,从而形成了环环相扣、有机统一的文化回应过程。

三、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双重意蕴与独特方法

在应对气象灾害的实践过程中,常常面对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困境,恢复和重建工作也存在不理想的状况,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气象灾害的文化回应关注不够。因此,开启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具有双重意蕴。首先,在理论上可以探讨一种新的气象灾害研究视角,即从文化回应的视角研究气象灾害,拓展气象灾害研究的灾害人类学视角,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条灾害学的研究途径。在文化变迁的视角下审视气象灾害,可以丰富气象减灾防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其次,在实践中提升气象灾害管理的协同能力:一方面深入总结气象灾害的文化回应方式及其内在机制,提升政府和社会组织面对气象灾害时的应急与预控能力;另一方面使广大民众能够借助气象灾害人类学的灾害管理理念和预防方法,大幅度地提高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方法能够彰显一种研究途径的理论魅力。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科学研究途径,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

第一,追踪调查的研究方法。追踪调查就是对某一调查对象进行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跟踪调查。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获取气象灾害的动态信息,把握、分析其内在的运动规律性,以克服一般方法仅分析某一时段的静态资料所产生的局限性。在对气象灾害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时,可以选取一次典型的气象灾害,如以特大气象次生灾害——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范围,建立可以追踪的指标体系,进行多次观察和连续式的调查,从而获取有价值的资料。

第二,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以取得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为展开研究的前置步骤。一般而言,田野调查可分为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等五个阶段。如可以把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的北方旱灾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具体的受灾村落和受灾群体,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受灾对象进行直接观察,并分五个阶段展开研究,以总结气象灾害发生时受灾区域和受灾群体的文化应对和文化适应,分析灾害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文化恢复、变迁与构建。

第三,灾害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灾害民族志是将民族志用于防灾减灾的一种尝试,主要通过对选定的灾害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大量个人采访资料进行整理,从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9]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启动编撰的新中国第一部救灾史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就是一部典型的灾害民族志。《中国历史上重大气象灾害年表》、中国气象局编撰的《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等也具有一定的灾害民族志的意义。在具体研究中,可以对这些民族志进行具体分析,以重大气象灾害为研究对象,从中提炼出应对气象灾害的普遍规律和有价值的特殊经验教训,编制气象灾害应急和预防的指导手册,建立气象灾害民族志的典型素材库。为了保证民族志的普适性,进行民族志研究时应加强对异地他族语言的跨界翻译和文化的跨界研究,赋予文化整体观的意义。

以上三种研究方法在具体运用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可以综合运用、灵活穿插,从而实现灾害人类学与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享问题、多法并举,达到基于文化回应有效治理气象灾害的目的。

四、应对气候变化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

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要求人们克服生态文明建设的功利性思维和短视的弊端,以一种长期的、动态的文化变迁和理论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审视生态文明。气候和人类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适宜的气候孕育人类文明,推动人类进化,改变人类历史。因此,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认识生态危机,反思工业文明,从构建和发展一种新型文明的高度来解决生态危机。生态文明正是人类亟需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着眼,改造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在解决气候危机的基础上引入生态文明。气候危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博弈,即各国在承认地球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力图在未来世界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分配中获得尽可能大的份额。[10]对个体利益的追逐必然导致气候“公地悲剧”的发生,进而引发环境灾难。唯有引入生态文明才能避免气候“公地悲剧”,促使各个博弈主体将人类的利益置于发展的首要位置,使人类走出气候危机,因为气候辩论或许是各国植入生态发展模式的良好契机——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生态现代化理论已经为人类实现系统转型、妥善处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引了方向。[11]

再次,要在人类文化回应的主线上建设生态文明。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并非只是关注灾害现象和灾难应对本身,更是要理解人们生活的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遭遇的种种困境、挑战和机遇。[12]适宜的气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类在长期减灾防灾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回应方式,无论是灾害应急中的自救,还是长期的灾后重建,都是人类在文化变迁基础上的一种能动回应。因此,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变迁和文化回应灾害的方式来看待,摆脱环境的脆弱性和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导致的困境,增强气象灾害中灾民自身的应对能力,促使文化和社会系统在灾后重建中尽快恢复,从而建设一种具有很强的文化回应能力的生态文明。

最后,要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种生态学概念和文化学概念,更是一种人类学概念。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发展生态文明,具体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第一,连接生态意识与社会文化,促使生态意识向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延伸,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第二,加强理论创新,把生态气候、气候文明等与生态文明联系起来,建设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文明,积极开展低碳行动,建设生态社区和生态城市;第三,充分吸纳气象学、生态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的优秀因子,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高度统一的生态文明。

[1]Claude Gilbert.Studying Disaster:A Review of the Main Conceptual Too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1995,(3).

[2]Anthony Oliver-Smith.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on Hazards and Disasters[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6,(1).

[3][6]李永祥.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0,(3).

[4]童星,张海波.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6).

[5][7]尹仑,薛达元.气候变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8]何茂莉.山地环境与灾害承受的人类学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9]黄定国,等.基于巨灾的灾害民族志研究及其方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0]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

[11]王书明,崔璐.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契机——气候危机的哲学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5).

[12]Kreps G.A.Disaster as Systematic Event and Social Catalyst: A Clarification of Subject Mat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1995,(13).

〔责任编辑:沈 丹〕

Anthropology Research Approach of M 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ZENGWei-he,ZHOU Xiao-ju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

Anthropology research approach of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s an importantmethod of disaster anthropology research and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meteorological disasters'research approach of“organization-system”and“politics-society”,which is a new-type research approach using cultural response as main line.The anthropology research contents of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three aspect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ypology,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cultural response and adaptation in disaster relief,cultural recovery,transi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ecovery,and reconstruction.Anthropology research of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hould use a combination ofmethods such as tracking survey,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isaster ethnography.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needs to surve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introdu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solving the climate crisis,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n themain line of cultural response,and develop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interac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Anthropology research approach;cultural transi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93-03

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4)01-0033-06

2013-10-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传统安全下国际气候政策博弈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12YJCZH31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2012年开放课题“江苏农村气象灾害整体性防御体系及协同机制研究”(12QHB010)

曾维和,男,湖南麻阳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府治理理论与改革研究;周小俊,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招就办副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类学气候变化气象
《审美人类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气象树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内蒙古气象(2021年2期)2021-07-01 06:19:58
气象战士之歌
心声歌刊(2019年5期)2020-01-19 01:52:52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大国气象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