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权
(北京华文学院 教务处,北京 102206)
语言教学中“教师、教法、教材”这三大问题,其中教法决定教学效果,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又决定教法,是教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核心,但教材是教师手中的工具和武器,是教学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方法),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华文教学是以海外华人为对象的华语文教学”。[1]华文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人,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明显不同。大部分海外华文教师因受自身专业背景和当地国情等因素的影响,专业素养并不高,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则更高,都希望能有一本好用的本土化教材使用。
1.可供海外选择的华文教材已很丰富
上世纪80年代是华文教材编写的分水岭,之前海外华文教学可供选择的教材少且质量差,之后暨南大学等高校出版社和华语教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教材,其中以国务院侨办组织编写的系列华文教材最具代表性。幼儿教材有《幼儿汉语》《娃娃学华语》;中小学教材有针对东南亚国家全日制华校编写的《汉语》(小学版、初中版),针对欧美国家及南太地区周末班编写的《中文》(小学版、初中版)。海外教师培训教材有《汉语基础知识研读》《华文教学法》《中华文化研修》;文化教材有《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合称“三常”)等,海外许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老师自编了一些教材,如印尼有《我的汉语》和《育苗汉语》,菲律宾有《菲律宾华语课本》,马来西亚有《华文教室》,新加坡有《好学生华文》等等,不一而足,它们基本构成了海外华文教材框架体系。[2][3]可以说,可供海外选择的华文教材已经很丰富了,基本形成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学习目的系列教材。
2.华文教材编写的针对性问题就是本土化问题
李嘉郁指出,“华语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问题,其实是一个教材的本土化问题”,[4]笔者支持这一观点。赵贤州(1988),吕必松(1993),刘珣(2000)等方家也都明确提出了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原则。[5]基于此,说明编写教材必然会考虑到使用者的本土需求和特点,一定要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教材才有科学性和适用性。那么,为什么有了如此丰富完整的教材,教材本土化工作却并未得到海外一线教师的认可呢?教材本土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华文教学界。尽管国侨办的教材本土化工作一直未停,如将《三常》教材配上9种外语翻译,针对印尼幼稚园组织编写了《千岛娃娃学汉语》等,但笔者连续8年为北京华文学院承办的国侨办海外华文师资培训班授课,每次在侨办组织的座谈会上,海外教师都提出加快华文教材本土化进程的要求和建议,华文教材本土化工作一直难尽人意。
陈昌来指出“华文教学需要在汉语学习的基础上保持并发扬中华文化情结”。[6]因为华文教学的对象是海外华侨华人,与非华裔相比,其学习目的具有强烈的留根意识和文化传承意愿,所以,几乎所有的华文教材都关注这一点,在编写教材遣词造句方面,总会有意无意突出中华文化,牵扯到文化元素,这就是华文教材的华文性特征。
造成海外华文教材本土化困局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编写者在国内,使用者在海外,信息不对称。即国内的老师有编写能力,但对海外情况缺乏了解,海外教师熟悉本地情况,但缺乏教材编写理论支撑和编写经验,二者对接不好就难以编出合适的教材来。二是华文教材要体现华文性就会尽力在教材中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然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性,无疑增加了编写难度。语言简单了文化不说清,文化说清了语言又难了,教材会违背学习规律,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贾益民指出“教材编写的难度相当大,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7]编出一本令人人满意的合适教材绝非易事。
“2013年1月15日深夜,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影响力遍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和少数西方人”。*引自“腾讯官网”“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腾讯公司对微信的广告宣传语它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和交友交流方式。据笔者观察,在我校学习的华裔留学生与老师之间用微信交流已很常见。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它实现了师生之间听、说、读、写、译的全部言语技能操练活动。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必将引起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可能我们还未意识新技术对传统语言教学方法带来的冲击,但4G时代的到来,伴随着网络传输极速化、信息海量化、大容量存储和手机PAD等智能硬件产品的降价普及化,海外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取网上文字、图片和视频材料等用于教学,也使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使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差距在缩小。网络就是一个大的教学资源库,它摆脱了纸质教材的局限和束缚,让课本的作用在变小。所以,可能没必要再在教材本土化方面再花气力、寻出路,应该重点培养华文本土教师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为我所用”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和新产品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习方式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淡化海外华文教材本土化理念,致力于本土教师的素质提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许是未来走出华文教材本土化困局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郭熙.华文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2] 陈水胜.海外华文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海外华文教育,2010,(4).
[3] 陈水胜.关于编写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教材的若干思考[J].华侨与华人,2009,(1).
[4] 周健.《新编菲律宾华语课本》的探索[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
[5] 李嘉郁.关于当前华语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J].海外华文教育, 2007,(3).
[6] 陈昌来.华文教材的共性和特殊性及其对华文教材编写的影响[C].首届上海华文教育研讨会,2008.
[7] 贾益民.论海外华文教材的编写原则[C].第二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