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犯罪发展趋势预测的验证与反思

2014-03-11 09:24郑永红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海洛因毒品犯罪

梁 鑫,郑永红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科学准确地对毒品犯罪进行预测预警,是禁毒工作得以长远规划、主动出击的前提。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某一地区毒品犯罪发展趋势预测,二是某一类型毒品(主要是新型毒品)犯罪发展趋势预测,而全面、系统地对全国毒品犯罪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则鲜见。早在1998年,由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崔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毒品犯罪发展趋势与遏制对策》是第一个系统、全面研究我国毒品犯罪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策略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其最终成果在包括禁毒学在内的犯罪学、刑法学等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大量的对策建议在禁毒实践中得到采纳和实施。在最终成果专著中以及主要体现毒品犯罪预测的论文中,项目组对我国中远期的毒品犯罪发展趋势做了相应的预测。以现有公布的数据对当时的预测进行比对验证,才能进一步探讨毒品犯罪发展趋势的规律和特点,更好反思和完善毒品犯罪预测预警方法。

一、毒品犯罪发展趋势预测的基本描述

对于毒品犯罪发展趋势的预测其核心内容是《毒品犯罪发展趋势与对策》一书的第十四章。从预测的空间范围来看,该成果预测全国毒品犯罪的发展趋势;从预测的内容来看是围绕毒品犯罪进行的类型预测,但同时也对毒品犯罪中的吸毒人员数量、新型毒品等进行了单项预测;从预测时间来看则主要是中期预测(2005年)与远期预测(2010年)相结合。*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82-583.而从预测方法来看,则主要是在全面调查基础上基于相关因素分析的经验预测法。虽然经验预测法存在着自身固有的缺陷,如不能得到精确的预测值,预测结果依预测者而定且难保正确反映客观事实。*黄超、李继红.犯罪预测方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1).但是一方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禁毒统计数据体系,缺乏通过指标参数分析进行预测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毒品犯罪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通过众多参数进行科学预测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而进行的经验预测法就成了必然选择,也有其显著的优势。

(一)毒品犯罪中远期发展趋势的宏观预测

“就总体而言,从宏观上预测:在进入下一个世纪的前十年,即至2010年,我国还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毒品的祸害。就全局而言,禁毒斗争将是一场‘持久战’,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胜利。”*崔敏.毒品犯罪发展趋势与遏制对策.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384-385。本文引用的预测内容如未明确指出,则全为《毒品犯罪发展趋势与遏制对策》第十四章内容,第380-399页。

而具体化的宏观预测则分为三种可能性。

一是“较佳状态——对毒品犯罪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实现该状态的前提则是具备这样六个方面的基本条件。“1.国家的政局稳定,中央决策层对禁毒工作高度重视,领导得力,持续不断地发动打击毒品的凌厉攻势;2.国家的经济形势良好,继续保持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势头,并能从国家与地方的财政收入中拨出更多的专款,逐步加大对禁毒工作的经费投入;3.政法队伍的整顿、建设和司法改革有显著进展,司法腐败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执法环境进一步改善,从而保证严厉查禁、严格执法,对毒品犯罪的惩罚力度进一步加强;4.禁毒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其显著标志是使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自觉远离毒品,有效地控制新吸毒者的增加;5.强制戒毒工作有更大的进展。关键是解决好强制戒毒的场所和经费等实际问题,并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有效的戒毒新药,更要落实戒断出所后的帮教工作,尽量减低复吸率;6.禁毒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确保已经建立的禁毒国际合作机制能够得到正常有效的运转。”

“以上6个方面,是对毒品犯罪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条件。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局面,则可以认为是继续处于较佳状态。那么,我们便有信心预言:到2005年前后,毒品犯罪在我国迅猛增长的现象将得到适当控制;吸毒人数的增势减弱;禁吸戒毒措施显示出成效。到2010年,有关毒品犯罪的多项指标,有可能逐渐趋于稳定,以往猖獗泛滥的势头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是“欠佳状态——对毒品犯罪的控制能力减弱”。其可能出现的原因是, 1.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2.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3.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政法各部门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滥用权力和司法腐败现象;4.在对毒品的危害和禁毒工作艰巨性的看法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5.国际的禁毒合作有可能进展并不顺利。

三是“非常状态——对毒品犯罪基本失控”。其可能出现的原因是,“第一种情况,发生大规模的动乱,国家政局不稳,或者发生无法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造成人心涣散,甚至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无政府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发生外国的军事侵略甚至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二)毒品犯罪中远期发展趋势的单项预测

1.毒品种类的预测。“在未来5年~8年内,我国吸食“冰”毒的人数,有可能与吸食海洛因的人数逐渐接近;到2010年,“冰”毒及其他苯丙胺类衍生物甚至有可能超过海洛因,成为吸毒者首先的销魂药。

2.犯罪手段预测。根据预测,犯罪手段将更加趋向智能化和武装化,其反侦查的手段、技能和装备将进一步强化,同缉毒行动的对抗性也将进一步增强。在缉毒、缉私人员内部寻找保护伞的情况更加突出。

3.吸毒人数预测。“在最近5年~8年的时间内,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人数,还将会继续攀升,至2005年前后,有可能达到80万~100万人,如果再加上四五倍的隐性吸毒者,我国实际存在的吸毒人数,可能超过400万人。如果国家能进一步加大投入,在禁吸戒毒的各种配套措施充分显示出成效以后,吸毒人数增长幅度有可能趋缓。到2010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如果不超过100万人,就是巨大的成功。”

二、毒品犯罪发展趋势预测的验证

这一预测是否科学和准确,则有待于历史的检验。到目前为止,该成果的预测周期基本结束,用《禁毒报告》所公布的历年禁毒数据来对这一预测进行验证和分析,以期为毒品犯罪的预测预警寻找科学的规律与经验。

(一)较佳状态的条件分析

显然从预测的三种可能状态来看,第三种状态毫无疑问是不存在的,关键整个禁毒工作的环境是处于较佳状态还是欠佳状态。

对于预测基础的六个较佳状态条件,无论从历年《禁毒报告》的表述看还是从现实的观察来看,基本全是符合的。第一,政局巩固不言而喻,中央决策层也高度重视,打击毒品犯罪的专项行动也经常开展;第二,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平均达8%以上,“中国各级政府把禁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禁毒形势的需要,逐年增加投入”*国家禁毒委员会:2002年《中国禁毒报告》;第三,司法腐败的现象虽然存在,但是一方面政法队伍整体是好的,另一方面从目前为止公布的案件来看,由于毒品犯罪法律成本的沉重,禁毒工作部门在缉毒领域很少存在像黑社会、地下赌场以及情色场所的保护伞问题;第四,禁毒宣传教育也持续深入开展,“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公众抵制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的意识和能力,营造了禁毒人民战争的浓厚氛围”*国家禁毒委员会: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第五,强制戒毒工作逐步推进,从戒毒场所收戒量的大幅度提升,到社区康复、社区戒毒体系逐步完善,美沙酮替代治疗普及面扩大,“截至2010 年底,全国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扩展到27 个省(区、市)588 个区县的700 个门诊及200 多个延伸服药点”*国家禁毒委员会:2011年《中国禁毒报告》;第六,禁毒国际合作从双边到多边合作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推动禁毒合作在缉毒执法、情报交流、打击犯罪、替代发展、执法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务实成果”*国家禁毒委员会:2009年《中国禁毒报告》。

(二)中期预测的验证

“到2005年前后,毒品犯罪在我国迅猛增长的现象将得到适当控制;吸毒人数的增势减弱;禁吸戒毒措施显示出成效”。从现有数据来看,这一预测基本符合禁毒工作实践。首先,反映毒品犯罪态势的主要数据确实在2005年左右逐步呈现稳定状态,甚至部分参数在2005年左右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至少在变化上处于平稳状态(参见图1)。其次,除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数量外,其他参数从1998年到2005年主要的数据起伏变化较大,也显示出禁毒过程中的反复。最后,破获涉毒案件起数和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人数经过多年反复之后最明显的从2005年开始稳步增长。

按照预测,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在2005年前后达到80~100万人,实际上在2002年就已到达100万人。

(三)远期预测的验证

按照前述的长期预测,“到2010年,有关毒品犯罪的多项指标,有可能逐渐趋于稳定,以往猖獗泛滥的势头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从现有数据来看,这一预测与禁毒工作实践存在反差。我国的毒品犯罪在经历了3-5年左右的稳定之后,从2009年开始呈急剧恶化之势。首先,登记在册吸毒人数从2009的133.5万增长到2012年的209.8万,三年时间增长76.3万,增长幅度相当于1998年到2009年11年时间的增长幅度。其次,传统毒品海洛因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也从2008年的4.3吨增长到2012年的7.3吨,增长幅度近70%;而增长更为迅猛的则是新型毒品,仅冰毒从2009年的6.6吨增长到2012年的16.2吨,增长幅度近145%。第三,破获涉毒案件起数和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人数从2006年开始保持着非常稳定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7%和23%。

“在未来5年~8年内,我国吸食‘冰’毒的人数,有可能与吸食海洛因的人数逐渐接近;到2010年,‘冰’毒及其他苯丙胺类衍生物甚至有可能超过海洛因,成为吸毒者首先的销魂药。”虽然目前为止,海洛因吸食者依然占到吸毒人员总数的60%以上,但新型毒品吸食人数超过海洛因是必然趋势。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09.8万名,其中滥用阿片类毒品人员127.2万名、滥用合成毒品人员79.8万名,分别占60.6%和38%。*而在1999年,仅海洛因吸食者就超过71%,最高则达到了2002年的87.6%。参见1999年和2002年《禁毒报告》。以近几年的增长比率和现有发展态势来看,到2016年左右新型毒品吸食者人数即可超过海洛因等阿片类。

三、预测与验证的反思

在预测赖以存在的六个条件基本都具备的情况下,为什么我国的毒品犯罪发展态势没有像长期预测的那样逐渐趋于稳定,反而开始急剧反弹?近几年毒品问题的恶化是否是“增势趋缓过程中的反复”?这些问题都是在预测和验证之后需要深入分析和反思的,也是对今后禁毒方略的制定和修正有参考意义的。实际上,从增长态势、持续的时间以及国内外的环境来看,绝不是一种短期的反弹,而是呈迅猛增长态势。

(一)毒品问题的国际性决定了并非一国自身的努力即可完全消除国内毒品问题

首先,毒源地与消费地的分离决定了毒品问题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看,都是国际性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过境为主到过境和消费并存,再到目前的消费为主,都具有典型的国际性特点。境外毒源地的毒品产量、主要国家的缉毒力度、国际禁毒合作机制的顺畅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禁毒工作成效。而有关国家的国内政治动荡甚至战乱、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变化都会间接的影响的禁毒工作成效。

其次,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只有一个开放的国家才能融入全球化进程进而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一个国家几乎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彻底消除本国的毒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能用较短的时间解决顽固的黄赌毒、会道门问题,有着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而这一环境在今日开放之中国显然并不存在。

最后但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禁毒国际合作机制并非畅通无阻。党的十八大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在禁毒国际合作领域各国也不可避免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要让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步调一致的进行禁毒并最终根除毒品,显然也不具有现实性。这决定了在毒品这一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唯有不断拓展和深化禁毒领域的合作,才能实现禁毒的共赢。

(二)毒品犯罪的自我扩张性决定了唯有对供需实行积极均衡打击才能有效遏制

“毒品地下经济具有自我繁衍机制。一方面,毒品地下经济的暴利将大量的地上社会资源吸纳入毒品经济中,制贩毒集团的高额利润引起社会收入分配的严重悬殊,如不能有效控制,会导致更多的人从事毒品的生产和经营。”*聂志红.毒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新东方,2005(2).而实际上,毒品本身具有自我扩张的特殊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论是以海洛因为代表的传统毒品还是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在吸食后都能产生强烈的欣快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下生活的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需要需求,以至于在某些交际圈和群体中吸食毒品成为一种时尚,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吸食。特别是由于新型毒品生理依赖不如传统毒品明显,以至于部分青少年甚至误认为“摇头丸”、氯胺酮不属于法律打击的对象,吸食此类新型毒品能找到所谓的灵感。*任克勤.新型毒品犯罪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189-190.

其次,随着毒龄的增加,毒品吸食者的吸食量总是呈逐渐增加的。虽然毒品吸食者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每日吸食量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上都是不断增加的趋势。也就是说初始吸食量相对较低,随着人体机能的成瘾性增强,只有不断加大毒品摄入量才能消除日益严重的戒断症状。以传统毒品海洛因为例,第一次只需0.01克就可产生欣快感,成瘾之后吸食量不断增加到0.3克左右才能消除戒断症状,成瘾性越强,吸食量就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即使假定现有吸毒人员规模不变,但对毒品的需求必然是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最后也最需要重视的是,通过引诱、欺骗、教嗦、强迫他人吸食毒品,毒品市场需求实现自我扩张。这就使得毒品市场需求通过禁吸戒毒工作加以萎缩后能通过该机制加以巩固甚至扩大。贩毒组织和人员以及部分吸毒者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毒品的市场需求,总是以引诱、欺骗、教唆甚至强迫的方法促使他人染上毒品。其原因和心理动机无非有三,其一是向戒毒者兜售毒品,牟取暴利,以贩养吸;其二是拉人下水,寻求心理平衡;其三是吸毒者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路来让他人与自己分享毒品所带来的快感。*崔焕娟.戒毒人员复吸心理与毒友劝诱手段分析.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5).“338例吸毒者中,戒毒后经不住毒友的诱惑,回到原来的吸毒环境,触景生情,毒瘾发作的有288例,占85.2%。”“复吸的地点最多的是在朋友家,占87.2%。”*何家武、彭晓兰、周文杰.338名女性吸毒者复吸因素素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4(2).

正是由于毒品犯罪的自我扩张性,如果打击毒品供给工作与萎缩毒品需求工作不能同时均衡推进,那么禁毒工作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毒品犯罪的恶化。因为如果缉毒工作成效显著使得毒品供给相对需求下降,此时需求导致毒品犯罪的利润空间更大,根据经济学的原理,需求会拉动供给增加,对毒品供给的打击就因需求的刚性稳定而丧失意义;如果禁吸戒毒工作成效明显使得毒品需求相对供给下降,一方面由于毒品犯罪收益相对犯罪成本而言依然是高额利润,小幅的均衡价格下降对毒品供给的影响并不明显;另一方面毒品自身也通过自我复制和扩张功能,即通过引诱、欺骗、强迫他人吸毒以及囤积毒品等手段来扩大毒品市场需求,同时价格降低本身就是一种刺激需求的因素。这样毒品的需求也随之相对扩大,禁吸戒毒会因毒品供给自身的稳定和自我扩张而失去价值。*郑永红、李波阳.动态均衡递减的禁毒方略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0(3).

(三)对新型毒品的禁毒策略与模式还没有形成良性机制

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无论是生产、贩运模式还是吸食人群、吸食场所、对人体作用都明显不同。首先,在毒品的生产制造方面,新型毒品多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只要具备基本的易制毒化工原料和简单的化工设备,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生产制造新型毒品;而传统毒品则是经由毒品原植物提炼或再加工的半合成类毒品,因此必然像农作物一样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其次,在贩运模式上方面,由于作为传统毒品主要来源的鸦片、大麻等主要集中在全世界特定的地区种植,因此其贩运几乎全部是跨国犯罪;而新型毒品虽然也有跨境贩运,但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的规模逐步增加。第三,吸食群体、吸食方式和吸食场所不同。新型毒品吸食群体以青少年为主,而传统毒品则相对稳定。传统多使用吸烟、烫吸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滥用,如海洛因、哌替啶可通过注射方式使用,鸦片、大麻一般采用吸烟的方式,海洛因和可卡因可通过烫吸的方式吸食;新型毒品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的方式。在吸食场所方面,新型毒品虽以娱乐场所为主,但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打击难度大。最后,危害后果不同。新型毒品主要是对吸食者精神上的危害*阮惠风.新型毒品滥用与控制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61.,对人体主要有兴奋、抑制或致幻的作用。新型毒品会使吸食者出现幻觉、极度的兴奋、抑郁等精神病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而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主要是对生理上的危害,主要以“镇痛”、“镇静”为主,吸食者一般是在吸食前犯罪,往往是为了获取毒资而去杀人、抢劫、盗窃。*郝冬婕、赵薇.新型毒品犯罪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学习与探索,2012,(6).

新型毒品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比传统毒品更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也决定了对新型毒品犯罪的打击难度要远大于传统毒品犯罪。在打击传统毒品犯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机制不见得能够有效地应对新型毒品犯罪。相应的,在禁毒模式上也不能简单的套用传统毒品的模式。我国虽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面临新型毒品问题,但显然由于传统毒品特别是海洛因在我国毒品犯罪结构中的比重居高不下。从2006年开始缴获的新型毒品逐步开始超过传统毒品,而新型毒品吸食人员也在迅猛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探索和完善针对新型毒品的法律制度和禁毒机制,有效遏制其迅猛增长势头是非常关键的。海洛因吸食者在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77.5%下降到2012年的60.6%以下,平均每年下降3.4个百分点。以海洛因为主的传统毒品的下降必然意味着新型毒品的增长。可以说,当前我国毒品犯罪增长的态势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新型毒品的泛滥。

猜你喜欢
海洛因毒品犯罪
销毁毒品
公园里的犯罪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住院管理及护理在自愿戒毒的海洛因依赖者中的实施效果
火烧毒品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海洛因是怎样从药品变成毒品的
短期戒断的海洛因成瘾者大脑白质完整性的DTI研究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