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技术进步的途径分析

2014-03-11 11:03佟然然
科技视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技知识鸦片战争传教士

佟然然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0 引言

近代中国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年的中国。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微弱到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并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以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中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技术启蒙期(1582-1928),以1928年建立中央研究院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事业的形成期(1928-1956),从1956年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开始,近代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国家指导下的现代发展期。它的发展反应了旧中国和新中国的不同年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也反映了自身变化成长的过程。回顾近代科技发展历程,并从中将中国近代科技进步的途径、影响加以分析和概括,对现代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解放思想是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在中国近代传播的前提条件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在封建专制盛行的时代,儒、道、佛等传统思想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伴随着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不同方式的频频叩关,特别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促使中国人从历史沉睡中醒来。

内优外患,推动着他们把眼光投向现实,发扬经世致用的传统。在这些人物之中,林则徐可以说是先驱。是他最先睁开眼睛开始探寻外面的世界,并组织专人翻译外国的书籍和报纸,编成《四洲志》。紧接着,魏源依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综述各国史地、科技、政治制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由此打开了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的窗口。

这些著作、言述适应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了解西方的需要,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思想主张,为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空幻中解放出来,认识到自已的不足与落后,看到西方的长处和先进,从感情上、思想上、心理上,为消除盲目自大、狂妄自尊,而踏踏实实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知识莫定了思想基础。

2 引进器物机械是近代传播西方先进技术知识的重要形式

通过引进器物机械而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其实在明末清初即已盛行。当年康熙皇帝就是观看了传教士的各种西洋仪器,才对其产生好感而允许传经布道的。近代时期,器物机械的引进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其一是官方有识之士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机械。两次鸦片战争惨败的事实,使清王朝的一部分开明官员认识到 “天朝上国”再也不是无所不有、无所不能,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拥有比中国旧式武器厉害得多的“坚船利炮”。经世派的代表魏源就在《海国图志》中指出“臾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根据自己与洋人打文道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中深刻地认识到洋枪洋炮的威力。因此,他们极力主张??“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废弃弓箭,专精火器,”“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由此而拉开了中国上层统治阶级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引进西方先进器物机械,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序幕。

3 传教士是向近代中国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特殊群体

自从十六世纪下半叶,即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就一直在华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他们在向中国宜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在鸦片战争以前,来华的主要是耶酥会士,他们以近代科技为敲门砖,妄图通过宗教活动来达到从政治上左右中国的目的。当时来中国传教的比较有名、并掌握一定科技知识的耶酥会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掩护下,西方传教士更是成群结队、有组织、目的更明确的来到中国。同时也在客观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知识,开了国人的眼界,更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学先进科技知识,自强富国的热情。他们的行为成为向近代中国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另一条渠道。例如,在数学方面,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了《几何原本》后9卷,《代数学》13卷等书。这样古希腊的数学名著《几何原本》15卷就有了完整的中文译本。并使西方近代的符号数学以及解析几何合微积分第一次传入中国。

4 建立西方模式的新式学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

兴办学堂不仅是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且是培养科技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中国近代以学习西方科技知识为目的的学校主要有三类。

一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书院。这类学堂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并从1866年起陆续添设天文、算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课程。为西方科技知识系统地进人中国莫定了基础,使中国科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是教会学校。作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教士也在华创办了不少学校。最早的一所是1839年在澳门设立的马礼逊学堂。这类学校发展得很快,到 1905年仅在基督教会严密控制下的学校就多达2585所,学生人数为57600余人。教会学校的主观目的虽然是反动、侵略的,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国人传播了在西方看来平常,对国人却十分新颖奇妙的科学知识。

三是维新派创办的学堂。中国近代,在兴办学堂以培养人才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方面维新派也贡献卓著。康有为认为“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可见变人为治国之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维新派积极在北京、上海、湖南、广州等地开办学堂。根据 1895-1897年的统计,维新派共创办学堂17所。这类学堂大都以宜传变法,崇尚西学为主要目的,普遍都开设了读史 、识字、侧算、绘图、光电等科目。可见兴办学堂、学习基础知识为近代科技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5 结语

近代科学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方式,以民族自强、振兴中华为精神动力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无论是因为救国救民积极向西方学习,还是由于列强入侵,在中国修铁路、建工厂而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从而展现了一幅顽强奋斗、积极进取的历史画卷。

猜你喜欢
科技知识鸦片战争传教士
高中学生新科技知识了解情况调查报告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基于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效应研究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