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昊南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史无前例地突破727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是高校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作为公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导致了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就业形势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就业策略的引导。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云南警官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毕业生就业选择、求职准备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综合分析,以便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引导和教育,从而提高就业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我院2010级的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284份。
1.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认为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选择学习成绩的占10.2%;选择专业技能的占28.5%;选择表达能力及形象气质的占44%;选择考试证书和技能认证的占12.3%。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不认同自己的学习努力效果和专业技能将为自己带来的就业优势,而更看重的是外在的形象和表达。
2.对于公安院校在就业上的优势,选择便于实现警察梦的占20.4%;选择培养了坚定的政治意识,更适合从事党政机关工作的占10.6%;选择纪律意识强,对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占30.2%;选择没有什么优势的占37.7%。从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学校优势没有信心,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公安院校培养的纪律意识持肯定态度。
3.对于自己在就业时的“软肋”,选择缺乏专业竞争力的占82.7%;选择缺乏口头表达能力的占3.1%;选择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占4.9%;选择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占14.8%。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觉得在就业时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竞争力,说明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
4.对于就业地区,选择大城市的占14.4%;选择自己家乡的占65.5%;选择小城镇和农村的占2.8%;选择无所谓的占18.3%。从数据可以看出,三分之二的学生就业意向是回原籍,剩余的同学则没有看重就业天地更为广阔的基层和村镇。
5.对于是否能接受到偏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选择乐于接受的占27.1%;选择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的占55.6%;选择坚决不接受的占21.1%。从数据可以看出,在没有更多选择的前提下,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愿意到偏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
6.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选择对自己求职起到重要作用的占8.8%;选择有一定作用占14.8%;选择没有太大作用的占63.3%;选择说不清楚的占9.7%。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学院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是不满意的,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有待加强。
7.对于期望的就业指导内容,选择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的占38%;选择指导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的占13%;选择加强就业心理辅导的占10.2%;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的占29.2%。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用性、技巧性的就业指导有较强意愿。
8.对于理想的就业单位,选择公安机会的占59.1%;选择其他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占20%;选择企业的占11.2%;选择自己创业的占15.5%。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还是讲就业重点放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上,只有少部分毕业生会选择自主择业。
9.对于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和目标,选择继续坚持的占25.4%;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占55.6%;选择放弃理想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占11.3%。从数据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还是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10.对于目前国家支持的就业项目(可选两项),选择“三支一扶”的占8.8%;选择西部志愿者计划的占16.1%;选择大学生村干部的占41.2%;选择应征入伍服兵役的占18.3%,选择农村特岗教师的占25.7%;选择自主创业的占44%;选择都不愿意的占11.6%。从数据可以看出,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还是愿意响应国家的鼓励支持就业政策。
11.对于自己当前的就业压力来源,选择心理预期与现实脱节的占29.8%;选择家庭压力的占8.3%;选择考试竞争激烈的占49.3%,选择对自己不自信的占12.3%。从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激烈的竞争则是主要原因。
12.对于自己当前的就业情绪,选择焦虑不安占26.1%;选择情绪正常的占53.9%;选择积极乐观的占28.5%。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的心态还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也不应忽视另外四分之一的有明显就业压力的群体。
13.对于自己的就业选择,选择遵从父母及亲友建议的占21.5%;选择自己决定的占58.8%;选择无所谓的占23.2%。从数据可以看出,有过半的毕业生能为自己的就业做出决定,但是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缺乏自己的就业目标,或者遵从了家庭给自己做出的“选择”。
受传统公安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公安院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心理预期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的脱节,专业背景和就业意愿对应的行业岗位有限,毕业生缺乏专业有效的就业指导,职业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这些都给公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虽然国家针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造成的就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使就业问题成了当前普通高等院校的一大“硬伤”。一是就业需求向高学历集中,致使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远远超过社会实际需求;三是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民工等抢占了低端岗位;四是大部分高等院校缺乏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就业规划和指导。这些“硬伤”,进一步造成了当前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作为公安院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强烈的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面过窄,很多普通专业也缺乏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同类专业的竞争力,致使公安院校普通专业毕业生就业成了一大“瓶颈”问题。
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缺乏正确的态度。在就业意向选择上,大部分的毕业生首选国家公务员考试,但是由于招录编制和考生自身的原因,并不能对毕业生全员招录。另外,由于公安院校毕业生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没有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使其面临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尴尬局面,在其他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部分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理念,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所谓的高工资好福利、高级别,而不愿意到天地更广阔的基层工作,即使有少部分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也仅仅只是为了“过渡”,心思没有放在立足岗位、爱岗敬业上,所以更不可能有好的发展。再次,还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盲目遵从家庭为其做出的选择,而没有真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考虑,自主择业观念淡薄,“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他们一味追求所谓稳定、体面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等工作,一味选择在大城市工作,必然造成这一部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如果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改变,看不清就业形势的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实际,不能实事求是地为自己确定择业标准,那么必然制约这一群体的就业。
1.依赖心理。很多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坐等“希望”的出现,不能主动独立的获取职业信息,无法做出自己的决策。表现在择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不是凭借自己思考来决断,也不是参考家人意见,而是完全按照家人的决定来选择,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2.自卑心理。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低地估计自己,缺乏自信和勇气,他们往往过于在意自己的劣势,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不敢主动大胆地参与竞争,阻碍了其正常发挥,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就业。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毕业生自我评价过高,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这类毕业生往往在就业过程中给自己的定位和期望过高,以致失去了很多可以或已经争取到的就业机会。反过来,他们一旦受挫,往往心理上又会产生失落感,极有可能又诱发其他心理问题。
4.从众心理。这是当前公安院校毕业生中存在突出心理问题,很多毕业生都是在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放弃了自己作为个体的意愿而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部分毕业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和实际情况,容易追随他人的脚步,对就业意向缺乏正确的判断,盲目“随大流”,对热门单位和岗位盲目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公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历来都是毕业生工作中的软肋。通过对比其他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走访毕业生,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缺乏系统科学的就业指导规划,而只是停留于“见子打子”的层面;2、从问卷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指导没有作用,说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都有待提高;3、缺乏针对就业选择和就业压力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4、重政策性宣传而轻应用性培训,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指导需求。
公安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毕业生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决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切实提高公安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顺利毕业、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田勤.《探索公安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以四川警察学院公安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24卷第一期。
拓宽就业信息平台,扩大就业面,是指导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相关就业信息的畅通,与全国各级公安用人机关和各个层面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同时完善已就业学生的信息联系网络,准确掌握他们就业后的工作情况,以便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向。
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非一时之功,不应当仅仅只针对毕业生,应该从大一入学时就开始着手,通过四年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想什么、要什么、怎么做”,逐步树立积极的、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其次,要及时全面的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需求是什么,针对毕业生特别关注的就业信息、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技巧等方面加强宣传和培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目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的供需不平衡问题。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广泛开展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维,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社会竞争意识。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同时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引导他们走出错误的自我认知,培养健康就业观念。应该借鉴其他大学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低年级开始就设立心理辅导课程,对心理有偏差、性格有缺陷的学生进行早期心理疏导,进入高年级后又着重进行就业心理压力调整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明确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为求职提供内在心理依据,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预防在就业过程中步入心理误区,培养稳定、健康的情绪和人生态度,使他们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就业竞争与挑战。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竞争的环境中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不论是学校还是毕业生,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应具备包含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交际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以此增强毕业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