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研究:现状与思考*

2014-03-11 05:13骥,
关键词:华文东南亚范式

罗 骥, 钱 睿

(1.云南师范大学 汉藏语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2.云南师范大学 附属仁泽学校,云南 昆明 650228)

一、引 言

进入本世纪以来,汉语在世界范围的快速传播是最为世界瞩目的文化现象之一。世界范围不断升温的汉语热,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界对此已有深入的研究。[1]其中关于汉语传播历史的研究,对学科体系构建的完善、相关学科发展规划、汉语国际教育实施中的路径和策略选择、解决汉语国际教育的问题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2007年,李宇明就提出“重视汉语国际传播历史的研究”,并指出“利用好这些历史资源,显然是汉语国际传播事业顺利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应当对此做深入研究。”[2]东南亚与我国接壤,随着中国人大规模大范围移民,汉语在这个地区大规模传播至迟在明代就开始了。*这是就整个东南亚地区而言,越南的情况更特殊一些。汉语在越南的传播更早,东汉汉语书面语就大规模在越南传播,并大约在唐代形成汉越语汉字音读系统。东南亚汉语传播的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巨大、范围之广泛、汉语方言之多样、时间持续之长,都是世界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汉语国际传播历史研究对象,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样本;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的研究应该成为世界其他地区汉语传播的领头羊并提供可行的研究范式和操作方法。

二、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研究现状

然而,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研究的现状却令人很失望,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更遑论称为本研究领域的带头羊并提供研究范式和操作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研究领域学术关注度低

学术关注度可以通过统计特定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加以评估。

首先考察本研究领域论文的绝对数量。通过使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以“东南亚”及“汉语传播”为主题不限年代进行检索有篇论文符合条件,手工剔除非历史研究文献后,只有3篇论文选题与本领域直接相关。分别为:邹丽冰(2012)的《缅甸汉语传播研究》[3];王超明(2011)《谈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的早期发展历史》[4];黄德永(2012)《泰国外语政策变迁及其对泰国汉语传播的影响研究》[5]。其中前两篇是硕博学位论文,后一篇是期刊论文。文献绝对数量很低,可以据此评估本领域学术关注度也很低。

其次考察本研究领域论文的相对数量。与本研究领域接近并有所交叉的是东南亚华文教育史研究,我们可以对二者的选题情况进行对比。以“东南亚”及“华文教育”为主题不限年代进行检索,1984年至2013年共270篇论文符合条件,手工剔除非历史研究篇目后,有多达75篇论文选题与本领域直接相关。文献相对数量之低,也说明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研究领域学术关注度不高。

(二)本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

每个研究领域都应该具有适应自身学科特征与研究目标的理论、内容、材料、方法等,即研究范式。从上述3篇论文分析可见,本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邹丽冰的研究以缅甸的华文学校教育和教学为对象,论述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研究内容实际上是缅甸华文教育史。王超明的研究有一个章节为汉语汉字在东南亚的传播。该章节一共3节,除第一节论述汉语文在越南的传播外;其他两节分别是泰国的华文教育和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基本上也是泰国和印尼的华文教育史。黄德永的研究探讨近百年来泰国政府语言政策变化对泰国汉语传播的影响,其落脚点同样是泰国的华文教育,实际上就是泰国语言政策对华文教育的影响。上述研究显然是或基本上是以华文教育史的研究范式去研究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甚至以华文教育史替代汉语传播历史。东南亚汉语国际传播历史与东南亚华文教育史两个研究领域相近甚至部分交叉,但为不同研究领域,在学科定位、适用理论、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差别,例如在学科定位上,除去共有的历史学科外,一个定位为传播学,一个定位为教育学。使用其他领域研究范式来研究本领域,说明汉语国际传播历史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

(三)汉语国际传播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中缺失

汉语国际传播历史(包括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但据作者调查,尚未发现有高校本专业开设此课程,也未见与此课程相关的教材。可见本专业教学中汉语国际传播是没有地位的。在高校,一个学科没有关于这个学科历史的课程是十分罕见的。汉语国际传播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中缺失,表面上是教学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科研问题,试想,如果连一本真正的关于汉语国际传播历史通论性的专著都没有,连研究汉语国际传播历史的教师都没有,这门课又如何开呢?

三、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研究现状产生的原因

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研究处于冷寂状态大约有以下原因。

(一)学界和管理者不重视

学界不重视主要体现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上。在相关研究中,有的研究根本没有汉语国际传播历史的一席之地;有的研究尽管有,也被排在很靠后的位置。[1]学界的态度当然对学术研究的走向有直接的引领作用。管理者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关汉语国际传播课程的缺失。管理者的影响是间接而长远的,一方面,教师不存在进行本领域研究的压力;另一方面,若干代学生也了失去对本领域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引导。在此,教学和科研形成恶性循环。

(二)研究难度较大

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的难度主要在材料上。相对于邻近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和东南亚华人移民史等研究领域,本领域材料的获取显然要困难得多。这就形成了有海量材料,但多数是间接材料,适用对路的直接材料罕见的情形,难度也在研究范式上。例如:在适用理论和方法上,汉语研究者熟悉的汉语和教育学的相关理和方法论似乎都不太适用了,或者不够用,要使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如传播方式、传播介质等。而对这些理论和方法汉语研究者熟悉并能够自如运用的不多;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按照传播介质的路径去调查收集材料,而这样的路径汉语研究者还需要熟悉。

(三)相近研究可替代或包含本领域研究的误解

东南亚华文教育史研究与本领域研究相近又长期处于强势,可能引起学界误解,认为前者可以替代或包含后者,所以后者并非必要。东南亚华文教育史研究确与本研究相近甚至部分重叠,如华文教育行为暗含汉语在当地传播的历史和现实,而华文教育本身也是汉语向华人后代和部分他族人再传播的方式之一。这些都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四、关于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研究的思考

要加强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的研究,走出研究当前面临的困局,当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此仅就研究的一些范式,尤其是具体的路径,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本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东南亚华人移民史是本学科联系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东南亚华人移民的线路分布理论上应与东南亚汉语传播的历史线路和分布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发现,从明代到21世纪初,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经历了4次大潮;在同样的时期,云南人移民东南亚也经历了4次高潮。[6]加强对这些领域研究成果的收集梳理分析,可能构建出东南亚汉语传播的历史线路和地理分布。同时,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的研究还可为能解决东南亚华人移民史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帮助。例如,学者通过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外国人劳务市场的调查,推测大约在本世纪前5年有多达100多万中国人主要从中国南方边境进入东南亚相关国家。但是由于缺乏正式资料,这些中国人的来源地等具体情况不得而知。[7]如果对这段时期东南亚汉语传播的情况研究取得进展,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二)调查收集东南亚汉语各种传播媒介语料

媒介(media)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造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8][p.147]本文指前者。研究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要按传播学的材料来源范式,调查收集东南亚汉语传播史上各个时期各种传播介质语料,如文学作品、报纸、杂志、教材、文书、影像资料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些语料制作成语料库,以备研究之用。

(三)加强对东南亚汉语共时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

语言地理分布是语言传播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语言的地理分布属于语言地理学学科范畴。语言地理学(语言学界也称地理语言学),是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语言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以语言地图为主要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地理分布和差异,进而研究语言的演变和语言的历史。近20年来,语言地理学渐成热点并取得重大进展,其标志是四大语言地图的编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云南语言地理系统研究”的结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1987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中国语言地图集》[9]和骆小所、潘玉君等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云南语言地理系统研究”结题报告[10],属于语言种类分布和分区图。前者表现了中国境内汉语方言和数十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地理分布;后者首次系统揭示了云南民族语言的分布规律、濒危语言中心、语种交汇中心等重要规律。曹志耘主编(2008)《汉语方言地图集》[11]、甘于恩主编《广东粤方言地图》(待出版)、金有景主编(1992)《中国拉祜语方言地图》[12]属于方言语言特征分布图。3个地图集分别表现了中国境内汉语方言语言特征的地理分布,广东省境内粤方言语言特征的地理分布和中国境内拉祜语方言语言特征的地理分布。以上成果代表了国内外地理语言学迄今为止的水平,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范式。

我们可以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华人在东南亚移民线路为重要线索,充分利用境外有关国家的语言调查成果,对东南亚汉语的共时地理分布进行广泛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绘汉语出在东南亚的地理分布地图(包括电子地图),同时分析归纳出东南亚汉语的地理分布的特征和今后演变的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李泉.关于建立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构想[J].世界汉语教学,2009,(3).

[2] 李宇明.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历史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

[3] 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 王超明.谈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的早期发展历史[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黄德永.泰国外语政策变迁及其对泰国汉语传播的影响研究[J].汉语国际传播,2012,(1).

[6] 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J].南洋问题研究,2008,(1).

[7] 何平.移居东南亚的云南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 熊正辉,张振兴,黄兴,等.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0]骆小所,等.云南语言地理研究报告[D].国家社科基金2012结题报告.

[11]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Z].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

[12]金有景主编.中国拉祜语方言地图[Z].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华文东南亚范式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